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图片报道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信息公开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离退休干部局 > 保健养生
 
 
老年人的性格与社会适应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8年02月28日    来源:

                   老年人的性格与社会适应
                                 侯玉波
  
  关于健康这个话题,大家经常谈到,比如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到医院去看病,希望自己身体很好。前两天我有个朋友,他是湖南人,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讲, 60岁以后,正好那一阵他父亲去世了,他回去把父亲安葬了,回来以后,心情特别不太好。因为他父亲身体很好,突然有一天早晨起来觉得不舒服,然后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就去世了。他回来就跟我们说,现在流传的顺口溜大家都知道,60岁官大官小一个样。我们60岁都退休了,原来不管职位多高,现在没有职位了,这个涉及到我们从这个角色中怎么适应。然后他说70岁的时候,房子大和房子小一样。原来我们都希望自己住的房子能够很大,但是70岁的时候,房子再大,你也占那么点地方。80岁的时候,有钱和没钱一个样。因为不管你有钱没钱,反正消耗的东西就那么点,就吃点稀饭。90岁的时候,男的和女的一个样。100岁的时候死了和活着一样。但是他最后总结了一句,任何时候,健康和不健康不一样。你身体好的时候,能享受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如果身体不好的话,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从这个来讲,心理学一直在探讨,怎么能够利用人的心理因素,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然后能保证健康。可能我们看过狄更斯写的《双城记》,《双城记》是在启蒙运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书。他写,18世纪的时候,在一个变化的社会里面,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恰恰跟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这个社会每天有新的东西出来,出来以后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去办。邓小平同志曾经给大家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发展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中国人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芝加哥大学一个经济学教授跟我讲,中国人在全世界胆子最大,新的东西都要拿来试,并且没有试好就去推广。这个东西实际上需要有一些人不断去思考,当实行一个政策的时候,这个政策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当领导的时候,可能有一个目标,就是发展经济,要把这个城市建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建得再好,如果别人感受不好的话,就很难让别人心服口服。我们崇文区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危房改造,政府花了很多的钱,通过各种方式找了很多钱,想让老百姓住得好一点,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但是最后,我们得到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经常有很多人去上访,有意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考虑到这个地区发展的时候,考虑的是经济的目标,没有考虑人的问题。实际上需要的并不完全是经济,有时候需要别的东西。比如现在,我们新一届政府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要这个社会更和谐,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因此,你看现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从“人”出发。
  我们心理学经常讲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人是理性的。比如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希望获得一个最佳的结果,但是等到你做完了以后,发现并不是最佳的结果。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叫霍波特•西门(音同)的心理学家,他提出,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经济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人对它的满意度。因此他说,决策的时候,人们实际上追求一个满意原则。也就是说,在几个选择里面,我并不一定从应该利益上选择最大的收益,而要选择一个让人在心理上感觉最好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在经济上利益最大化。霍波特•西门因为这个工作,在1978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人们发现他说的确实是人的心理规律,但是到后来,他的观点有时也被人们修改,现在的心理学家又强调人。我们知道,人是有理性的,后来发展到人是有限理性。现在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人有很多非理性的东西。非理性的东西指一个人的情趣和情感,会影响我们。比如有时候情绪不好,看到什么也烦,看到再美好的东西也觉得不好。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里面,非常关注这一点,人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过得苦,有哪些因素可以促使人们觉得幸福。
