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机制的思考(工作研究)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3-09-30 09:0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机制的思考
●杨有青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夺取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回顾北京抗击非典的战斗,使我们对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构建三级后勤保障体系
    构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组织制度、科研机构、技术设备、资金投入、信息资源、社会动员、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保障。以北京为例,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得北京地区供求关系发生突变,社会对防治非典物资的需求直线上升,在短时期内消毒液脱销,口罩断货,防护服、呼吸机紧缺,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北京防治非典联合工作组大力协调市经委、卫生局、药监局、商委等有关部门,采取联合统一行动,迅速构建物资保障体系,与上海、山东等地建立保障机制,保证了抗击非典战斗的需要。特殊时期的后勤保障体系为确保北京市的各类物资供应和维护市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有必要构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三级保障体系。一是经济、卫生、药监、商业等部门要制定有效的应急保障预案,落实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的各项措施;二是按照属地化原则,各行政辖区建立本地区的保障体系,有效应对辖区内发生突发事件的处置,以及对其它地区实施紧急救助;三是建立社会紧急动员机制,必要时动用物资储备,进行跨省、区、市间的协调保障。
    二、建立信息畅通的网络渠道
    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传播是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信息畅通是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后勤保障的重要条件。非典时期为保证物资供应,北京市抗击非典物资保障组办公室24小时连续作战,每天电话传真量达2800多个,涉及到几十个部门、系统,近千家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这对实施有力的后勤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用50多年的时间完善了联邦医疗援助系统,其核心就是建立从城镇到州,直至国家卫生局的信息传递链条;从资料收集、资料分析,采取行动,以及信息发布等环节形成了信息网络。凭借这个信息网络系统,美国成功地抵御了2000年夏季发生的西尼罗河热和2002年因恐怖活动所致的炭疽热。事实证明,搞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信息保障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公共卫生信息库,收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动态档案。其次,要加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研究分析,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再次,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好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国际互联网等媒介,适时发布安全警告,及时报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保障队伍建设
    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更加认识到建立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保障机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对医疗卫生的公共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平均为2.5%。这说明加大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加强投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将公共卫生建设保障经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通过经常性的公共投入,尽快完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各单位也要加强卫生事业的投入,搞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做好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干部职工的健康水平和自我预防能力。
    第二,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保障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专业化的保障队伍。建立一流的实验室,由科研工作者负责研制开发防疫产品,提高全社会对疾病的预防能力;二是各单位公共卫生、物业管理部门、餐饮部门应当配备专兼职防疫人员,负责本部门和本单位的疾病预防工作;三是加强保障人员的培训,普及公共卫生防病知识,掌握公共卫生管理常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作者单位:国管局人事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