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统一中国的后勤谋划(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1-02-01 16:2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赵匡胤统一中国的后勤谋划

过少雯 

  在中国历史上,以科学的后勤谋划奠定统一大业的物质基础,进而成为绵延数百年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人绝无仅有,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23岁应募从军,在后汉枢密使郭威军中任职。因军功显赫,不到10年,即成为郭威养子周世宗柴荣的禁军统帅。公元959年,周世宗病死,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次年33岁的赵匡胤趁“主少国疑”的机会夺权,建立宋朝,在稳定内部的基础上,开始了历时16年的统一战争。后勤这条隐没在刀光剑影之后的“第二条战线”,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赵匡胤统一战争战略谋划的重点。

  一、宋初形势与“先南后北”的后勤谋略自从公元907年朱温控制唐朝廷,进而废唐建立后梁后,统一的中国又一次陷入分裂,出现了五代十国的特殊时期。所谓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至960年宋朝建立这54年间,中原地区经历的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所谓十国,是指环绕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10个主要的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都是一些短命的政权,所谓“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在短短54年间,走马灯似地出现了十几个皇帝。赵匡胤宋朝所继承的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它控制着中原地区的111个州,而当时在中国唐代的版图上,除宋朝占据的中原地区外,周围还存在若干割据政权,不算辽、西夏、大理、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南面还有后蜀(占45州)、南平(占3州)、武平(占14州)、南唐(占36州)、吴越(占13州)、南汉(占60州)6个割据政权;在其北面,有强大的辽朝保护下的北汉政权(占12州)。这种形势,就使宋初统一首先面对战略方向选择问题:是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

 所谓先北后南,就是先出兵攻打北汉和辽朝,尔后发兵向南。北汉是辽朝的附庸,两者加起来势力较强。先从强处下手,好处是在北方取得胜利后,南方的弱小国家可兵不刃血地传檄而定。但问题关键在于,以当时宋与汉、辽的力量对比看,宋不占有绝对优势。北汉尽管只有12州之地,但兵精粮足,城坚地险。它臣服于辽,是辽的必救之国。而当时辽朝是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朝,在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后,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仅东京道的谷仓即储有二三十万石。辽朝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更是有相当战斗力的。如果宋朝首先出兵向北,一旦久攻不克,就会遇到后勤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决定“先南后北”,先吞并富裕的江南,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后,再挥兵向北,消灭北汉,收复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实行这种战略,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后勤。正如当时赵匡胤对其弟赵光义所说:“中国自五代已来,兵连祸结,国家的财富已经穿虚,必须先取巴蜀、广南、江南等富饶之地。然后,凭江南的物力财力,全力向北用兵。”

 对于北汉,他们决定采用后勤战的方法,每年多出一些游兵,破坏其农业生产,并离间它与辽的关系,断绝它的外援,“待其困弊”,然后再相机进兵。这显然也是一种高明的后勤谋略。

  二、赵匡胤的军制改革与战争后勤准备

 确立“先南后北”的战略后,赵匡胤鉴于五代以来,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膨胀,经常酿成祸乱的教训和进行统一战争的需要,开始进行以“强干弱枝”为目标的军制改革,加强中央禁卫部队,削弱地方军力。为此,赵匡胤规定了“更戍法”,使军队每年轮换戍边,割裂军队官兵建制关系;用“杯酒释兵权”,许以长远保持富贵的办法,迫使禁军高级将领和地方节度使交出兵权。并把带兵、调兵、用兵的权力分开,防止军队被有野心的将领所利用。

 建立了分级供应,分地储存,战时统一调用的后勤供应体制。分级供应就是国家的正规军队——禁军,由中央政府实施统一供应;厢兵、乡兵、蕃兵等地方武装,由地方组织供应。分地储存,就是在都城和各州分别建立军粮储存体系。当时,仅北宋都城东京就建有粮仓25处,储粮400万石。为了保证边防部队的军粮供应,还在沿边建立“仓廪”。在后勤供应手段上,宋初除采用了传统的车、船运载,人员及牲畜驮运外,还大规模推广了被称为“自赍”的自制干粮保障法。宋军规定,兵士的口粮标准为“人日食二升”。要保证“旬日之间,人马俱无饥色”,就需要战前大量制作干粮。干粮制作方法主要靠“军中自办”;干粮的品种除主食干粮外,还包括硬盐块、粗布醋干、干豉等辅助食品。并统一了各种干粮的制作方法。