  所以狄更斯在书里面讲,这个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但是你回过头一看,它也可能是最糟糕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在不断思考问题,是最智慧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做出的决定可能是最愚昧的。那个时代可能有我们的信仰,但是我们怀疑这些信仰。最后他说,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然后我们看起来直奔天堂,但是我们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狄更斯的《双城记》在历史上被人们认为是很好的书,就是因为他给人们传递了一种思想:我们一定要仔细想想,所获得的是不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回过头看,现在中国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人口老龄化可能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0%。这个数字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要多得多,因此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经常是人们必须要去思考的。我们要想让这些人活得幸福、快乐,必须要有一些措施,怎么让他们从心理上去感受到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有比较好的保障,生活上肯定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会有情感上、子女关系上的困扰。大家记得不记得,当年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钟点工》,实际上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现在的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很多人可能觉得有好的医疗条件、子女孝顺,我自己能够自理,这些都是我们的需要。但是对年轻的一代讲,这就很难理解。很多人不能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前两天有人给我讲了一个事情,一个老太太离开老家到儿子那边去,儿子很孝顺。儿子把放鞋的架子放到门口,然后老太太说你把它拿进来了,放在外面绊了别人怎么办啊?儿子就说,妈,你管那么多干什么。结果老太太听完以后,就气得不行,躺在床上生病了。后来别人打电话问儿子,你怎么能跟妈妈那么说话呢?那孩子还没觉得,说我没说什么啊。他意识不到存在的问题。
  我后来分析,因为老年人一个人在家里,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以后,没有人跟她说话,她实际上就希望孩子能跟她多说说话。但是孩子呢,工作又特别忙,又不跟老人说话,因此老年人就得找点茬,她就在任何时候找到机会跟孩子说话。但是孩子不能理解她。因此,在我们的宣传教育里面,应该让年轻人知道,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更需要心理上的一些关怀。
  有一个哲学家叫霍德尔,他说人实际上生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里面。说起来好像我们生活的周围都是客观世界,但是客观世界最终会投射到我们的心理世界上来。因此心理世界不幸福的话,我们就不会觉得幸福。从这一点讲,我们今天给大家讲四个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够让我们对老年人有一些帮助。
  第一个,给大家讲一下老年人的人格。人到老年的时候,人格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身体不太有好处。
  第二个,在心理学研究里面,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对自己生活有控制感,对健康很有作用。比如说刚才大家上电梯,一下子挤了20个人,大家觉得特别拥挤。等你们从电梯出来以后,我问你们,刚才是不是觉得电梯很拥挤,难受吗?如果都是认识的人,可能不会,但是如果跟陌生人挤到一个电梯的话,肯定会觉得难受。因此大部分人说,我很难受,觉得很拥挤。站到电梯跟前,你去问摁电梯的那个老人,他拥挤吗?他说不拥挤,为什么呢?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去控制一件事情的时候,消极的情绪会减少。因此在生活里面,我们怎么样让老年人觉得自己对社会还是有用的,然后控制自己的生活,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身体上就不会生病,心理上的评价也会比较高。
    第三个,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一个老年人如果能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话,就能经常看到生活里对他有利的一面,他就不生病,然后也会活得长一点。相反,如果一个人看问题特别极端、特别片面的话,经常会体验到负性的情绪,最后也会对他不利。我们做一个总结,从整个心理学涉及到老年研究的一些领域,给大家讲一下,老年人怎样才能活得更幸福一些。
  老年人的人格和健康
  我们先来看,老年人的人格和健康。在这里,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心理学所罗列的两种人格,分别叫A型人格和B型人格。有时候心理学家也把它叫做A型行为特征,或者B型行为特征,指的是我们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特征。如果你有这些特征的话,你可能就是和他相应的一种人格。
  什么叫A型人格呢?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学家所指的A型人格,经常有一些特点,第一个他们经常争强斗胜。年轻的时候、工作的时候是这样,年代年纪大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还要这样,就是说竞争性特别强。第二点缺乏耐心,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不能静下来心想一下,耐心把这件事情做好。假如让他在家里给儿子或者女儿带孙子,孩子高兴的时候,叫他爷爷,叫她奶奶,他们特别开心,孩子要是一有点问题,一哭,他(她)马上就不耐烦了,就打电话让儿子或者女儿来把孩子接走。他们做事没有耐心,A型性格的人经常对别人有敌对的情绪,做事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就是说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个竞争对手,然后在行为上具有侵略性或者叫侵犯性,跟人动不动就红脸,而不是想着,我这么大年纪了,应该心平气和地处理这些事情。这些人控制欲望还特别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掌握,如果他不能够掌握的话,他就会觉得很难受。因此,争强斗胜,缺乏耐心,有敌对情绪,侵犯性高,控制欲强,当一些人具有这些特征,或者具有这些特征的大部分的话,我们认为他就是一个A型人格的人。
  和他相反,还有另外一种人格,我们把他叫做B型人格。这种人格和A型人格正好相反,就是说,这些人做事情的时候比较有耐心,他不会急,会很有自己的主意,平常也比较轻松自在,并且他的竞争性也不太强。我们知道,有很多事情,就是努力地去做,但并不是说你竞争性强了,你就比别人做得好。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干部可能都有体会,中国的这种体制,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你就要离开那个岗位,如果你以为你还比别人更厉害,还要做,觉得这个世界离了自己不行的话,就会很麻烦。因此,心理学讲,有B型行为特征的这些人,会比较有利,比如说这些人经常得心血管的概率就很低。而A型人格的人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或者说和他的这种人格特征相应的一些疾病,比如说A型性格人光看工作,他什么时候都把工作放在首位,自己也没有休闲,家里的事情他也不管,这些人在工作以外花的时间非常少,并且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很难做到平衡。
