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难抵是书香(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0-12-01 13:5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百味难抵是书香

张晓峰

  原以为大凡芳香只有去嗅去尝才可获得,后来发现也不尽然,尤其属于香标极至的东西,仅凭嗅味二觉是不够的,譬于书香只有付诸视觉才能感知。对于书的痴迷可以追溯到少小年代。六十年代中期我正在读小学,记得首先接触的课外读物就是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这为后来阅读原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文革”前父亲藏书大概有七八百册,多属文史类的,古今中外的都有。“文革”开始后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特意赶回将书籍全部封存起来,并郑重警告我不得再动,否则打断我的腿。我大惑不解,又不敢多问,心说等你回去上班就由不得你了,因为母亲那关好过,只要我多剜几筐野菜,多打一捆毛柴就行了。岂料一向具有独立意识的母亲这回竟“夫唱妇随”起来,无奈只好向乡邻和同学借书看。一次,偶然听说本庄一位郑氏手里有一本小人书《鲁宾逊漂流记》写得如何如何好。我立即找到郑氏索看。他见我如此急迫便提出许多苛刻的兑换条件。我拿出弹弓、玻璃球,甚至文具盒他都不肯,直到我将爷爷那块祖传磨石偷出才最终成交。事后当爷爷的笤帚疙瘩雨点般泄落时我竟没吭一声,心想比起鲁宾逊的磨难这算得了什么?难怪说知识就是力量,细想此言不虚。那场换书风波之后,不知母亲处于何种考虑竟默许我悄悄地揭去书籍上的封条,但限定看一本拿一本,不准外借。自此,我极少在外面打架斗殴偷瓜掠枣并且勤快多了。那年月限电,晚上9时就拉闸。于是我便用母亲盛药用的玻璃瓶,和一块旧棉絮自制一盏油灯。为了不妨碍家人休息,我时常躲进后院一间土棚子阅读,蚊虫叮咬不算,小脸熏得活像个“灶王爷”(母亲语)。若弄到一本上乘之作心里反生矛盾,既想一气读完快点知晓“后事如何”,又恐卒读之后余兴难尽。所以常常读到三分之二处便有放慢速度,甚至掩卷深思,想象着种种结局。高中毕业后开始务农,劳作之艰辛、生活之清苦委实不堪回首。那年冬天我被派到山上起石头,真是集脏冷险累于一役的活计。休息时,大伙聚在一块儿抽旱烟、侃大山,尤其那些荤嗑既刺激又无聊。于是我便躲到避风处缩成一团看书。天冷伸不出手就把书打开放置一块平整的石板上,随后捡两块“震纸石”压住书角,便可以双手释卷而读。那淡淡的书香不知抵御了多少饥寒与无奈。回首那岁月真是苦涩之中浸着许多甘美,因有书香为伴。青少时不知为何而读书或者说只为一种解脱一种充实,贪婪之中未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其实能否善读也是一门学问。只惜那时既不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不晓“书是人类进步阶梯”、“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只闻“知识越多越反动”。好在我叛逆性格比较强,否则就痛别书香了。时下人们读书的目的、方法及心态是各式各样的。有的人读书为了装饰,有的人读书为了消遣,有的人读书为了刺激,有的人读书为了陶冶性情学以致用。有的人专拣干净的读,读出的是浩然正气和才志人品,有的人专捡黄色的瞅,瞅出的多是“荷尔蒙”和“利比多”。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患者不可乱投医,做郎中的不可滥开方,应谨记社会责任恪守天地良心才是。如今已近不惑之年,不知迎送了多少丹阳朗月,目睹了多少春华秋实,历经了多少坎坷风雨,饱尝了多少人生滋味。好在有书香为伴,我自应无怨无悔,但愿在未来的岁月里仍凭那种持之以恒的感觉守护心灵,那便是百味莫辨,唯有书香。2000年 第12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