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下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6-24 10:5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江贤英 李菁 

    

  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主要指机关事务部门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围绕应急指挥组织和执行机构展开的后勤保障工作,包含物资配置、救援人员接待、资产使用与资金运用管理、会务保障、关联的社会组织对接以及舆情管控等事项。 

  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体系是以机关事务部门为核心,对内联通政府各部门,对外联络市场、社会各方面,积极筹措、调配、使用各种资源,确保政府等多主体及时高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管理活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武汉成为史上首个全面封城抗疫的特大城市。武汉机关事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接待外地驰援医疗团队400多支、近4万人次;接待中央指导组、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疫情防控指挥部团队200余人。深入研究武汉机关事务部门抗疫应急保障实践,不仅能为特大城市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供鲜活案例,还可为其他城市机关事务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借鉴。 

 

  疫情中的应急保障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市委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各区紧急响应,成立区防疫指挥部。以武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为核心,成立接待服务后勤保障组,指导各区机关事务部门构筑起两级后勤保障应急体系。保障对象包括援汉医疗队、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中央指导组、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应急救援队伍、指挥枢纽及机关干部,保障事项包括接送站服务、物资调配、住宿、餐饮、通勤、安全、会务、舆情应对、督导检查等。 

  武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市防疫指挥部领导下,积极协同其他部门,主动对接市场及关联的社会组织,支撑起“四级多元”的联动机制。 

  各区机关事务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应急保障模式,主要有集中保障和分散保障两种。 

  集中保障的典型代表是东湖高新区。东湖高新管委会后勤办公室统一安排部署,建立起接待服务后勤保障组、酒店、医疗队与受援医院四方互通的扁平化、不间断、无缝隙协调机制。 

  分散保障的代表有江岸区和汉阳区。江岸区采取“一个区直单位对口一个医疗队”,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负责督办检查的工作机制;汉阳区则采用街道办对口辖区内的援汉医疗队,区机关服务中心派专班进行督导检查的工作机制。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统筹协调,对接“携程网”“去哪儿网”“酒店联盟”等电子平台,各区协调公安部门对接市场个体,采用征收、腾退、转移、协调等方式储备房源,累计征用酒店300余家、房源4万余间,有力保障了316支国家指派援汉医疗队、35539名队员及311支非公援汉医疗队、3184名队员的住宿需求。 

  通过党政机关食堂提供盒饭、酒店或餐饮企业联合送餐、志愿者送餐等方式,累计提供盒饭700多万份。统筹多方进行通勤保障,协调省客集团、公交集团与公车平台,为医疗队提供专用车辆700多台;与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平台等市场力量合作,征集700多台出租车,确保每个酒店有2台专用车;招募“志愿者安心车队”。协调全市党政机关、综合执法执勤平台、事业单位出车9万余台次。重视并落实卫生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援汉医疗队队员在汉期间“零感染”。武汉市会议中心制定防疫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近10个。120天内,为国家卫健委专家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国内外防疫、城市治理、公共政策等领域专家提供近千场视频及现场会务保障。组织近70家送餐企业复工,为酒店和送餐企业员工返岗开通绿色通道,办理通行证4000多张,回汉证明近1500份,确保餐饮业快速复工。组建督导专班,驻区开展现场督导,根据援汉医疗队入住、运行以及撤离阶段的不同特点,创新督导方式。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制定《援汉医疗队服务保障工作方案》《援汉医疗队服务保障参考细则》《援汉医疗队接待和走访有关事项规定》等管理制度。住宿保证一人一间,餐饮按照每人每天200元的标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在酒店设置能量补给站,配置微波炉、保温箱等设备。每个医疗队入住的酒店24小时用车备勤。按照《消杀规程》落实消杀工作。 

  在人文关怀方面,湖北省及武汉市领导深入一线逐个走访慰问援汉医疗队,了解队员的工作与生活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市领导通过微信工作群与队员积极互动。开展“暖心”活动,为队员组织集体生日会,在重要节假日组织包饺子、做汤元、安排互动节目。分批次安排医疗队前往特色景区游览。发动志愿者提供修手机、配眼镜等服务。为不同地区医疗队聘请相应菜系的厨师,提供地方特色菜肴。做好“八有八送”,即“有热菜、有热饭、有水果、有茶水、有牛奶、有消杀设备、有取暖设施、有速食品,送生日蛋糕、送健康礼包、送防护用品、送理发上门、送长江日报、送保暖内衣、送慰问物资、送个性需求”。 