  现在有很多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的工作最重要,平常家里的人也不怎么注意。我现在的导师今年80岁,马上7月份就过生日。我们后来研究的时候,发现我们系里做得最好的老师,就是在心理学界特别有名的那些人,孩子基本上都没有出息,有很多孩子连大学都没考上,下岗的下岗。但是,我导师挺有才华的,比较内秀,不是在别人跟前咄咄逼人。他曾经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理事长,业务做得也很好,他能够兼顾家庭和工作,再加上我的师母是比较有能力的一个人。他们的儿子是北大化学系毕业的,女儿当年高考的时候分数够了北大,但是她没敢报。因为她平常学习不是特别拔尖的那个,最后去了另外一所比较好的大学上学。现在两个孩子特别出色。一个是美国很大公司的副老总,创始人之一,另一个在大学里面当教授,现在也经常回来看他们。不管他们工作多么出色,一定要教育他们做到平衡。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观念,就是说不管我做得再好,最后还是为了孩子。我买了房子也是为了孩子,挣了钱也是给他们。如果在早期的时候,你不能把他们处理好的话,就会很麻烦。我们去年还做了一个研究,我们国内找了100个特别成功的经理人,结果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成功经理人的母亲受的教育都不多,基本上就是本科以下,没有读博士硕士。后来很多人分析,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学历不是很高的人,培养的孩子反而出色呢?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周围的人,需要自己的父亲母亲去关注,如果说,你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一天就惦记着你的工作,对孩子就关注不够。
  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冠状动脉或者心血管的疾病。心理学家还分析了,为什么A型人格的人会有这样的一些疾病呢?他们在分析中发现,A型人格的人之所以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是因为这些人在生活里面遇到压力的时候,经常会夸大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情,A型性格的人遇到的话,他马上调动起全身的那种生理和心理的应急机制。就像打仗一样,马上把自己的军队准备跟压力去对抗。但是B型人格的人,比较缓慢,这些资源不随便使用。因此,有一个叫卡威尔的心理学家,他研究发现,A型人格里面的一个竞争性的敌意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老想跟别人竞争,并且对别人怀有敌意,他认为这种特征是造成A型人格和一系列健康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的引发因素。因此,一个人如果过分去强调自己的反应的话,最终可能会损伤心血管,然后产生疾病。这是A型人格为什么会生病。
  另外,前两年心理学界又提出一个新的C型人格,这个“C”是Cancer的第一个字母,就是癌症易患。他们发现哪些人容易患癌症呢?然后就发现,这个特征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别人怀有敌意,在生活里面经常提防着别人。并且心理学家研究了,如果是一个男同志的话,也许你对别人怀有敌意还不那么严重,但是他们发现,如果是个女同志经常对别人怀有敌意的话,患乳腺癌的比例是正常人的13倍。现在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疾病,一方面是我们的竞争压力增加,生活里的压力增加,另一方面是我们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比如,我们总是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对别人怀有敌意,然后总是觉得这个生活里面就是要和别人竞争,这个实际上不对。
  过去一些年实行什么竞争上岗,什么东西都要竞争,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要你把这个工作做好,我们有很多方式,并不一定说我们中国原来的方式就不好,必须要学西方的那些新的方式。但是如果到法国去考察一下的话,你会发现,西方人实际上现在对竞争的看法和我们差别很多。比如当了领导以后,就要让下面的人竞争,然后就折腾,实际上,那个工作有的时候很有必要,但是并不是说在任何时候都必要。比如在机关里面,有的工作就是保证正常运作就行,不要想着有创新。有的人经常讲,我们这个创新那个创新,在我们看来,实际上改革这个词在有的地方是属于贬义词,有时候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平衡过渡。
  美国从1890年开始发展,发展到现在,发展了100多年,不到120年,现在全世界的产值美国占了27%。如果我们国家有100多年和平的真正发展的话,保证现在的发展速度再快50年。因此,我们有时候是需要稳定的,有的人经常打着改革的名义,实际上他的目标不是改革,我们叫做是一种政治的手腕。或者说从一个国家的组织来讲,并不一定是好的一件事情,可能对他个人有利,但是对一个组织来讲,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
  因此,我们讲,对别人怀有敌意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心理学家还研究了A型人格和B型人格跟健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曾经有一个叫阿德勒(音同)的心理学家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为什么有人生病,而有人依然健康》。他就说在一个变化的社会里面,为什么这个人生病了,而另外一个人不生病呢?除了个体差异之外呢,他还谈到了,人们内在的心理特征非常重要,就是压力对每个人都有,如果我们能够用开放的心态看它,如果能调节的话,我们就不生病。如果想不开,迟早会生病。因此在这个里面,他谈到了与疾病产生联系的几种人格特征。一个人容易生病的话,经常有四种特征,第一个他易发怒和具有敌意,经常动不动跟别人发脾气。这些人遇到挫折和不良环境的时候,就经常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经常从消极的一方面看问题。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应对消极的信息时,会采取一种夸大的策略。比如我们心理学家就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这个研究里面,他用神经计算的方式,拿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然后就想知道,高兴的事情进入到大脑去以后,和不高兴的事情进入到大脑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结果他们发现,一个高兴的事情进入到我们的大脑后,会引起大脑大面积的活动,但是那个活动的幅度很小。因此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什么,就是最近遇到一个好事情了,大脑的很多地方都被激活了,就觉得美滋滋的,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如果一个不好的事情、负性的事情或者压力很大的一个事情,进入到你的大脑,会是什么反应呢?心理学家发现,当这个信息进入去以后,经常会引发大脑局部的活动,比如大脑处理情绪的下丘脑的一个区域,突然就幅度升高,只是一小块的地方突然升高。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个人遇到特别痛苦的事情以后,就神经失常了,为什么?因为那个痛苦的事情进入到他的大脑去以后,使得大脑局部突然产生了剧烈的反应,然后就把大脑的区域给破坏了,再也恢复不了了。
