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6-10-13 09:5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张来忠  赵 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单位办公、科研及其他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的效率,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利用其价值形式,对固定资产的配备、使用、调拨、报废、处置等环节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政策性因素及内部管理等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6年以来,财政部先后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效率明显提高,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是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造成资产闲置和重复购置现象突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往往只注重对实物的管理,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掌握,导致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账实不符情况较为常见;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制约机制,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四是对责任人处罚机制落实不到位,造成资产管理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够,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
    (二)固定资产管理程序不规范
    一是个别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程序不健全,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台账;二是固定资产出库、入库缺少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三是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四是对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视同固定资产管理的大批同类物资的管理不到位,物资分发领用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给后续资产盘点、处置、账实核对带来困难;五是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未能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处置审批、收入上缴等程序,未批复先报废、残值收入截留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账实不符、“小金库”等后果。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准确
    一是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二是会计核算不准确。对购入固定资产或改扩建固定资产只按发票买价入账,实际支出的运杂、保险、安装等费用未计入固定资产,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人为缩小;对改建、扩建的建筑物所发生的增值费用未能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及有关费用未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直接记入当期事业支出,违反了借款利息资本化原则;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不进行账务处理和卡片登记,易造成资产流失;应据实销账的报废、损毁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固定资产有账无物。三是会计信息不真实,净资产虚增。虽然财政部在2013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了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等相关政策支持,造成折旧政策落实不到位,净资产虚增情况普遍。
    (四)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充分
    一是购建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购建前缺乏科学论证和效益分析,缺乏规范的审批程序和统筹规划,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现象普遍,导致部分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难以充分发挥资产效益;二是固定资产调剂效率低,社会化利用程度低,资产占用上存在“苦乐不均”和闲置资产难以盘活等现象。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一是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管理人员应当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
    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应当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切实管好各项资产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岗位培训,建立高水平的资产管理队伍 。努力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奖惩分明。
    (二)加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是加强固定资产的事前管理,建立资产的购置预算制度。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根据实际需要作全盘考虑,坚持面向基层、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各部门的职能需要,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主动与财政部门配合,根据财政预算提供的数据资料研究分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拨款情况,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资产存量数据库,从根本上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现象的发生。
    二是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管理。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要在固定资产出库环节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制作标签,认真粘贴,做到账卡签一对一;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同时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做好固定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账务处理工作;三要加强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单位财务部门、资产主管部门应组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清查,查明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一致,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并做好详细登记,以便及时掌握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清查过程中盘盈、盘亏和损毁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审批手续及时上报,同时按规定进行账面调整。
    三是加强固定资产的事后管理。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应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 
    (三)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经常对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监督审计,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完好率、维修率、收益率等定期进行考核,查明单位内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
    (四)切实落实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抓紧出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配套政策,明确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会计处理原则等相关规定,同时做好与现有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等制度的衔接过渡;二是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研究落实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提出适合单位管理现状和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的折旧建议,为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奠定基础。
    (五)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加快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还可以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增减变化信息直接可以在电脑中反映出来,可以减少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通过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资产,促进闲置资产再利用,避免国有资产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