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岔小学教师们的扶贫路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1-30 09:0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 / 孔庆君

 

  我是克岔小学的一名老师,今年是我在这所学校任教的第20年。

  克岔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克岔村和阳屲村,最多时有400多名。受进城务工和移民搬迁影响,学生数量逐年下降,现仅剩60多名在读。克岔村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山高路险,交通不便。2019年是天祝县脱贫摘帽年,学校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政策,解读国家教育方针,进村入户进行教育惠民政策宣传。我们的扶贫任务是向精准扶贫户讲解教育扶贫惠民政策,即教育扶贫“2+3 ”问题标准并联落实:两籍(户籍、学籍)比对,送教上门;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助学贷款政策。赛什斯镇精准扶贫户共403户,其中,克岔小学负责的有156家。

  克岔小学包片村有三个,克岔村、阳屲村、土城村,还有松山几个移民点、华藏寺城区。这些建档立卡户住所分散,特别难找。克岔村有41户,阳屲村有92户,土城村有23户,分藏民沟社、石家滩社、野狐川脑社,这几个社地理位置比较分散,间距多在30公里以上,距离学校平均100多公里。老师们的扶贫路,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天上狂风骤雨,地上道路泞泞,家里无人应答,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一个都不占。

  松山移民区共有5000多户, 近30000人。住户来自天祝各个乡镇,互不相识。要在5000多户人家里找28户精准扶贫户,工作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去一次往往就要花费一整天,一天下来,不要说吃饭,连喝口水都没时间。家里没人的还得再跑一次,甚至三次、五次。有些家庭由于情况特殊,连续去几次更新完善宣传资料,但每次去查看,原来的教育惠民宣传资料都找不到,我们就要再跑一趟,把宣传资料再送一次。就这样,老师的私家车都变成了公务车。扶贫路上,轮胎磨破的、发生刮蹭的情况数不胜数。除了156户精准扶贫户,还要收集2013年至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在校学生的就读信息。除了家在天祝县境内的,还有跨省外出务工,举家搬迁到全国各地的。这些学生的上学信息,给老师们带来了无尽的困难。在外地的学生需要老师打电话索要他们的在校就读证明,一个个长途电话,让老师们的电话费比平时翻了五六倍。遇上不理解的家长,说话冷言冷语,老师们还得耐着性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长长的电话单上,写满了老师们的苦楚与辛酸,浸透泪与汗。

  有个别家庭欠债太多,近乎成了失踪人口,找遍亲朋好友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去到孩子原来的学校询问,学校也说欠的学费也一直没交,仿佛人间蒸发一般。面临着如此艰难的困境,我们的责任老师没有放弃,靠着近乎超人般的毅力和决心,多方打听,甚至还求助了公安系统,才找到了孩子现在的学校,成功索要来了就读证明。这次精准扶贫工作耗时近两年,老师们自付的电话费人均500多元,车费人均600多元。虽说困难重重,但老师们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多次重复进入到农牧民家中,张贴宣传画,认真细致地讲解教育扶贫惠农政策,面对面交流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爸爸相依为命。爸爸白天出去打工,回到家中已经劳累不堪,晚饭往往是随便对付一口——不是剩菜剩饭,就是方便面。由于缺少母爱,在课间时,他时常一个人缩在角落里,或者趴在桌子上,不愿说话,更不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耍。除了老师,几乎没有同学叫得上来他的名字。为了打开他的心扉,老师们操碎了心。课上,老师们常常对他至以温柔的注视;课间,老师会“不经意间”走过他的桌旁,嘘寒问暖;课后,老师们不时端着热乎乎的饭菜,送到他的家里,和他共进晚餐。

  老师们的热切,让他体会到了母亲般的温暖。慢慢的,大家看到了他和同学们玩耍时欢快的笑脸,这笑脸映在了老师心尖。我们学校现在有十位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一名孤儿,分别由老师们负责照顾。学校定期做心理疏导,鼓励这些学生不要有思想负担,引导他们阳光活泼、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地面对学习生活。学校如家,努力营造一个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是教育工作者扛在肩头上的使命。教育扶贫之路,道阻且跻。

  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让你在深山里,一呆就是20年?”我会告诉他们,是教师节时孩子们那声“祝老师节日快乐”,是看着孩子们从一颗颗小树苗茁壮成长为苍天大树时的阵阵欣慰,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不忘扶贫助教的初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