  但是我们人有时候还是有一些自我保护机制的,因此高兴的事情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可能存在两个月,但是痛苦的事情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可能只能存在两天。一天来讲,30分钟就差不多了。因为我们知道,不管再痛苦的事情,我们遇到它,还得去面对它。就像一首歌一样,尽管这个事情很痛苦,但是你最终还得忍受,用他的话就是“日子要过路还长”。因此,我们的自我防卫机制会帮助我们去处理。
  第二个特征就是情绪压抑。一个人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跟别人去沟通。这个实际上有时候就涉及到我们家庭内部的矛盾。比如工作的人,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有时候工作压力很大,回家很少跟家里人说我们的事情。因为我们觉得把工作中的事情告诉家里,会给家里人造成一种压力,但是我们离退休以后在家里,时间多了,经常没事就出去溜达溜达,跟别人坐在一起玩会纸牌、聊聊天,这个对我们来讲都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人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对他是非常有利的。心理学家研究,花半个小时,把最近遇到的痛苦的事情写下来,有一些人写下来了,另外一些人没写。我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经常把自己痛苦的事情写下来的人,一年以后他花的医疗资源仅仅是没写的1/2到1/3。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你把遇到的痛苦的事情告诉你的朋友,告诉周围的人,就会对你有好处。因此,我们有时候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叫艾森克的心理学家,他专门研究癌症的问题,他发现,已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在人格和应急以及疾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然后这种联系影响免疫的功能。他说人格与应急因素是癌症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说,生活里面遇到压力,这个压力是我们会得癌症的一个因素,但是人格在这个中间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缓冲作用。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经常情绪压抑的话,他就容易生病,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想得开,经常敞开自己的心扉,向别人谈这些事情的话,不压抑自己情绪的话,就会好很多。
  对年轻人来讲,有时候也是如此。老年人都不希望自己家里儿子跟儿媳妇吵架。但是实际上他们吵架是有好处的,如果这个吵架不伤害感情的话,对他们是一种交流或者沟通方式。我们心理学家就做了一个研究,现在社会的离婚率比较高,心理学家就想知道,夫妻两个吵架的方式对他们的离婚有没有影响。他们就发现,夫妻分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两个人在屋子里面吵完架以后,然后就出门了,出门的时候,出去的那个人把门咣一下一关,就走了。然后另外一个人追出去还说他,你为什么要摔门,你给我摔哪门子门,那个人也不理她就走了。结果发现这两个人好多年都不离婚,经常就能听见他们的吵架,但是他们不离婚,并且你要让他有别的情况,他也比较少。另外一种是什么呢?就是吵完架,很多时候不吵架,有了事情不吵架,或者说即使吵架的话,一个人出去的时候,轻轻地把门带上,然后没有一点声音就走了。结果这种人是两个月或者两年以后,两人就去把离婚手续办了。因此,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压抑情绪和表达的问题。你看家里出现年轻人吵架的时候,有时候你该教育归教育,但是我们要知道,那个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如果他不能够表达出来的话,对他实际上不好。
  第三个是失望感强烈,老对自己特别失望,对周围的人也特别失望。有个叫艾利可森的心理学家,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里面,谈到了人到老年阶段的时候,经常有一种冲突,这个冲突就是自我完善与绝望的冲突。比如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觉得很有价值,然后我就努力地再去完善我的人生,这叫自我完善。但是相反,有的人回过头来一看,觉得自己的一生很失败,就很绝望。如果一个人这种失望感很强烈的话,那么就会经常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在生活里面经常会萎靡不振,就会经常出现很多健康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这里说,很多事情要想开点。原来导师跟我讲,他就特别想得开,我们经常去一些老教授家里送温暖,觉得真是很可怜。有的人曾经为国家做了一辈子的贡献,现在的状况不是很好。但是有的人心情特别好,他不在乎这些,他觉得自己生活得还是挺好的,就没有这种失落感或者失望。
  第四就是悲观与宿命。我们经常对生活很悲观,并且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的控制,我们叫宿命,这些人缺乏对生活的控制感,他们经常被消极的情绪所笼罩。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生活中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好的东西,是自己命中注定的。所以他们不主动地去改造,越想越不好,最终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悲观没有控制感的话,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和这种悲观、宿命相反的就是乐观,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现在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叫成功心理学,有的人也把它叫做积极心理家。它指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里面,要不断地发挥积极的心理特征,然后促进健康。比如说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怎么去从好的方面去看?我们去找这个事情的原因。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归因风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就是当你身上发生了一个好的事情的时候,你认为是有自己造成的,并且你认为永远会这样。然后发生了一个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你认为是由外界的环境所造成的,并且你认为它只是一个短暂、持续很短的时间。另外一种归因风格是抑郁型的归因风格,它正好跟乐观型的相反。发生好的事情的时候他认为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持续时间短;然后发生坏的事情的时候,他认为是内在因素造成的,并且会永远这样下去。
  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人的健康就很有影响,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年轻人,比如说一个人刚上大学,到大学来了以后,心理学家测了一下他的归因风格,再看他上大学四年当中花了多少看病的钱。结果发现,一开始来的时候,可能这两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是乐观型的人在过去的四年里面,看病花的钱很少,平常不怎么看病。但是悲观的或者说抑郁的那些人,经常要去看病。
