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后勤谋略打天下的皇帝(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0-08-01 15:1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靠后勤谋略打天下的皇帝

张连松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靠后勤谋略打天下的皇帝——朱元璋。他从29岁时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都元帅,开始独立的建军作战生涯以来,始终把解决以粮食为中心的后勤部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依靠后勤谋略攻取天下,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  首先,确立正确的后勤战略。1357年,他采用了徽州老儒朱升的建议,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夺取天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谋略。这三项内容中,前两项都是后勤战略,后一项也与后勤有关。“高筑墙”的主要含义是构筑城防工事,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这个思想对于习惯奉行“流寇主义”的农民起义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历史上多数农民起义军都是因不重视根据地而只能称雄一时,最终陷于失败的。因而,自古以来,由农民起义军转为开国皇帝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刘邦依靠汉中根据地起家一样,朱元璋高筑墙谋略的核心也是建立根据地。这样,就使他在群雄中如鹤立鸡群,进可攻,退可守,兵员充裕,粮饷有继。“广积粮”本来对任何军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如果没有粮食,任何军队都不能打仗。在群雄并起、战祸连年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当时不仅北方饥荒不断,连江南产粮区也发生大面积缺粮的问题,使得一支支农民起义军因缺粮而土崩瓦解。作为历史上唯一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因缺衣少吃而当过地主放牛娃、游方和尚的皇帝朱元璋在当时独具慧眼,最早把广积粮作为基本谋略。这样就使其军队因“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而军心大定,立于不败之地。而“缓称王”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策略,主要是为了在自身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还没有发展到足够强大时,避免过早地与元军主力决战和剌激其他割据势力,其中也不乏后勤思考。  其次,建立金陵根据地,作为军队发展的依托。1356年,朱元璋军队占领金陵(今南京)后,即开始在四面临敌的情况下建设以此为中心的根据地。一方面遣将先后攻克了扬州、婺州等重镇,占据了今苏南、皖南、浙东一带广大地区;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占领区,使其成为稳固的根据地。如废元苛政,减轻赋税,收纳人才,整顿和加强军事力量,建立十几个府的政权机构,并委派军队的骨干和当地名人充任行政官员。这样,就把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根据地思想、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农民措施等构成了金陵根据地建设的四大特征。  再次,在军队中实行屯田制度。金陵根据地巩固以后,朱元璋军队规模逐渐扩大到十几万人,在境内扩大筹粮面,出现了加重人民负担的问题。为此,朱元璋下决心在军队中实行“屯田以给军饷”的自给政策。1356年开始建立专管军队屯田的机构——营田司;后又命驻江阴部队试行战斗间隙屯田。1358年2月,他正式任命水军元帅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当年即收谷1.5万石,除自给军饷外,余粮7000石。接着他又下令各野战部队都要在战斗间隙进行军农生产,实行“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政策。并规定:各部队不但要做到粮食自给,还要有余粮,到两年后的1360年,朱元璋军队屯田收获的粮食已自给有余。随即,朱元璋下令不再向民间征粮,部队粮饷全部自给解决,从而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民心归附。从此,屯田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在朱元璋军队中坚持了下来。到建国后,军队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朱元璋把百万大军分为屯军、守军两种,军士轮番守御,轮番耕种,整个军队成为一支自给自足的武装力量。为此,朱元璋自豪地宣称:“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军队屯田古已有之,但像朱元璋军队那样,在战争环境中实行普遍的大规模的屯田,并迅速取得显著成效,却是极为少见的。(作者系后勤指挥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382000年 第8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