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机关事务标准化升级版 助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2-01-21 16:0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赵峰涛

    

  标准化建设是提升机关事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科学标准体系,推进管理革命,努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后勤。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推进机关事务法治化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时期,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的指导和助推下,机关事务系统把标准化作为助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常抓不懈,取得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机关事务改革创新发展各项任务。 

  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指引,也对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管局、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机关事务标准化升级版,助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这是“十四五”时期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的总方向。着眼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十四五”规划》,打造机关事务标准化升级版,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进行升级。 

    

  聚焦“工作站位”谋升级,进一步认识机关事务标准化的全局性意义 

  近年来,机关事务系统对标准化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已经从部门、处室的局部工作视野范围,逐步提升到司局、行业的全局工作视野中,乃至区域性协同的视野范围。这充分说明,全行业对“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是班子工程”有了深刻全面的理解。思想认识决定行动举措,这是“十三五”时期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关键因素。 

  “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真正从“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思路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标准化在机关事务工作整体布局中的全局性意义。机关事务工作本质上是基于保障目标的资源配置活动,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双方充分博弈形成的价格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信号灯;在机关事务中,供需两端统筹平衡形成的标准是保障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价格在市场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标准在机关事务中的全局性意义。 

  深刻理解机关事务标准化的全局性意义,要把握两个重要关系。从保障维度看,要把握好“按标准保障”和“按需求保障”的关系:机关事务工作使用的是公共资源,资源要素的有限性和公共性,决定了完全意义上的按需求保障是无法实现的,标准本质上是合法化、合理化的需求,按标准保障就是有规范、有限度的按需求保障。从管理维度看,要把握好“标准化管理”和“满意度管理”的关系:机关事务工作实行的是公众付费,在工作中要尽量追求满意度,但是,这个满意度必须统筹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的诉求,综合考虑需求方和供给方,实现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的客观满意度管理。 

    

  聚焦“发展布局”谋升级,进一步理解机关事务标准化的系统性思维 

  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要坚持整体性思考、系统性谋划、体系性推进,着力避免碎片化、拼图化,着力优化标准化发展的整体布局。 

  从纵向布局看,要实现从区域突破到全域推进的转型。目前,根据国家标准委的数据,全国共发布实施国家标准4万余项、行业标准7.6万项、地方标准5.3万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全域性标准和地方标准等区域性的标准之比接近2.2∶1,总体上呈现全域性标准为主导的布局。从机关事务行业看,目前地方标准已经突破300项,国家标准只有10余项,且大多集中于公共机构节能领域,仍处于区域性标准为主体的阶段,国家标准供给相对不足。下一步,要围绕机关事务工作急需的重点领域,围绕地方标准分布比较多、实践探索较为成熟的领域,加快国家标准等全域性标准的供给,及时将优质的区域性标准整合升级为全域性标准。要大力支持、合理引导地方标准发展,实现有侧重、有分工、有特色,既要稳供给,减少标准裸露层,提高标准覆盖率,推动标准分布相对均衡,又要树立“不求所制,但求所用”的标准化工作思维,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标准化工作效能。 

  从横向布局看,要实现从前端发力到后端跟进的转型。实现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到评估改进的闭环管理,更加注重标准制定修订的质量,严格程序和标准,提升标准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及时开展制定修订工作。推进制标融合,实施过程管理,强化统计评估,使标准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在动态实施中充分展现标准化工作的功能作用。 

  要坚持“以先带后”的动态均衡发展路径,克服“齐步并进”的静态均衡发展思维。机关事务标准化与其他工作一样,由于历史原因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各地发展不均衡,不可能齐步走,要允许差异,正视差异。开展试点建设,就是逐渐实现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动态过程,鼓励试点不断地创新和挖掘,通过选取树立一批典型示范,以先发带动后进,实现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的共同推进。 

    

  聚焦“运行机制”谋升级,进一步把握机关事务标准化的规范性特征 

  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运行机制十分重要,关键是处理好“开”和“合”的关系,要以“开”聚合力,以“合”促规范。 

  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开放式运行。标准不是换了形式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化工作也不是复制规范性文件的印制流程。标准的制定实施过程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开放性、互动性,契合现代治理的要求和趋势。在推进标准化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凸显标准的治理属性,在标准项目意见征集、起草单位征集等环节,充分发挥全行业的力量。要着力建设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的高速公路,让标准化工作更好更快地跑起来,这个高速公路是开放式的,给每个省、市、县甚至每个单位都留有不收费的接口,大家都可以参与。我们制定的是标准,总结的是经验,汇聚的是智慧,由此实现“制定一个标准,总结一方实践,汇聚一域力量”的工作目标。 

  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化运行。开放式的生态,必须有制度性的规则。高速公路上的车多了,交通规则体系就应当更加完善。机关事务标准化要积极学习卫生健康、工业和信息化、商务、金融、农业农村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秉持整体性思维,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将整个工作过程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推动,规范标准制定、技术委员会、试点建设等方方面面,以工作机制的顺畅促进标准化工作内生动力的提升。 

    

  聚焦“基础建设”谋升级,进一步贯彻机关事务标准化的专业性要求 

  打造专业化的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能力水平,打造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的强大队伍,才能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升级。《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十四五”规划》将人才培养工程列为九大重点工程之一,2021年国管局举办了机关事务标准化示范培训,全国设置了1000余个分会场,线上观看人数21万人次;在全国6个地级市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希望以实训培训强化标准化工作能力,特别是运用标准的自觉性和熟练度,未来也可以尝试推动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建设机关事务标准化人才库,开展职业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标准化能力。 

  搭建专业化的平台。开展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要有信息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平台支撑。要着力推进标准仓建设,所谓标准仓,就是通过一定的平台链接,以标准数据库为基础,以标准制定、实施、改进的协同推进为主要目标,以共建、共享、共用实现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推进。通过标准仓,切实提升标准化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制修订、标准实施和改进的效率。 

  建设专业化的智库。建立起机关事务标准化专家工作机制,依靠外部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协会的合作,获取更多专业支撑;利用好现有22个机关事务研究机构和首批10所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二级学科建设高校,深化机关事务标准化理论研究。 

    

  聚焦“组织载体”谋升级,进一步夯实机关事务标准化的技术性支撑 

  2022年,是全国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化工作组履职的最后一年,我们将在工作组的基础上积极筹建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现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升级。相比工作组而言,技术委员会的任期长,职能和作用更加突出,对于工作的要求也更高,要聚焦“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定位,做到名实相副。 

  首先,要彰显委员构成的技术素养。目前工作组的委员,有的是机关事务工作的行家里手,有的是标准化领域的专家,充分体现了委员构成的技术素养,为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一步,在组建技术委员会时,要进一步拓展委员的从业领域和范围,精选更多行业专家加入,并强化对委员的技术培训,切实彰显委员会的技术组织定位。 

  其次,要彰显标准内容的技术属性。机关事务领域的标准,总体上侧重于管理和服务类的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什么情况下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什么情况下制定标准,这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按照标准化法的定义,标准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标准内容的基本属性是技术属性,不涉及权责配置问题,要保持标准化工作的权责中性,避免把标准问题体制化、职能化。 

  最后,要彰显工作环节的技术把关。标准化侧重的是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标准化技术组织应当聚焦技术性工作,重点是把好三道技术关,即标准立项环节的“入口关”、标准报批环节的“出口关”、标准制定的“过程关”,这是工作组和技术委员会的主责主业和主体性工作。同时,在履行好主体性职责的基础上,技术委员会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沟通、交流、联络的作用。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务实管用,坚持稳步有序,持续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升级,为促进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提升政府施政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