  因此,悲观和宿命也是影响健康的一个人格因素。尤其是宿命,中国人的宿命观特别强,就觉得我对这个生活没法控制。尤其是在一些大的社会环境之下,我们就更觉得自己缺乏控制感,这个对我们都是不利的。因此,这几个人格特征,包括易发怒,对别人有敌意,压力自己的情绪,失望,悲观与宿命,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几个方面的话,我想我们的生活会好一些。
  控制感和健康
  第二个问题,是控制感与健康。生活是不是在我的掌控之中,这种观念也很重要。如果生活在掌控之中的话,我们的状况就会好很多。关于这个研究,前苏联巴甫洛夫做狗的条件反射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一种现象。比如说巴甫洛夫把狗放在一个箱子里面,然后那个箱子中间是用一个板隔开的,当铃声响了以后,这个狗必须在三秒到五秒之中从箱子这边跳到那边去,然后它就可以避免一次电击。相反,如果铃声响了以后,这个狗没有跳过去的话,然后那个实验程序里面就会给它电击一下。巴甫洛夫发现,因为我们对狗有惩罚,狗很快就学会了,就是说铃声一响,它就跳过去了,然后铃声一响,它又跳过来,它很快就学会这种行为了。后来巴甫洛夫就改善了实验条件,就是说这个狗从这里跳过去以后,还要给它一次电击,跳过来还要给他电击,不管他如何在这个环境里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够改变被电击的命运。结果巴甫洛夫发现,过了一会儿,这个狗就在箱子里不动了。因为它知道,我跳过去,你也惩罚我,我跳过来,你也惩罚我,我为什么还要动呢?
因此,狗学会的这种行为,心理学家把这个叫做“习得性的无助”,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无助感。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这个环境了,就不再去努力。我们人实际上也是这样,在生活里面,如果我们经常经历失败的话,慢慢我们也就觉得生活不是我所能控制的,然后我们也就会经常出现很多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比如说有个叫泰勒的心理学家,他专门研究女性乳腺癌患者。他到医院里发现,如果一个女患者,认为自己能够控制病情的话,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有的人甚至用了特别荒谬的方式,比如每天起来去烧一柱香,结果他发现,还真能做到。她平均活的时间比没有那种观念的人要长。因此,我们这种控制感有时候是真实的,有时候这种控制感是我们想象的,觉得我能控制这个环境的话也是对我有利的。
   我们社科院里有一个老先生,他当年就患了白血病,一个二十几岁的人和他都患有白血病。那个老先生,当时五十几岁,心情比较开朗。他觉得,我五十几岁,儿子也有了,女儿也有了,我活得也可以了,现在查出有这个病,死了也值得。因此,他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外,他的心情比较开朗。原来上班的时候他不太积极,现在说我一定要努力,把没做的工作要做完。因此,别人也看不出他有病,结果两年以后,去一查,他的病好了。而和他同时查出来的还有一个26岁的小伙子,两个月以后就去世了。因为被查出来以后,他的精神一下子就垮了,他觉得自己对这个环境没有任何的控制,因此到医院里去治疗的时候,每天都愁眉苦脸的,最后很快就死了。那个老先生现在很牛,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智囊团的成员。他到现在大概70几岁了,身体也非常好,他当年出名是因为他在全国给别人做怎么战胜癌症的演讲。
  另外,关于控制感的研究,还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研究老年人的控制感和健康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研究里面,在美国选择了一个老人院,给他们增加控制感的时候,只做了两个简单的事情。第一个就是,每周要放两场电影,让他们每周都来决定说这一周这两场电影是在什么时候放。原来是固定的,领导规定周二周四晚上演电影,别的时候你就自由活动,因此,到周二周四的时候,老人就去看电影,没有控制感。但是现在就是说,让他们决定这两场电影应该在哪两个晚上演。这是最简单的事情,结果他们的控制感就增加了。第二个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盆花,说你们负责把这个花照顾好,不能让它死了。原来都是专门有养花的,老人们每天在里面,出去晒晒太阳,日子过得挺好的。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当给老年人交代了这个任务以后,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他们又设了两个组,一个是控制组,一个是实验组,在一年半以后,他们发现,实验组的老年人死亡率是15%,因为到一定年龄,他们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这个15%跟正常的那个年龄阶段的老人的死亡率是一样的。实验组是增加了控制感的那组,对照组就是正常的跟原来的一组,对照组死亡率是30%。因此你看这个相差一倍。
  我让你做一点事情,就能增加你的控制感。然后对你的健康就有利。因此有时候在家里面,我们自己要做一些事情,然后通过做事情,能够让自己觉得有一种控制感。如果天天等着别人来伺候我们的话,对我们实际上是不利的。
  还有一个叫施瓦茨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他研究自主控制对健康的作用。这个研究里面,他提到一个事情,他说我们给老年人增加了他的控制感以后,确实有助于他的健康,但是这种控制感你给了他以后,你不能剥夺。如果你给了他控制感,又剥夺了以后,他会更糟糕,比原来没有控制感的时候更糟糕。因此,我们中国人有时候改革,各种方式的改革,一会儿给你自主权,一会儿又没了,弄得人的脑子特别乱,然后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施瓦茨在研究里面,他的研究很简单,就是让大学生去访谈一个老年人,跟你谈话,然后让老年人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访谈,以及访谈多长时间,也是一个简单的控制。结果两个月以后回来看他们,由老年人自己决定接受不接受访谈或者说访谈多长时间的那些人,他的健康状况就好很多。如果说没有这种控制感的老年人,状况就不好,但是在几个月以后,6个月以后,有控制感的那组人,因为做实验的人走了,他的控制感又丧失了,这时候发现他们反而更麻烦,比如他的死亡率更高。施瓦茨研究的结果是说,当我们给了别人控制感以后,就不要再去剥夺别人。给了别人自主以后,就不要再把别人的自主权给收回,一旦收回的话,对对方就很不利。
