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兵败莫斯科过少雯(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1-08-01 11:2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希特勒兵败莫斯科过少雯
 

    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纳粹德国军队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地区遭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的首次重大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与拿破仑一样,主要在于后勤,因而被史学界称为“兵败后勤”的典型战例。

  希特勒自1941年6月发动对苏联的“闪击战”以来,一路势如破竹,3个月内侵入苏联国土300-500公里。10月2日,希特勒向军队声称:“一场准备工作,只要人力所能及的,都已完成……今年最后一次决定性会战今天开始了。”

  然而,希特勒所称之为都已完成了的“一场准备工作”,却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准备——后勤的准备。在“台风”计划制定过程中,希特勒的高级军事顾问和陆军参谋部曾先后提醒希特勒注意,进攻莫斯科之时,正是俄国寒冷的冬天来临之际,战略后方应动员一切力量生产前方作战用的防寒服装、食品和取暖用具,做好冬季作战的物资准备。可希特勒认为,冬季到来之时,德军早已占领莫斯科了,根本没有必要生产什么防寒装备。

  9月29日,在“台风”战役即将发起的前夕,德军陆军总部根据情报部长和气象部长提供的资料,认为莫斯科地区入冬前可能连降大雨,使冬天提前来到,建议抓紧时间生产300万套防寒棉衣。希特勒认为,德军士兵“很快就要行进在俄国首都的大街上了”。并命令陆军总部赶快组织一个特别工程兵指挥部,去执行炸毁克里姆林宫的任务。这样,到进攻前,德军不仅没有冬防的准备,其他后勤保障的准备极其有限,由此,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10月2日,德军的莫斯科大会战开始了。由于其在主要突击方向上握有相当的优势,因而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合围了苏军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的两个重兵集团,到10月13日,苏军被俘达65万人,损失大炮5000余门,坦克1200辆,德军初战告捷。

  10月20日,德军坦克部队前锋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国宣传机器吹嘘苏军基本上被消灭。希特勒甚至下令禁止莫斯科投降,表示:“即使莫斯科提出投降也不接受”。

  正当希特勒兴高采烈的时候,东欧大平原秋雨连绵,一夜之间,田野泥泞不堪,公路也很快消失在田野与沼泽中,德军的大队人马挣扎着前进,稀泥经常没到膝盖,弄得筋疲力尽,马尸遍地。机械化部队境况更差,他们的车轮陷进泥潭,一直陷到车轴部分,几乎动弹不得。这样,数百万德军被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地带上,数以万计的坦克、装甲车、汽车、火炮、摩托车无声地陷在这种烂泥地里,犹如陷进了“烂泥将军”的魔掌。

 由于1941年的秋雨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还造成了大量河堤决口,使德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整师整师的队伍为泥泞所困,官兵几个月洗不上澡、换不了衣服,整天卷曲着躺在地上,呆立在狭窄的有积水的掩体里,缺粮,缺衣,缺油,急切地等待后方补给。

  然而,这时,德军对占领区的铁路修复工作进展迟缓,通行能力仅为预计的1/3。更为严重的是,6万台向前线作战部队运送物资的后勤车辆因道路泥泞无法向前机动。

  在连绵不断的秋雨中,德军消耗极大。据统计,每个步兵师减员率为1/3,装甲部队减员率为50%。而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又难以从后方得到足够的人员、物资补充。如不解决运输补给问题,尤其是冬季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台风”计划的实现只能是一场梦。为此,第4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亲自向希特勒讲述天气给运输造成的巨大困难,希望陆军总部重视东线部队的补给与冬季作战准备问题。但希特勒仍固执地认为,莫斯科垂手可得,占领莫斯科即可解决地上述问题。

  到10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长达400公里的整个战场上,停止了军事行动。他们面对茫茫的泥泞之地,一筹莫展,只能等冬季到来,大地早日结冻,以便能再次展开行动。此时,适应这种气候条件的西伯利亚苏军齐装满员,源源开抵莫斯科前线。德军在“台风”战役开始之初取得的战果正在被抵消。

