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的理性认识(理论探讨)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1-08-01 13:4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公务接待的理性认识

周运启 

 公务接待区别于旅游、商业等一般消费、服务市场中的接待,公务接待的概念抽象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接待工作的一般性质,化解了表述中的繁杂,公务接待还涵盖了领导机关在涉外招商引资中的接待等等。

  一、关于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的认识公务接待的具体过程,表现为对宾客的服务,是一种劳动,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体,向宾客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并通过这种服务,协调和融洽宾主之间的关系,因而,公务接待实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与对象都是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能是生产关系。所以,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认定公务接待的基本理论归属,对于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至关重要。这种认定明确了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理论依据和努力方向。一方面,公务接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实际就是利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本文研究的公务接待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对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某些变量的作用。)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积极能动的要素,之所以是积极的能动的,就在于:人不仅有种群、数量这些外显的形态,而且有种群内部直至单体所特有的多维变量,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价值观,以及与此有关的情感、秉性、品格、亲和力等等,正是这些多维变量才表现出人的能动、积极与否的一面。公务接待正是从这些变量上切入,即通过公务接待(包括领导同志在接待中的作用)的服务、宣传,以协调、融洽宾主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相互之间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人的意识(如:友好、对抗等)。意识支配行为。人的行为取向,是构成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力。这种行为取向不仅可以表现为人的直接劳动,也可以表现为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本、技术等)。以招商引资为例,尽管资本的投入与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主要考虑的是利润、回报,但并不排除,投资和引资的双方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合作者人际间的相互沟通、友谊和信任,这些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是经济活动成功是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服务,正是通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实现其理论目标的。此外,认识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即:让公务接待理直气壮地摆到了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必将拓宽公务接待部门的工作视野,必将巩固和提升公务接待部门的组织地位,必将促进公务接待工作的自身发展。

  公务接待通过协调生产关系中的某一侧面,即:沟通人际感情(关系)为主要作用点,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其实际作用通道则是比较狭窄的。辩析这一点,有助于公务接待部门的同志认清两个问题:一是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务接待,工作范围宽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由于公务接待直接作用点仅仅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因此,不可偏面地夸大公务接待的作用。二是在公务接待中,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务对象,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服务,切入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中积极、能动与否的变量并加以影响,是可以催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二、关于公务接待部门组织属性的认识准确地对公务接待部门的组织属性进行定位,不仅事关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能否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有形实现;而且事关公务接待部门能否建立体现职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平台。尽管历史局限性可能会这样或那样影响到“有形实现”的完整性和“基础平台”的稳定性。但是,公务接待部门应有的组织属性是无法回避的。

  经90年代的机构改革,城市公务接待部门越来越多地从行政部门的行列里被“蜕变”出来,而且在局部区域呈现了耐人寻味的现象,仅以某省为例,凡是以独立机构存在的,大多被编入事业单位,其中有过渡进入公务员管理序例;凡是作为办公厅或行管局内设(包括挂两牌子)机构存在的,几乎都是纳入行政机关,承担同样职能的公务接待部门,为什么因为隶属关系的层次不同,而被截然划归两种组织属性呢?

  原因之一,在机构改革的压力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环境中,由于强调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得不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作了非此即彼的划分。为什么公务接待部门恰恰被作了上述定位呢?一是机构改革对机关性质划分标准和“一刀切”的局限性;二是公务接待部门对自身理论归属研究滞后,缺乏理论支撑,加上对有关法律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致使公务接待部门的组织属性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弹性”;三是理论、法理与权力的关系颠倒。

  原因之二,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务接待工作被作了不合理的延伸,这种延伸没有按照公务接待应有的组织属性方面发展,而是延伸到了接待部门与招待所几乎画等号的方向;比较典型的就是“接待工作要走向市场”的观点和“馆处合一”的组织方式。(这两种典型的漏洞就在于将公务接待与商业经营,将两种组织属性混为一谈。尽管这种观点和方式在法理上不能自圆其说,本文暂不讨论其存在的合理与否。)当然,本文并不排斥因地置宜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与本文研究的公务接待部门组织属性没有直接关系。

  原因之三,传统的公务接待工作职能太单一,加上公务接待工作的辅助性性质,以及公务接待工作的专业特点不明显,都是造成“任务来了重要,没有任务不要”现象的根源,要改变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公务接待部门的职能扩容,将被动的接待职能与主动的联络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公务接待部门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航道上有自己的航线。

  三、关于接待工作发展前景的分析前景分析之一:分析公务接待工作的发展前景,首先应该将视角放在这样的基本点上,即公务接待是由领导机关公务工作派生和延伸出来的,或者说公务接待是领导机关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分析公务接待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从党政机关面临的基本形势切入。将直接增加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服务提到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以迎送、参观、考察、洽谈、会见、宴请、庆典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公务接待任务,会日渐增加;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务接待与国际惯例接轨,会普遍地成为各地公务接待部门的新课题。通过分析形势,我们可以预期,公务接待工作的发展空间巨大,任重道远。

  前景分析之二:仅仅预期公务接待工作的发展空间巨大,任重道远,不能算完全把握了公务接待部门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公务接待工作要丰富其内涵,就必须在其职能上进行扩容,使之成为经济工作领域里,兼有专业性辅助机关职能和信息反馈性机关职能的行政组织,进而发展成为城市的公共关系部,这是本文前瞻公务接待部门发展前景中的目标所在。这样就可以将公务接待部门的发展前景完整地归纳为:发展空间巨大、任重道远、前途光明。这种前瞻性的分析,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公务接待部门职能扩容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如前所述,传统的接待工作职能单一,尽管公务接待部门也有优势,但由于公务接待职能的辅助属性和在专业上可替代倾向明显,所以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不能成为经济工作领域中举足轻重的部门。

  其次,公务接待的理论归属和组织属性,要求公务接待部门在职能上扩容,以符合其基本理论归属与组织属性赋予的重任

  第三,公务接待部门有条件进行职能扩容。如果在下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能够实现将公务接待部门改称为接待与联络办公室,增加主管联络城市驻外机构,增加主管友好城市之间的联络,直至承担起城际间经济技术协作的联络,并承担起政府对公众的沟通与联络职能,那么,现行的公务接待部门的发展将呈现出质的飞跃,将为过渡成为城市公共关系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