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务用车管理机制
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9-01-14 17:3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与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 国管局资产管理司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国家机关不断创新公务用车管理机制,规范公务用车管理,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节能减排、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与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保障水平的增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配备规模不断扩大,配备水平也逐年提高。相应地,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行单一编制管理。改革开放之初,为贯彻国家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方针,节约财政开支,实行了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八十年代初期核定了公务用车编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务用车规模,并为今后的公务用车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下放管理权限。八十年代中期,为适应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要求,充分调动各部门管好、用好公务用车的积极性,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权限下放给各部门。各部门在编制数内需要配什么车,由部门自行决定;公务用车的增减和处置,也由各部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自行办理,其残值和变价款留作本部门更新改造资金。公务用车管理权限下放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部门不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违反财经纪律,不顾国家财力购买豪华汽车。这些问题的发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第三阶段:统一公务用车配备标准。鉴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权限下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之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公务用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央国家机关逐渐加强了公务用车的集中统一管理。这一阶段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出发点,着眼于加强标准制度建设,纠正汽车配备中互相攀比的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办发[1989]1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办发[1994]1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厅字[1999]5号)成为这一阶段规范全国党政机关的指导性文件。
    第四阶段: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与推进公车改革并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压力同步加大,环境保护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节能减排、降低行政成本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央国家机关以此为契机,在公务用车的采购、编制、配备、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有益探索,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与改革的成效
    (一)加强编制管理,压缩车辆规模。实践证明,编制管理是控制公务用车无序膨胀、遏制财政资金浪费的有效手段。1981年,中央国家机关核定公务用车编制,实际减少配备公务用车132辆。1987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严格控制购买汽车的规定,中央国家机关加强了行政附属单位的车辆编制管理。1991年,印发了《中央国家机关附属单位汽车定编暂行办法》。2004年,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整改、改善管理、节约开支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适度从严原则,重新核定了中央国家机关95个部门的公务用车编制,压缩车辆规模近30%,并对超编超标车辆集中进行了清理处置。重新核定编制后,除经中央编办批准新增设的机构外,没有再增加公务用车编制。
   (二)降低配备标准,防止铺张浪费。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印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国管财[2004]120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的编制和配备标准。2005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结合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质量显著提高、销售价格明显下降的实际,适当调低了一般公务用车的价格配备标准,机要通信配备10万元左右的车辆,日常公务活动配备15万元左右的车辆,从严控制配备20万元以上的车辆。同时,优先使用国产自主品牌、小排量、经济环保型汽车,集中采购了红旗、中华、奇瑞3个国产自主品牌的轿车400余辆,累计节约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2008年,随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汽车节油工作成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国家机关率先垂范,从排气量和价格两方面进一步下调了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6万元以内的轿车,机要通信配备排气量1.6升(含)以下、价格12万元以内的国产自主品牌轿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