  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的研究。这里面有一个叫考尔斯(音同)的心理学家,他研究老年人的角色控制感对他的影响。他说,老年人的角色感实际上也是一种控制感,比如老年人有时候作为父母的这种角色,不是说我有孩子,我就是父母,从生理上来讲,你有孩子确实是父母,但是心理上不一定。现在有的年轻人特别忙,很少回去看自己的长辈,时间长了以后,父母就没有自己是父母的角色的感觉了。这时候,当他没有这种角色的时候,就会很糟糕。因此我们经常给年轻人讲,你不管再忙,你一定过一段时间回去看看父母,让他们觉得,他们还是你的父母,他的这种角色感很重要。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小学里经常有一些课外辅导员,请一些老干部、老教育工作者给小学生讲讲一些事情,现在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原来那种方式被心理学家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不仅对青少年有效,更重要是对老年人觉得有效。他觉得自己还有用,觉得能够帮助孩子照顾下一代。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年纪大了,不想让父母做。你让他跟孩子在一起,他能觉得自己是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的角色,他会很开心,并且研究发现,他生病也很少。如果你想把他养起来,我们最后得到的结果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在2006年的时候做了一个研究,研究老年人的控制感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从三个方面,第一个他跟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理解,第二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期,第三就是自己身体的健康。结果发现,如果一个老年人的控制感很强,他觉得自己能够左右自己的生活、能够决定自己生活的话,这些人心理健康的程度都高。这个是相关的系数,数字越大,说明他们的关系也密切。你看,如果一个老年人觉得能控制自己生活的话,他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很好,他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也很好,他自己的身体也很好。因此我们说,老年人对生活的控制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评价,然后会拥有很好的生活。拥有控制感的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评价很高。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要想让老年人觉得满意的话,就应该让他觉得他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生活,让他有一种控制感,这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经常提到的。
  老年人的思维方式
  第三个问题,老年人的思维方式,我们这儿有一句话,你的想法决定着你的健康。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决定着我们是不是健康。这里面也有几个方面,比如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们一直在做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在研究里面,我们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方法上的差别。中国人看问题、看人的时候,经常会把这个人和他所处的背景联系在一起。而西方人在看人的时候,他就看这个人本身,不会看这个人的背景。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具有一些特性。第一个就是说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经常把一个问题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而不是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去分析。因此,中国人比较注重他人的意见,比较关注人际和谐。第二个是矛盾性。这个是我们学辩证法时候的规律之一,中国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对立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的时候,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和理解。看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还应该看到相反的方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说这个人的思维方式里面,能够承认容忍矛盾。第三个就是变化性。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是变化,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东西,人也是不断变化,这些是我们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三个特性。
  具有这三个特性的一个人,思维观念怎么去影响他的健康?我们在这里也做了一个分析,研究考虑问题的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能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的话,那么他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就高。经常把一个人放到背景里面去考虑,经常考虑问题比较全面的那些人,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好,他自己生活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评价就很高。这个是相关系数达到0.63,已经相当高。
  第二个是他自己对未来的一种预期。他觉得现在预测,我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预测得也高。另外,一个人如果用矛盾的观点问题的话,和他的身体健康也有关系,但是这个关联系数比较低,但是也能够对他有预测作用。因此在这里面,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生活质量的评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够用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个联系和矛盾加在一起,实际上就是辩证观念,就是看问题的时候不是那么极端。如果能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话,他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评价就更高。因此,我们说,在现有的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怎么通过对老年人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感到既幸福又省钱,这可能是我们心理学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
