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执政理念的变化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8-09-27 14:1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浅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此为开端,我国先后启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从粉碎“四人帮”时的贫弱,发展到目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一千多万。这一世界上少有的持续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的面貌,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清醒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南方冰雪和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细心体察民情民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历史命题。“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已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和时代的最强音。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理论对比,笔者认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至少在以下七个方面承上启下,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他根据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多年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特别是十年浩劫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倒退的经验教训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残酷现实,用通俗的语言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经验,又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清醒地看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等现实情况,及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这一思想已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中又将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将“好”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是我国经济经历“五八年大跃进”和以后一些“左”的教训后作出的明智抉择。好字当先,包括诸多内容。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
    二、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友人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针对中国长期形成的“宁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思想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理念而提出的。应该说,这一思想对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但应当承认,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城乡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和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目标的具体化。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大做强国家“大蛋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民生,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从“效率优先”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我们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以来的中国社会都是将效率优先放于“首位”,将社会公平作为“兼顾”。效率优先是针对我国因单一的经济体制和僵化的运行机制而导致经济发展迟缓而提出的鲜明口号,旨在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地区和企业往往重视了效率,忽视了公平,追逐的是单一的经济指标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如果继续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第二位,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符。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此方针,将有助于扭转在效率与公平方面失之偏颇的现象。
    四、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在人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要逐步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按照十七大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五、从“社会主义本质”到“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
    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原则的概括,共计28个字,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则概括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也是28个字,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实地回答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道路,为我国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走科学和谐的发展道路,明确了可选择的路径。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制度建设”我国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推动改革开放的。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我们突破了不少禁区,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一定的教训。和谐社会是以公平正义为前提条件,同时以全面制度建设作为基本保证。
    七、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开始的。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围绕着经济效益、增加GDP和如何做大国家的大蛋糕而奔忙。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思考社会整体发展的问题,即谋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因此,我国将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改革、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理论之树是常青的。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我国改革开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实际上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

                                                                      (作者: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