 11月中旬,历时一个多月的秋雨季节终于结束了,开始了霜冻季节,公路上和田野里车辆可以通行了。为此,德军组织力量将陷在泥潭的车辆、火炮拖出来,并于11月15日发起新的进攻。然而,正当战斗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11月20日,天气突变,气温骤然降至零下30℃,满天的鹅毛大雪下个不停。几天之内,莫斯科城里银装素裹,呈现出一幅俄国冬天景象。在这严冬到来之际,缺衣少食、油料和弹药严重不足并缺乏冬季作战准备的德军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卡车和坦克停车时,必须在发动机下面生火烘烤以防结冰。火炮的润滑油被冻住,步枪枪栓被冻油卡死,机枪和自动步枪也不听使唤。坦克和其他履带车辆因没有防滑器,经常在冰冻的雪地上打滑,或从斜坡上翻下去。由于多日降雪,临时公路和土路积雪很深,运输车辆无法行驶,因而运到部队的物资比任何时候都少,部队补给极端困难。

  11月27日,气温在两个小时内聚然下降至零下40℃,数以千计的德军士兵冻成残废,大批人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虐疾,冻伤损失比战场上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28日,其主力到达奥塞雷特库伊时,再也无力发动进攻。

  在北风呼啸、冰雪遍地的顿河平原和莫斯科郊外,身着单衣,冻得浑身麻木的德军官兵遥望西方,急切地盼望着御寒的冬衣和果腹的食物,一些已突破苏军防线的部队也不得不退回至进攻出发阵地。

  德军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认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性:东线的战争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而且令人恐惧的是,德军将不得不在没有足够过冬准备的情况下同苏军进行激烈战斗。因此,他又一次详细地向希特勒报告了前线的危险处境,希特勒这时恍然大悟,命令向东线部队紧急运输冬装。然而由于军需工厂根本没有生产军队冬服,战略后方仓库也无储备,只好向国内和占领区人民征集。民间所能征集到的毡靴、皮帽、羊毛内衣、袜子等御寒衣物全被征用,但这些满足不了前线几百万官兵的需要。

  从德国后方到莫斯科城下,运输距离长达一二千公里,只有几条铁路相通,运输效率极低,且常常被游击队切断,不能保持畅通,使大批冬装积压在运输途中。如果用汽车运,一来车辆有限,二来路途遥远,远水难解近渴。为此,陆军总部建议空军派飞机向前线空运。然而,不仅大雪使机场飞机起降困难,而且德军控制的莫斯科附近的维亚兹马地区仅有一两个机场,运输飞机无法大批起降。

 
由于冬装奇缺,数量不足,各师都派大批运输队在机场等候。每当运输机一停下,各运输队蜂涌而上,把飞机上的冬装一抢而空,甚至为此相互开枪,致使一批又一批德军官兵冻死冻僵在雪地里。

  1941年12月初,失去进攻能力的德“中央”集团军群74个师被迫在加里宁、克留科夫以南至叶列茨宽达1000余公里的正面转入防御。部队精疲力竭,缺乏在严格条件下作战的准备,补给困难,而且没有预备队。这些德军每天至少需要31列火车运送补给品,但实际上最多只收到16列。陆军总军需局局长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在人力、物力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益增多的战斗减员和冻死冻伤减员,使前线德军官兵一片惊慌,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丧失了战斗意志。正如军长冯·提伯尔斯克希将军所说:“在那个危急关头,部队都在回想拿破仑撤出莫斯科的故事,终日生活在这个阴影的笼罩之下,心无斗志,望风而逃。”

  就在德军面对严寒和后勤困难一筹莫展之际,12月6日凌晨,由朱可夫指挥的苏联西方方面军,在其他方面军的协同下,以100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了全线大反攻,使德军遭到沉重打击,正在撤退的防线被苏军全线突破。

  苏军的大反攻一直持续到12月底。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德军一再败退,整个战线退却了100-250公里,消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1942年1月,气温持续下降,最后竟降至零下52℃。趁此机会,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德军得到补充前全线发动总攻。在西方向上,苏军以4个方面军共20个集团军实施战略进攻作战,以歼灭德军的主要集团。结果,苏军又向西推进100-350公里,解放城镇1.1万个。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及其他许多技术装备。

  据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1942年2月28日的日记记载,莫斯科会战中,德军冻死8万余人,冻伤112627人,失踪46511人。另外,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在俄国有近10万人冻死冻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