  制定《援汉医疗队离汉工作方案》,遵循“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安全有序、热烈简朴”的原则,武汉机关事务部门精心组织了300余场欢送活动。建立了所有援汉医疗队员在汉期间的服务信息与个人资料库,为他们颁发抗疫证书,设计登机牌,赠送乘坐高铁、武汉旅游、酒店住宿贵宾卡。 

  疫情期间,自媒体活跃,负面舆情燃点较低。为做好宣传引导,接待人员与医疗队长建立问题反馈“直通车”。对有关舆情进行紧急调查核实,及时反馈真实情况,防止了负面舆论扩散。 

 

  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2019年3月,应急体系建设尚未系统展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顶层设计上缺乏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措施,在组织体系上缺乏流畅的横向和纵向应急机制。如与应急、公安、商务、卫健委、社会组织等协作不畅,市区两级机关事务部门指挥协同不足等。 

  ——应急统筹能力不足。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应急预案准备,各工作小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另一方面,内部分工与配合缺少协调,各行其事,步调不统一。例如疫情期间酒店大部分停业,且隔离患者、密接者、本地医护人员以及滞汉人员、建筑工人等占用了大量房源,大批援汉医疗队抵汉后,酒店安排更为困难。 

  ——保障资源调配不力。疫情初期,企业大规模停工停产、交通全面停摆、各类物资极度匮乏,面对每日来汉的3000至6000医护人员,酒店服务举步维艰。还有一些社会捐赠的食品、衣服等不能及时调配到位。 

  ——应急信息建设滞后。例如酒店配置方面,一方面部分酒店资源闲置,另一方面酒店资源信息无处可查,只能靠人工到处打听,效率极低。还有餐饮、理发、物资配送、志愿服务等都缺乏有效可用的信息服务系统,存在信息割裂与断层。 

 

  完善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与布局。标准体系是保障。科学的应急标准体系是制度保障。机关事务部门应重视应急物资、人员的配置、业务操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规范和标准建设,例如:酒店征用资格、征用补偿、人员补助、转诊用车操作等多种业务标准。同时还应与其他相关法律、政策做好协调衔接。组织架构是基石。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体系应以武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为核心联通节点,向上对接国家、省市指挥部,横向串联财政、交通、卫健委、文旅等职能部门,向下对口指导各区机关事务部门,并依托区机关事务部门联络社会组织。市局统筹协调,区机关事务部门接受市局指导调配,独立运作。流程再造是核心。应根据应急态势的发展,按照跨组织、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的要求,准确掌握各部门的政务活动和资源管控范围,依其优势设计顺畅的联动机制,以实现应急保障事务的流程再造。目标是激励多职能的快速响应整合。 

  ——促进应急预案的落实。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通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对突发事件应对方式加以预判,提醒相关单位、人员的应急责任,使机关干部进一步熟悉应急保障工作任务,在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将过往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并完善,形成新的预案。加强日常培训,进行必要的应急演练,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进一步完善预案,增强可操作性。 

  ——推动系统集成与优化。建立动态优化的集成系统,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阶段不断优化。潜伏期建立集成系统架构并进行联动培训演习;爆发期在指挥中心统一部署下启动联动方案;恢复期和消退期处理好善后工作,迅速恢复日常职能。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注重机关事务内部纵向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与财政、交通、卫健委等部门的横向配合,做到先“联”后“动”;重视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有力补充,积极统筹协调。打造“平战转换”的高效系统,重视应急资源日常储备、维护,科学调整日常和应急状态下储备品种、规模。积极建设应急物资采购供应渠道,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供得上。根据突发事件应对需要,优化应急资源区域布局,尽力克服闲置与短缺并存的矛盾。 

  ——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基础数据统筹,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引导各区机关服务中心做好保障物资、公车公房、社会资源等基础数据采集汇总。完善如规划、标准、安全等大数据应用的需求设计。加强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展示等技术应用,通过技术进步推动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体系现代化。优化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机关事务”建设,促进互联网与机关事务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互联网+公车管理”“互联网+办公用房管理”“互联网+物业维修管理”“互联网+物资采购管理”“互联网+公共机构节能”“互联网+会务保障服务”等平台建设,并预设好应急对接端口。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统筹加强全市各机关事务部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现有人才队伍水平,还可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加大对机关事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完善督导机制。优化督导制度,加强培训学习,确保督导人员思想素质过硬,并具备相当的应急督导业务水准、更强的综合协调与应变能力。制定统一的督导方案,健全与同级部门协同督导的责任机制,制定明确、具体的督导分级分类责任标准,保证督导质量。畅通反馈渠道,建立应急督导主体与被督导主体间顺畅的反馈机制,保证及时发布督导结果、及时总结督导经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