文件改革后勤机关一份的第产生以来开放改革(“我说机关后勤”征文)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1999-03-01 13:5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件改革后勤机关一份的第产生以来开放改革

杨晓生

  10年前,1989年3月4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讨论批准了国管局提出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月17日,国家编委以国机中编[1989]7号文印发中央国家机关执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中央国家机关后勤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从此,机关后勤改革进入了有统一方案,有统一政策,有归口指导的新阶段,并且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1988年7月,国家编委决定由国管局牵头提出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方案。国管局随即紧张地开展了工作,组织了专门工作班子,先后同国务院49个部门后勤单位的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征求对后勤改革的意见,并走访北京市有关部门,了解与机关后勤工作相关的社会服务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又经反复研究,提出了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反复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部分部委的意见,他们表示赞成,认为《意见》比较符合改革的要求和机关后勤的实际,是可行的。《意见》贯彻了中央有关指示精神,总结了前一时期机关后勤改革的实践经验。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央国家机关一些部门开始了后勤改革的探索。1983年6月,十二届中央书记处第70次会议听取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小组汇报,涉及到机关后勤改革问题,这次会议的纪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将后勤服务工作同机关工作分开,打破部门界限,按地区联合,最后过渡到社会化这样分三步走的改革基本思路。这个纪要进一步推动了机关后勤改革。当时主要是改革服务单位的经营管理方法,从单纯行政手段向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转变,这对搞活服务单位,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单位也尝试着对后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成立了机关服务公司。中央书记处70次会议纪要为制定《意见》提供了政策理论依据,各部门的改革经验为制定《意见》提供了实践依据。现在看来,这个《意见》具有开拓性,其主要之点,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一、提出了机关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同时指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改革,需要长时期的渐进过程。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意见》提出了具体改革任务是:把后勤服务人员的编制同机关行政编制分开,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经济管理机制,增强后勤服务单位的活力,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机关工作和职工生活服务。这样,就把改革的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而且突出了改革的目的。二、将机关后勤分解为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两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仍列行政编制,后勤服务职能同行政编制分开,列为行政附属编制。划分两种职能是改革后勤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先实行两种编制分开,为以后深化改革,实行两种职能分开,设立机关服务中心迈出了第一步。三、提出后勤服务单位按全额拨款、差额补贴和自收自支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肯定了前一阶段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搞活后勤服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四、提出后勤服务单位在保证做好本机关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单位之间的有偿服务;一些服务设施可以向社会开放,实行内外两面服务。这是促进后勤服务联合,为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创造条件采取的实际措施。五、提出机关后勤改革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针。提出了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的关系,把提高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坚持勤俭节约,尽可能减少行政经费开支等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些方针、原则对保证机关后勤改革健康顺利地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按照这个《意见》全面展开。1989年12月召开的全国政府系统机关后勤改革座谈会,《意见》又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对推动全国政府机关后勤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秘书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