  “制其钱谷”,是这次军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赵匡胤认为,唐中叶以来,藩镇跋扈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掌握了财政大权,有经济凭藉。为了消除积弊,宋廷规定,各州除必要经费外,所有金帛一律上缴朝廷,并于961年在各路设置了平时负责将各州县的财赋运输到中央,战时负责粮秣物资转运的官员——转运使。这样,赵匡胤不仅将全部军权和财权集中到了中央手里,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再现,也为统一战争奠定了后勤基础。

  为了保证统一战争,赵匡胤还为了保证统一战争的交通运输,赵匡胤还大力进行了军事交通建设。疏通了境内的汴河、黄河、惠民河和广济河,修建了分别通向河北、山东、陕西及东南、西南的五条道路,从而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以“四河”与“五道”相连接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为统一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条件。

 三、统一战争的实施过程及后勤举措

 经过军制改革和充分准备的宋军,兵精粮足,于公元963年开始对南用兵。是年正月,宋并以帮助武平统治者征讨叛乱为名,假道南平,有一箭双雕之计,3个月内,既灭掉了同意“借道”的南平,又灭掉了邀请其帮助平叛的武平,两个割据政权所辖的17州土地悉数归宋。

 占领南平和武平,在宋初统一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后勤意义。它不仅使宋朝直接控制了荆、湖米谷,获得了宝贵的后勤资源,而且使宋朝在江南建立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既可以左顾南唐,右瞰后蜀,还可以南通南汉,切断后蜀与南唐两大割据势力的联系,为继续在江南用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以新兼并的江南17州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后盾,964年11月,赵匡胤发兵6万,分两路向西进攻后蜀。鉴于蜀地富饶,粮秣甚多,宋军决定以“就地取给”的方针解决后勤供应问题。12月,宋军攻克兴州,获军粮40余万斛;占西县,获军粮30万斛;占利州,又获军粮80万斛。远途征战的宋军连得大批粮食,避免了远途转运,获得了“因粮于敌”的便利。965年正月初,宋军直逼成都城下,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向宋军投降,其45州土地并归于宋。

 宋灭后蜀之战仅用2个多月时间。由于蜀是天府之国,灭蜀后,宋的财力、物力大大充实了国库。为此,宋兵专门组成了庞大的运输队,以四十兵为一纲,水陆兼运,整整搬了十几年,才将缴获的“重货绸布”、粮秣物资搬出蜀地。这些物资,使北宋获得了雄厚的战争物质条件。

 以新占领地区为后勤基地,870年9月,宋军大举进攻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南汉,于次年2月攻入广州,灭掉南汉,获得60州的土地,物质基础进一步壮大。

  公元974年10月,赵匡胤派大将曹彬率大陆军10万,又对南唐发动突然袭击。宋军把事先准备好的架桥器材移至采石矶,三天内架好横跨长江的浮桥,使长江北的军队和后勤物资沿浮桥源源到达南岸,征服了长江天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浮桥渡长江成功的先例。到975年2月,宋军击败南唐军反击,包围金陵。

 为了保护江南财富,曹彬等执行赵匡胤的方针,围困金陵八九个月,以图和平解决。但南唐主李煜执意不降,不得已于11月发动攻城战斗,随之破金陵,俘李煜,灭了南唐。

 灭南唐不久,赵匡胤死去,其弟赵光义即位。公元978年,赵光义扣留吴赵王钱亻叔于开封,迫使其献出两浙13州。与此同时,平海节度使陈洪进也献出了漳、泉2州。这样,北宋完全统一了南方。开始利用江南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向北,于公元979年大败辽朝援军,灭掉北汉,其12州土地并入宋朝版图,北宋统一战争由此结束。

 统一战争结束后,还有一个燕云十六州的收复问题。燕云十六州是五代时后汉石敬塘为当“儿皇帝”割与辽朝的。开始赵匡胤曾设想,用平定江南割据政权得来的帑藏金币和三司常赋的岁入存入“封桩库”,把燕云十六州赎买回来。若辽不准赎买再用这笔钱去兴兵攻取。但由于其死得太早而未能实行。而赵光义即位后对辽用兵较为仓促,两次发兵攻取燕云,都是先胜后败。而辽朝在两次败宋后发现了宋的无能,转守为攻。公元1004年,宋真宗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锦帛20万匹。从此,双方在一个世纪内没有战争。

 由此可见,北宋并未达到汉、唐时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与北宋政权并存的,北有辽,西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连燕云十六州也未能收复,因此延续320多年的两宋,是中国历史上积弱的王朝。362001年 第2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