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总理二三事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9-11-04 11:0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夏 杰口述  龚喜跃执笔

 

    今年喜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回忆开国初期在以周恩来为总理的新政府工作中的一段往事,可谓感慨万千。今略述一二,以示纪念。
    一、周恩来组建政务院
    周恩来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总理后,即刻集中精力抓政务院机构的组建和人员配备。他首先决定以华北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作为新政务院基本部门先设定一个最初的框架,随后逐步充实完善。新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大体可分三部分组成。一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老革命(主要是指从延安、西柏坡出来的老同志);二是原在国民党各种机构中任职的留用人员;三是从华北地区各大中城市的各类学校中招收培训的青年学生。我是1948年9月在北平师范大学入党后,被派往华北解放区学习,1949年2月初受中央统战部委派,随申伯纯等领导一起进京开始接管中南海。新中国成立后不几天,我又被调到新组建的政务院工作,属于第三部分人员。周恩来指出:“这三方面的人员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要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可以搞好工作。将来各部门用人,要照顾到这三个方面”。
    政务院初建时各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周恩来亲自挑选后报请中央人民政府审定任命的。在选用干部时他特别注重挑选了一大批党外民主人士担任政府部门的领导职务。主要人物有:高法院长沈钧儒、司法部长史良、邮电部长朱学范、文化部长沈雁冰、教育部长马叙伦、卫生部长李德全、农业部长李书诚、水利部长傅作义、轻工部长黄炎培、侨委主任何香凝等。在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党外人士就占了两个,即:郭沫若和黄炎培。另外,政务院21位政务委员中共产党人占10人,党外人士却占了11人;各部、委、办、院、行、署等部门的负责人93人中,共产党人占51人,党外人士占42人。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么大规模的任用党外人士,有两个原因:一是党内干部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和人才,而党外人士中不乏许多有经验、懂技术的专家,如管理局的首任局长余心清先生就是党外人士中的一位礼仪专家,建国之初他曾被任命为政务院典礼局长。二是任命一大批党外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成为新政府的成员,有利于团结社会各种力量和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共同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20多天的组建工作,政务院于10月21日正式宣告成立。周恩来在当日召开的第一次扩大的政务会议上明确指出:“政务院是首脑部门,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国家事务的管理工作”。政务院成立后,各部门于11月1日正式挂牌开始办公。
    二、“门帘”的故事
    周总理十分重视发挥政务会议的作用。政务会议的成员中包括总理、副总理、秘书长和政务委员共21人。他们当中既有周恩来、董必武、陈云、李维汉、罗瑞卿、薄一波等共产党人,又有黄炎培、谭平山、章伯钧、马叙伦、章乃器、邵力子、黄绍竑等富有政治经验和真才实学的民主人士。政务会议由周恩来主持,每星期一次。从1949年10月21日举行第一次会议起,到1950年10月20日止,一年内共开了55次会,许多重要的人事任免和国家大事都要在这个会议上讨论通过。会上,人人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周恩来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最后作出结论布置实施。
    我当时在政务院秘书长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政务院秘书长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兼任,副秘书长有十几个,齐燕铭是我们的直接领导,政务院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由他主抓的。我的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安排政务委员传阅文件;二是安排政务会议的会场布置。政务会议一般固定在每星期一的下午三点举行,政务委员们看文件的时间是每星期三的下午三点。政务会议和政务委员们看文件的地点为同一个会议室,对外称政务院会议厅,它使用了中南海原清王朝摄政王府最深处的一座院子,环境幽静。我们接管后里面的陈设布置基本没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