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推动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3-26 16:1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罗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机关事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组织治理实践经验、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看,标准是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信息是治理的重要依据和支撑,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是新时代组织治理的重要创新方向,也是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四川积极探索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推动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高质量的机关事务服务保障。

 

  深刻把握趋势,系统科学谋划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机关事务工作面临新的更高要求,职能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管理更加严格。这就要求机关事务部门必须顺应新形势、把握新趋势,坚持新发展理念,探索走出一条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党政机关高效运转、切合当前工作实际的新路子,推动机关事务工作管理精细、智慧智能、规范高效、集约节约。

  深刻把握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着力推动机关事务管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机关事务是政府管理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的理念和导向、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党政机关的运转效率,关系政府的施政效能,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必须把机关事务工作放到国家治理的高度来定位、来谋划,积极深化机关事务改革,着力在体制机制、制度标准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提升机关事务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在经费管理、资产管理、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为提高施政水平、确保中央大政方针落地落实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

  深刻把握四川机关事务省情实际,着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四川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幅员广阔,面积达48.6万平方公里,有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特别是乡(镇)数量多,虽然近两年通过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压减了近30%,但目前仍然有3230个乡(镇、街道),居全国第1位。这样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四川机关数量多、机关人员多,机关事务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基本特征,面临资源分散的客观实际。同时,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机关事务存在标准不一、质量不均以及部分地区保障手段落后、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创新的手段推进机关事务管理科学化,优化管理方式,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机关运行保障资源统筹配置,推动机关运行保障更规范、更均衡、更优质、更高效。

  深刻把握机关事务内在运行规律,着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没有标准化就没有规范化,标准化能够为机关事务管理提供精确计量、规范约束和目标引导。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能够为机关事务管理提供高度集成、自动控制、科学预测和智能决策。从机关事务内在运行规律看,标准化、信息化都是对具体业务进行优化重组和流程再造,在业务调研、需求分析、设计优化等进程上完全重合,在工作推进阶段上深度契合,具备融合发展的内在业务基础。必须遵循机关事务运行规律,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需求,坚持以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赋能机关事务管理,运用“互联网+”思维,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重塑机关事务管理模式,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和内外融通。

 

  聚焦治理能力,统筹高效推进

  近年来,四川积极在机关事务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方面先行先试。特别是2018年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化省级试点后,成立了工作专班,按照“一体两翼”思路,制定总体方案,深入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取得阶段性成效。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推动机关事务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机关事务领域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全面开展“标准化+机关事务”行动。打造省级基本体系,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机关事务工作职责内容、流程环节,科学划分分项标准,制定了14类283个履职标准,实现了标准体系在机关事务领域全覆盖,做到了“有标可依”“有标可贯”。打造区域专项标准,针对全省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机关办公区物业管理服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等25个主要方面,因地制宜、结合特点,制定省级、市级地方标准,促进机关事务领域标准层级提升,形成了以省级基本体系为引领、以区域专项标准为支撑的体系结构。

  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推动服务保障质效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机关事务领域的协同共享、智慧管理、创新赋能作用,全面开展“互联网+机关事务”行动。抓统筹规划,研究明确“一云两网四平台”的推进思路,制定信息化建设指南和总体建设方案,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建设内容,系统部署、一体推进,形成“一盘棋”。抓基础建设,建好“一云”,即政务云,提供计算、存储、安全等硬件支撑;整合“两网”,即以政务云为依托,整合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集成各类业务和数据专网,确保互联互通;抓业务融合,持续完善“四平台”,即综合办公、业务办理、一体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充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新技术,健全核心业务支撑系统,推动机关事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以标准化带动信息化,深化协同共享。发挥标准化对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促进数据共享,针对“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数据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强化标准在信息领域的应用,制定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打通数据资源自由流动的堵点。促进软件共享,采用省级统筹、分级建设模式,打造覆盖全业务、全流程、全省通用的标准化共享软件体系,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实现高效协同和生态开放。促进智力共享,利用标准化整合数据、算力、算法等信息资源,将传统决策经验升华转化为数据模型,为机关事务决策管理提供智能化、智慧化应用场景,增强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

  以信息化助力标准化,深化实践运用。发挥信息技术高效互通集成优势,更好推动标准的实施、监督和完善。推动标准普及执行,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将建立的服务事项清单及办理标准植入到“四平台”,明确定量标准、业务流程、职责权限以及关联标准,确保标准执行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推动标准更新完善,建立“业务研究—标准制定—软件研发”互动机制,将标准制定修订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应用、维护的全过程,以信息化应用检验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断优化业务管理、修订完善标准,确保标准体系符合实际、与时俱进。

 

  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深化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把机关事务工作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中来定位,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推进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着力提升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加强系统规划,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准化信息化的重要论述,将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省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深化对关键核心问题的研究,加强决策咨询论证,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试点带动、分批推进。凝聚全员共识,加强宣传教育,在机关事务系统广泛开展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业务培训,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动形成“比超赶学”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化认识、强化担当,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风险防控,强化安全理念,聚焦机关事务服务保障核心数据和应用安全,全面梳理排查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强分析研判,细化安全措施,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进一步优化融合体系。瞄准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短板,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流程、强化协同、深化应用。加强基础研究,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合作,科学设定选题方向,共同对前瞻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强化理论和政策储备。夯实融合基础,深化拓展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核心业务领域和全系统适用的信息化标准,优化服务保障平台,深入推动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融合,着力构建机关事务“智慧大脑”。实施效能评估,围绕“标准体系是否健全完备、信息平台是否安全实用、融合事项是否清晰完整、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等重点方面,对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开展绩效评价,持续再造和优化融合流程。

  进一步强化实施保障。根据推进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需要,破解制约瓶颈、补齐短板。健全工作机制,构建以机关事务部门为主导、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统计分析、跟踪监测、动态调整、监督考核,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安排。强化要素保障,按照项目统一、管理归口、资源共享原则,统筹政策、资金、技术保障,加大对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共性技术的开发、公共平台的建设,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加强人才支撑,加大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依托高等院校建立实用型培训基地,锻造一支业务素质强、专业技术精、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