  另外我们还想知道,把老年人的一些特点放在一起来看,思维方式、控制感对老年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通过回归分析,知道老年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去解释他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如果我们要想人际关系有个高评价的话,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和觉得自己有没有控制感就非常重要。当然变化性和年龄的影响是相反的,这个我们容易了解,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生活的控制感实际上是降低的。我们原来六十几岁的时候,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但是70岁、80岁的时候,我们去的时候就要想一下,因为毕竟是身体的机能在下降。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你是不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很重要。有的人看问题特别片面,老想自己的。你想想,周围的人、别人的或者很多因素放到一起来考虑的时候,你怎么去考虑,怎么去分析。内部控制感很重要,一个人觉得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话,那么他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预期就会好。相反,如果他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生活的话,他的预期就低。
  还有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也是联系性和内部控制起主要作用。一个人如果用联系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并且内部控制很高的话,然后这些人的身体客观上就会比较健康,很少生病。因为这个身体健康都是有具体的客观的指标的,比如说你在多长时间当中生过几次病,生的什么病,最后都把它加权到一起,来作为身体健康的标准。从这个来讲,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控制感,我们的人格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能够去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我们就能保证自己的健康。
  老年人怎样才能活的幸福
  第四个问题我们简单讲一下老年人怎样才活的幸福。我们以前经常讲,让你有钱,让你住更大的房子,或者说受更好的教育等,你会幸福,但是实际上未必。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就是假定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梯子,我让你判断你在这个梯子上是处在哪个级别,这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因为我们在判断自己处在梯子哪一级的话,是要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的,我不会绝对地说我就是最高级的。比如我肯定会说我原来在崇文区组织部工作,当部长,我要比的话,肯定跟我差不多的人比,比如说我跟宣传部长比,然后他现在怎样,我现在怎样,因此,我们经常要和周围的人做比较。
  这个比较里面就很有学问。去年的时候,英国几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就说人们经常追求幸福,经常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就要搬新家,用自己的一辈子的积蓄买了新房子,搬到高档社区里去了。去了以后,你会不会感到幸福了?你可能会想,我肯定会幸福了,搬新家了还会不幸福?但实际上心理学家发现不是这样,为什么?他们发现这个里面有一个社会比较的问题。他们发现,由搬新家所引起的愉快和幸福是有的,但只能持续两个礼拜。我们原来住在崇文区的大栅栏地区,那个地方住的人特别拥挤,车都没地方停车,只能骑个自行车。然后,我们可能觉得到时候建个高档社区,你买了房子搬进去就会幸福,结果发现不是,开始的时候只幸福了两个礼拜,你瞧我们现在终于住进了新房,原来我们上厕所要跑好远,像《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样。现在我们在家里就可以上厕所了,条件改善了。但是两个礼拜了,我们发现我们不幸福,因为发现周围住的人都比我们强。我们原来住在旧社区的时候,街坊邻居很多,觉得我在这些邻居里面还算不错的。你想想你有钱买新房子,他们可能还没钱买新房子,因此我就觉得我在这些人里还是不错的,就挺愉快的。结果搬到新家去以后,不仅仅自己有这种感受,你的孩子也是。比如你家有个小孩的话,小孩跑回来会跟你说,老爸,别人家的家具比我们家的好。原来你们家有辆夏利车,周围的人都是骑自行车,你开着还挺美的。结果你搬到高档社区发现,人家都是奔驰、宝马,你开着夏利进门的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这时候,孩子也会说,为什么别人的车那么大,我们的车这么小。结果使得这些人搬了新家以后,心情很郁闷。这不是我们国家做的研究,是去年英国几个心理学家做的研究。他们就发现,这个比较很重要,我们有时候生活在一个地方,当你比较的对象选择不好的时候,或者参照选择不好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活得幸福。
  我们怎么活得幸福呢?有几个方面要注意,第一个是希望大家经常敞开自己的心胸,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跟别人去交流。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从自己的角度来讲,会活得幸福一点。我刚才也简单谈到,有什么事情跟别人说,不要闷在心里面,时间长了对自己不利。
  第二个,我们要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我们经常跟别人发展关系,建立了一个很亲密的朋友圈子。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呢?就是当我们心情不愉快或者生活上、经济上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比如说妇产医院里有一个病房叫多拉病房,多拉病房实际上是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做研究的时候产生的,多拉是个人名字。当时心理学家想知道,当一个陌生的人给你提供了一种社会支持,就是从情感上关心你的时候,对你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呢?他们当时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产妇,要到医院里生孩子了。当这些人在生孩子的时候,给她两种操作。一种就是我们现在医院的常规操作,去了以后就给你检查,然后把你推到产房里去了,大夫一会儿给测测血压,一会儿做身体的检查,不跟你说话。另外一组,除了给你做一些检查之外,身边还坐了一个四十几岁的妇女。那个妇女有时候用手摸一下产妇的额头,告诉她,你不要紧张。他们就想知道这些产妇到医院来以后,把她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就是常规检查,一组除了常规检查之外,还有一个人坐在边上,会对她们生孩子有什么影响?结果发现,这个影响特别大。第一点生孩子的时间长短,坐着四十几岁女同志的那一组,生孩子的平均时间是8.8小时,就是她从进产房到生完孩子出来,总共花了8个小时,不到9个小时。你知道另外常规做检查的一组平均时间多少?平均时间19个小时。时间长和短代表了产妇受痛苦的时间长和短,因此很快生产对孩子、母亲都是有好处的。一个陌生人简单说了几句关怀的话,就让生孩子这么顺利。第二个研究,这些人在生完孩子两年以后,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有多大。一般来讲,在一个正常人群里面,产妇生完孩子以后,大概有1.3%的人会患精神疾病,比如说产后抑郁症,或者精神有问题的。结果发现,没有人安慰的一组里,100多个人有1个人就患了精神病,是正常的比例。而有多拉的一组,那些人没有一个人患精神问题的。因此说,简单的一个陌生人的帮助使得产妇避免了患精神病。第三点研究她们的母子关系,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年以后发现,有多拉的一组母子关系特别好。比如说访谈的人跑到她家里跟她谈,问她这些事情的时候,母亲就把孩子放到视野可及的范围当中,孩子稍微有一点动静,她就会过去跟孩子说话,或者抱孩子。没有多拉一组的父母,坐在一边就跟医生谈,孩子不管做什么样的反应,母亲都不过去。因此母子关系的质量也不一样。   
