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坚持创新确保稳定
稳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9-03-24 10:4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1995年,按照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后勤机构改革及相关文件的要求,上海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努力,市级机关除个别部门已基本完成人员分流和机制转换,机关后勤服务初步实现了由“自我服务”向“购买服务”的转变。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管理服务职能分离
首先,区分两个职能,实施体制分离。按照机关事务管理职能由行政部门承担,后勤服务职能划出行政部门的基本思路。1995年,我市首先将市政府机管局行政处从行政序列划出,整体改制为事业性质的机关服务中心。其后在两次机构改革中,市级机关各部门陆续将后勤服务职能从机关剥离,成立了43个机关服务中心,承担后勤服务保障工作。2003年起服务保障职能又逐步由改制后的后勤企业承担。
其次,规范机构设置,加快职能转变。确定市政府机管局作为主管全市机关后勤工作的职能部门,统一承担市级机关事务管理职能,各部门不再单独设置专门后勤行政管理机构,其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由办公室承担。区县机关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在理顺后勤行政管理、服务保障体制和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适应改革趋势,实施职能转变,将管理职能逐步转移到“管法规、管资产、管监督”上。
第三,理顺编制管理,精简行政人员。承担机关事务管理职能的人员使用公务员编制,原使用机关工勤编制的后勤服务人员逐步转为使用事业编制,2000年机构改革市级机关后勤人员已统一使用事业编制。2003年后勤服务集团组建后,服务单位的人员除部分按改革政策保留事业编制外,其余均转为企业编制。承担机关后勤工作的行政人员得到大幅度精简。
    (二)改革服务体制,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一是组建后勤服务集团。2003年,由市政府机管局所属的9家事业性质的后勤服务单位转制组建了盛勤、锦勤两个集团公司,负责承担市级机关后勤服务保障任务和吸纳改革分流人员。其后,陆续撤消市级机关原有的40家机关服务中心,其人员大部分并入两个后勤服务集团。
    二是改制组建后勤服务公司。除组建两个服务集团外,市级机关还有一些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后勤人员较多的机关服务中心通过改革,改制组建为后勤服务公司,承担本单位的后勤服务保障任务。
    三是引进社会服务。部分在独立地点办公、原后勤服务人员较少的市级机关,撤消机关服务中心后,采取了引进社会服务,原有人员自行分流的方式。
    (三)改革运行机制,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障模式
    一是改革机关后勤服务经费拨付方式。由财政按机关服务中心人数核拨人员经费,改为在部门预算中设立后勤服务费科目,各部门根据服务项目与后勤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同,按合同经考核支付后勤服务费。
    二是建立“购买服务”的经费结算标准体系。后勤服务费的测算参考社会同类服务项目的标准给予适当上浮,并逐步实现接轨。机关根据需要确定服务项目,通过订立合同,向后勤服务集团或社会服务企业购买服务。
    三是转换后勤服务集团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企业化。政策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对原为机关行政编制的人员和在原事业单位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员,在机构转制时可以享受暂保留事业编制的政策。同时,后勤服务集团的运行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化。
    (四)改革管理制度,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关系
    一是理顺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市国资委、市级机关国资办、各委办局办公室(秘书处)三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及审核制度,逐步完善资产管理方与使用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是转变机关与后勤服务单位相互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为主转变为建立在核算关系基础之上的有偿服务关系为主。两个后勤集团为机关服务的方式从行政供给型转变为经营服务型,在此基础上,加快走向社会,参与竞争。
    三是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考核机制。我局对集团的考核方式逐步由过去单纯的经营利润考核,转变为以综合经营指标、员工收入、消化后勤改革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全面考核,促使企业强化内控机制,稳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推进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一)领导重视,决策坚定。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机关后勤改革,坚持根据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政策精神并结合上海实际,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坚定支持,成为我市稳妥推进市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坚实支撑。
    (二)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编制、财政、劳动保障、人事、国资等部门,我局作为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保持了充分沟通协调,为改革的顺利实行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统一政策,细致工作。机关后勤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为稳妥推进改革,我们通过召开动员会、研讨会、推进会、通气会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充分听取意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统一解释口径;另一方面耐心细致开展政策解释工作,减少了对政策的误读及操作失误,确保政策的统一。
    (四)以人为本,有情操作。机关后勤改革的最大难题是人员分流安置。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充分考虑后勤人员的实际利益和心理承受力,提供了多种可选择路径,充分尊重个人意愿,优先回购其服务,解除了被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了改革的平稳推进。
通过引进社会服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得到体现。据测算,实行新机制的后勤服务人力成本由原体制每人每年10万元降低到3万元。同时,通过整合后勤资源组建的盛勤、锦勤集团,以机关后勤服务为基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初步形成了一定优势的服务品牌,经济效益连年增长。2003年组建时注册资本为6亿元,到2007年净资产上升到约8.1亿元,比2003年增加33%;利润总额近8800万元,比2003年增长350%。
    三、基本经验和体会
    上海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基于上海整体改革进程和发展环境而实施的,既遵循了中央的目标和要求,又具有上海特点。基本经验和体会是:
    (一)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机关后勤改革。上海机关后勤改革是在上海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大背景下展开的,中央对上海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实现“四个率先”,政府职能必须加快转变,机关后勤必须适应形势,大胆探索,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同时,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困难和矛盾在所难免,必须坚定信念,坚持方向,在注重前瞻性的同时保持坚韧性,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二)坚持创新,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点的改革新路。首先,要敢于突破。只要符合中央关于机关后勤改革的总体要求的,适应上海总体发展趋势的,有利于机关后勤发展的,就要敢于大胆试,大胆改。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冷静的头脑。实事求是地分析改革进程中产生的矛盾,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再次,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必须充分认识新旧体制转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为一时的得失所困惑,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动摇,坚持不懈地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三)确保稳定,妥善化解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机关后勤改革对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推进机关后勤改革必须以保持高度稳定为前提,注意妥善化解矛盾,确保改革在渐进中达到目标,把震动减小到最低程度,这是改革十多年来没有出现大的不稳定现象的重要原因。
上海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经过十多年历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上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不断推动改革走向深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