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首页     首 页     简 介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简 讯     会员动态     计划总结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 > 学习交流
 
 
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运行标准化研究
 
2022年11月14日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减污协同增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着力点。公共机构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和执行部门,带头执行绿色低碳运行标准,为实现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工程院、大连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与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等部委交流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力求了解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现状、突出问题、经验做法、创新成效,提出绿色低碳运行标准化的实施方向。

 

运行现状

“十三五”时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2020年度人均能源消耗为329.56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人均用水量21.53立方米,相比2015年度分别降低了11.11%15.07%,不少党政机关的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用水量低于当年全国公共机构平均值。

能源利用率取得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大多数单位高度重视绿色低碳运行工作,开展专题研究,成立节约能源资源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绿色低碳运行的监督工作,扎实推进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但少数部门节能节水工作还有欠缺,如某部门2020年度机关能源消费124.82万千克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434.3千克标准煤/平方米,用水总量8.2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8.53立方米,还有降低能源消费和提升效率的空间。

实施办公楼绿色建设和改造,但仍有不足之处。大多数单位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对用房进行改造或新建时配置节能设备设施,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利用多项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品,提升建筑能效,例如,对用房进行专项能耗设备改造,应用节能技术和环保产品在传统节能基础上优化效果。但由于经费不足,少数单位无法从全生命运行周期安排建设行动,导致改造效果与最初理念出入较大。

探索信息化途径,但各单位做法差异明显。多数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能源监测平台,例如,教育部将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融为一体,建立集物联网和互联网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全面采集工况信息、环境信息和个性化需求信息,实时检测耗能情况。通过监测数据分析重点部门的能耗、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由于缺乏统一要求,各监管平台功能差异较大,分项计量归类不统一,数据采集不够规范。

宣传绿色低碳活动较多,但形成自觉生活方式尚需努力。公

共机构广泛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共建共享观念,培养绿色生活习惯有的部门倡导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务用车。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但少数职工尚未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运行进展

节能法规制度日趋完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把节能列为专项重点工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节约能源法》将节能作为独立章节,明确了管理体制和重点工作。《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对规划编制、计量统计、评价考核、用能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标准作出了全面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了公共机构需提高能效水平。

地方出台多项节能低碳建设标准。江苏、上海、安徽、广东等省份陆续制定了节能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全国24个地区完成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明确了能耗应用指南。

中央国家机关通过创建节能型机构发挥示范作用。中央国家机关和直属单位已评选112家节约型机关单位,带动部分省份出台公共机构低碳运行地方标准。各行业、团体也制定了标准,如《公共机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等,公共机构节能标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十四五”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明确了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实施公共机构能源和水资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二是大力开展绿色低碳转型专项行动,实施低碳引领、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节水护水、生活垃圾分类、反食品浪费、绿色办公、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示范创建和数字赋能共10项绿色转型行动,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运行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公共机构认为,绿色低碳运行投入大收益低,甚至少数机构认为只要投资和技术到位,自然能够带动绿色低碳行动,运行管理作用小。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是运行尺度把握有误,从整个公共机构建筑或者设备运行周期看,实现绿色低碳可以降低全生命周期核算成本。

标准属性和程度问题。现有的绿色低碳运行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制定的单项标准评价体系是引领属性,非强制性标准,存在重评比的现象。评比完成后,数据分析、管理细化和改善措施等工作后劲不足,部分公共机构缺乏对数据进行持续性分析的动力和压力,缺乏对长期运行效果的综合分析,导向动力仍不足。

投入不足。公共节能领域市场机制不充分,依靠政府投资较

重。在节能设施更新改造、数据监测传输报警等方面投入不够,新技术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监督管理不够精细。部分公共机构在建设过程中考虑了绿色建筑、节能改造,但在运行环节中受限于运行经费、人员素质影响,数据分析、发挥硬件节约效益等工作仍有不到位。

 

对策及建议

指导性标准调整为强制性标准。标准化手段促进节能降碳工作,强制性标准能够提升节能降碳标准的执行力度,实行执行标准问责制,形成强有力的标准化管理格局。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把节能降碳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级组织,加大考核监督执行力度,营造绿色、低碳和健康的公共机构环境。

建立统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在现有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基础上,增加碳排放核算指标,明确核算方法,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公共机构管理与考核体系内,促进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推动低碳发展意识形成。

加强标准化考核和监督。建立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制,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制度,逐级落实节能降碳目标,做到全覆盖考评,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内容,将节能降碳工作与资金拨付挂钩,实行工作通报、奖励、综合考评机制,落实奖惩措施,调动工作积极性,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完善相关政策和技术保障。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各类支持

性政策的梳理和评估,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推动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机构节能低碳项目,提升高能效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形成目标合理、重点明确、相互支撑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挥信息化技术重要作用。以信息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重要趋势。促进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探索“互联网+节能降碳”模式,建立能耗统计和报告制度,开发覆盖全国的能耗监测控制管理平台,改进能耗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等流程,实现公共机构事务数据互联、数据共用,推动节能管理程序更简捷管理方式更智能领导决策更精准。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以点带面。通过创建节约型机关、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引领社会机构开展能源结构调整、低碳行动推广等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营造全民节约为荣的氛围,促进低碳生产、低碳生活。


文/生态环境部机关服务中心,本文获2021年度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