    第四个,再问他们说,如果现在有可能的话,你还要不要再生孩子,结果有多拉的一组说,我还要生孩子,她觉得生孩子自己很有成就感。但是没有的那一组说生孩子太苦了,她再也不要生孩子了。一个简单的社会操作使我们就克服了这些。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如说亲戚朋友,原来的同事、邻居给精神、身体提供了支持。我们把它做一个模型出来的话,发现这些因素在我们的健康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时候老年人就不愿意到别的地方去。比如我一直想把我爸和我妈接过来。他们到我这边来,最多就来四个月,一天都不肯多呆,最后求着要回去。我说你们冬天回老家去那么冷,在我这边挺好啊。他说不行,坚决不在你这儿呆,说呆在你们这边,夏天还好,一帮老头尽管不认识,但是坐在一起还可以聊聊天。冬天北京冷,没法出去,因此就天天坐在楼上看着窗外。后来我说,那你们回去吧。回去以后,我们老家院子特别大,一帮老头老太太就跑到这边来,吃完饭了,就有人过来跟他说话。因此现在叫我妈来,我妈跟我谈条件说,我去你那边,最多呆一个月,看看孙子就行了,别的你别指望,说你要让我去两个月,我就不来。现在想想,我也能理解他们,因为在那个地方,他们生活了一辈子了,所有的关系都在那边,你要让他们过来,我们平时上班又忙,跟他每天也说不了几句话。因此有时候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讲,他们在老家可能会更好。
  第三个,我们要让自己幸福的话,就应该增强控制感。刚才我们讲到了,让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驾驭感,同时也要有一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在心理学里面,指的是自己相信自己能做一些事情。实际上你想一下,即使我们在座的年龄大了,很多事情我们也都能做,可能扛一百斤东西不行,但是很多东西是能做的。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就会处理得比较好,对自己的健康也有利。
  第四个,从社会方式的角度,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世界。我们知道,现在社会变化真得非常快。有很多的观念,不用说你们,就连我都很难理解。比如现在,经常看小说里面什么“80后”,就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跟我们的观念完全不同。我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说什么事情,比如说只要老师说要打扫卫生,我们就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现在的学生,都专门有打扫卫生的,学生从来不干这些活。进到他们的宿舍一看,脏得没法落脚。现在的年轻人有时候也缺乏理想,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想,我学了这个以后,要找一个好工作,要挣钱多。现在很多人待业就泡在酒吧里面,不回来,要让我看的话,我绝对不能容忍那种方式。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我们有时候看不惯,但是也得看,没办法,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去看它。
  另外,我们要想让自己活的幸福,除了这几点之外,还有几点,比如我们在生活里面要学会认识自己。不要看我们到六七十岁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清楚。你想一下,我到底有哪些长处,我能做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认识得并不清楚。因此说,一个人只有先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二个我们要学会归因。这个归因就是我刚才谈到的,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生活里面有很多高兴的事情、痛苦的事情,我们要学会用一个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它们,经常想到好的一方面。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确实遇到很多问题,在改革的过程里面要经历很多的痛苦、挫折,但是我们想一下,哪个社会的发展都要付出代价。因此,你想明白了这个,我们不断改进,要让现在的人们觉得活得每一天都比以前好,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第三,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宣泄。生活里面有很多的痛苦,我们要能够把这种痛苦表达出来。我们把这种痛苦抛到九霄云外,不要让痛苦总是缠绕你,该发脾气就发脾气。
  第四,我们还要学会完善自己。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我们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在人格发展的最后,这个阶段也要不断提升自己,要关心社会和他人。有人讲老年人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财富。比如说我们在研究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对一个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发现,中国传统的观念对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是很有帮助。并不是说,只有用现在的东西才能适应社会。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讲孝道,老一代的人可能对这个体会比较深。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讲这个,这个就不对。中国古代在选官员的时候有举孝廉,曾经有人讲这个举孝廉是封建的东西,但是后来有人反对,说这个不对。你想一下,如果我们相信进化心理学的话,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的话,他会对别人好吗?你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他对自己有血缘的关系的人都不好,他会对别人好吗?也许你说可能会好,但是这个好就会有第二个条件,就是他要遵循社会心理学里的第二个规律,叫社会交换。他之所以对你好,是因为他从你那边能获得更大的利益,然后他才对你好,否则的话,就不一定了。因此我们有时候选拔领导干部的时候,人家就看一下,看看这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闻不问的话,他会关心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人?除非他是有利可图。因此,这些东西有时候是能够推理出来的。因此希望我们能够关心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最终让自己活得更幸福一些。             

                                         (摘自:宣讲家网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