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 再造秀美山川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8-11-21 15:3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参观塞罕坝林场有感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全国人民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运动30年。30年来,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国森林覆盖率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12%增加到了目前的18.21%,其中人工林发展更是显著,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为了学习先进单位的宝贵经验,国家林业局机关服务局中层以上的干部驱车前往全国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国内最大的人工林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林场参观、学习。
    当车驶入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就会发现在山道两旁的山坡上隔不远就有一片绿油油的松林,继续前行,至塞罕坝林场辖区时,我们看到整座整座大山都被相连成片的森林郁郁葱葱地包裹起来。汽车在森林中穿行,到了山顶我们停下车来,在塞罕坝林场的同志引导下,登上了望塔驻足远眺,只见明净透亮的天空下密密的层层叠叠的森林随着起伏的山峦蜿蜒无尽,浩瀚无边。
    随行的塞罕坝林场的同志指着茫茫林海向我们介绍说,塞罕坝林场面积141万亩,人工林面积占110万亩,森林覆盖率78%,这其中以耐寒、喜光、耐干旱瘠薄且根浅的落叶松为主,间或有树型较为美观的樟子松和姿态优美的白桦树及挺拔的山杨树。
    来到林场场部,走进了刚刚落成的“河北塞罕坝教育基地展览馆”,看着那一件件实物,细细地听着讲解员向我们讲述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
    塞罕坝与内蒙古交界,扼守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端。“塞罕”在蒙语中是美丽的意思,塞罕坝系蒙汉合壁语,直译过来就是“美丽的高岭”。讲解员告诉我们,史料记载,历史上塞罕坝是美丽的,在金辽时期,这里曾是“千里松林”,被大清王朝辟为“皇家猎苑”,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兴建避暑山庄的原料基地。
    然而,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开围放垦”和人们索取无度的刀劈斧砍以及无情的山火破坏,到建国前夕,这里已经是荒凉一片,在浑善达克沙地的不断侵蚀下,昔日“美丽的高岭”,已经变成了满目的沙地荒原。
    新中国建立以后,塞罕坝因其重要的生态区位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关注,1962年林业部在这里成立了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来自祖国各地的1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地的群众,在这荒无人烟的塞罕坝摆开了战场,与大自然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不屈抗争。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该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年无霜期短,只有62天,冬季漫长,极端气温达到零下42.6℃,年均积雪有7个月。
    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塞罕坝远离城镇,交通闭塞,创业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不能种植蔬菜和粮食,生活用品大部分靠外运,刚开始连房子都没有,只能住地窝棚。
    这里的工作条件艰难。建场初期,没有成功的高寒育苗造林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沙地育苗完全靠在工作中一点点地摸索,积累,在失败中不断从头再来。说是机械林场,但林场90%以上的地方都是人工造林,硬靠双手一棵一棵的栽植树苗。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塞罕坝林场的创业者们本着“先生产、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思路,以“喝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山栽绿树,看你变不变”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以及乐观的心态,投入到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原的战斗。
    塞罕坝林场的成长也经历了坎坷磨难:一、建场初期,由于技术不成熟,林场的造林成活率不足8%,部分人的思想产生了动摇,刮起了“下马风”,场领导带领技术人员,在加快高寒条件下育苗技术攻关的同时,以历史上当地曾经生长过森林的事实,坚定了大家继续建场的决心。二、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动荡不安的岁月中,林场造林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三、1977年百年难遇的虫灾和1980年历史罕见的干旱又使林场经受了严重打击,在挫折和磨难面前塞罕坝的务林人没有气馁,他们清理出林地,重新进行造林。
    就这样,在塞罕坝林场务林人几十年的努力奋斗下,百万亩人工林海悄然崛起在塞外荒原。它像一条绿色的巨龙横亘在燕赵大地的北部,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成为一道守护京津的生态屏障;由于坝内是滦河、辽河发源地之一,因此,塞罕坝林场丰厚的植被保护了滦河、辽河水源为京津地区输送着洁净的生产生活用水;塞罕坝林场森林蓄积量928万立方米,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4万吨。塞罕坝林场在发挥着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在日益发挥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场除自身的林木每年蓄积量增长所带来的增值外,由于有着万倾林海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兴起,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向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这就是塞罕坝的昨天和今天。当前,塞罕坝人没有满足现状,他们正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继续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林区,这又为我们勾画出一个美好的塞罕坝明天。
    从展览馆出来我在想,两代塞罕坝人通过40多年的矢志不移,艰苦奋斗,不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再造秀美山川”的建设之路,更为后人树立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必将会对后人起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我们机关后勤从业人员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来做好资源利用与节约,管好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机关广大职工服好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机关服务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