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服务:机关后勤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5-08-26 09:5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姚万垠

 

服务是机关后勤的天职,与生俱来的永恒课题,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从职能分工看,后勤工作是机关工作的一部分,机关与后勤二者有一种唇齿相依的天然联系。后勤以服务为重,包括管理、服务和经营三个板块。服务是本能,经营是基石,管理是关键。从实际状况看,机关后勤在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在英、美、法、德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地域和单位包括机关和高校,至今也有内设机构自办后勤的情况,其运作方式完全同市场接轨,但在商业相对发达和市场成熟完善地区,机关无论大小,一般不会自办后勤,完全借助于社会三产服务,通过诸如委托管理、协议服务、业务承包、项目租赁、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足以满足机关的各种服务保障。

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还表明,机关后勤,服务为本,不在形式,重在内容。机关后勤的机构设置及归属定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定位恰当和指导原则正确,其实是思想路线选择,有两个基本观点不容忽视。其一是管理不能缺位。机关后勤服务、经营和管理任重道远,协调管理职能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否则会导致机关与后勤脱节,保障服务链条断裂,直接导致机关工作质量下降和运行秩序紊乱;其二是保障必须有力,服务质量水平不能降低。这同机关后勤服务职能相关,因为指导思想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着服务质量和精神境界。据考察外国机关后勤的专业人士看法,影响机关后勤服务质量、水准和进程的深层次原因是对机关后勤定位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当事者的认知度和决策者的认同度,对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机关后勤的重要地位、作用和角色具有中枢灵魂意义。

“市场主体”凸现机关后勤重要地位。从市场角度看,机关是需求方,后勤是供给方,连线二者的是服务性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关后勤提供的是服务性商品,而非计划经济条件下提供的服务性产品。这种市场经济商品包含着多重含义,体现着供求关系。两个主体,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缺一不可,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市场经济,进行后勤改革,说到底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不可否认,国家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属上层建筑组成部分,代表政府行使公权,管理国家和服务社会,须臾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和物质保证的支持;机关后勤为机关所提供的服务性商品,带有“物质第一性”的基础性质,以服务为媒介,联系产品与商品、机关与市场,不仅地位重要,而且大有作为。

“后方基地”体现机关后勤重要作用。从实际状况看,根据地是成事之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最直观而形象地表述。机关后勤其实质就是为机关提供“弹药”的后方战线,没有适时的物质保障和适宜的服务保证,机关工作和公务活动就会完全失去基础和动力,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所以“上为党组排忧,下为职工解难”,形象地反映了机关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不断发扬光大,真正落到实处,尤其在政府机关改革“闯大关”的攻坚阶段,更应当把提升服务摆在首要位置,体现到改革全过程的细微末节。评判机关后勤改革的基本尺度,就是要使机关的办公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机关干部职工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具体地讲,机关后勤改革,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是否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和机关的负担,是否有利于提高机关行政效率,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行动指南。

“润滑作用”展现机关后勤重要角色。机关后勤是一个特殊的事业法人实体,被界定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从事服务性商品经营活动,直接为政府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保证,同时也承担为职工家属、社区和社会提供相应服务。虽然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趋势,将使全社会性的保障内容和政府行政性的消费项目,有望逐步转由社会公共服务承担,而机关后勤所承担的保障和服务范围,逐步调整和缩减为对“大市场”保障供给外的“必要补充”。机关后勤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它向机关和公务员提供服务性商品的过程,是一种经营性的经济的市场的企业化的商品生产、销售、流通和分配行为,这就决定其角色必然具有特殊功能作用的一面,即机关后勤服务连接着包括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串联着包括劳动服务商品在内的诸多商道人道要素,因而它不仅有承担保障供给的基本职能,同时还有发挥构建和谐社会链条上的润滑剂的特殊功能,正如有的专家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的那样,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勤服务的商业润滑剂作用,对和谐机关建设的影响是深刻巨大的,这应当成为提升机关后勤服务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方面。

如果说市场化是提升机关后勤服务的必然途径,那么“最优解”就是其配置资源的最佳方案选择。微观经济学注重资源配置原则,把资源的优化组合发生于各部门边际产出相当的情况下,用非线性规划中利用某种数学方法得到的一个解集合的结果列为最优,其实这是强调技术路线和方法路径的一种选择,就像有位政治伟人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机关后勤,以人为本,重在服务,需要方法上的“最优解”,通过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优选技术路线,达到落实目的的效果。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用市场的办法解决问题,由市场决定资源流向,让市场发挥资源优势,达到既降低成本,节约经费,提高效率。在实施过程中重点要坚持和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和操作要点。

一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性地位。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机关后勤资源配置一般有人为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各有利弊,且同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发展状况相关。人为配置是在“市场失灵”、“市场缺陷”而导致市场配置失控时,采取宏观调整式的辅助性手段;市场配置则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科学分配、优化结构与合理流动,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堪称资源配置的一把“金钥匙”。其奥妙在于运用市场规律和机制效应这只看不见、且敏锐灵巧的“手”,把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等各种资源,有效地“调动”到最能发挥作用、最能实现价值和效益最大化的地方,从而产生神奇般的效果和威力。发挥市场在配置机关后勤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首要任务是必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体手段,发挥其“魔杖”功效,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这也是机关后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创造性优势。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创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这正是机关后勤改革的基本动机所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根植于资产的市场化运作之中,集中表现在资产的有效组合、结构的科学整合和效益的有效实现,能够促使机关后勤经营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通过劳动服务的提供获取成本补偿后的利润过程中,实现自觉地计算收入和支出、投入和产出,挖掘各生产要素的潜能,谋求效益和效率的提高,这也是机关后勤存在问题的症结和进行改革的目的所在。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颇有创意的经验和做法不少,有典型代表性的有:知识经济时代的“软资源”开拓创新、企业家时代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配置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业务组合”、“项目外包”技术创新等。实际经验和成果都表明,上述以软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开拓创新,足以改变以往企业资源配置思维方式,构建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思想设计评价体系和企业商业运作模式,成为增强企业实力和提高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创收利润几何式增长的关键因素。许多跨国贸易服务公司正在借此优势,实现发展战略,或曲径通幽,或点石成金,或捷足先登,奇迹般地拯救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行业,实现跨越目标,为机关后勤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和借鉴。

三是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性机制原理。市场对机关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往往是通过市场经济规律得以实现的。事实说明,掌握运用规律的途径是,在遵守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前提下,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则,发挥体制机制的积极能动作用,达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己所用的目的。机关后勤工作是经济工作,经营理念要求后勤工作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牢固树立价值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集中到一点,最主要和首要的就是树立牢固的市场意识,切实完成和完善自身的市场主体建设任务,使法人实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能够在经济市场上独立地站立起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使命,以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的面貌和身份驰骋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参与竞争,这是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