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心迹|国管局挂职扶贫干部访谈录(五)
今天,我们选编了国管局第八批挂职扶贫干部的访谈录,一同回顾他们帮扶阜平脱贫攻坚的印记和心迹。
孙宝华,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在阜平县挂职扶贫,任县政府副县长,国管局第八批挂职扶贫干部。
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尽力帮助阜平脱贫
我们主要围绕县里的发展需要开展工作,做了大量的调研。我在县里调研的第一个项目是大台乡的一个废弃煤矿,这个煤矿是当地的老百姓集资建设的,可以感受到老百姓为摆脱贫困在积极地想办法,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还有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去砂窝乡一个教学点调研,从公路下来又走了七八公里的鹅卵石路才到。那个教学点是混编教学,不管是一年级、三年级、还是五年级,全部混在一起上课;教学条件很差,冬天没有取暖设施,学校交不起电费,有灯也不开,教室里黑漆漆的。看到这种场景,我心里特别难受,也很着急,想要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尽力帮助阜平脱贫。
我们开展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帮助县里做了政府网页并协调联想公司捐了电脑,在砂窝乡修建塘坝,协调邮电出版社捐赠教学教具,协调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为天生桥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予以资金政策支持等等,可以说涉及到了阜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局里的大力支持让扶贫干部心里热乎乎的
国管局对扶贫工作和扶贫干部都特别关心关爱,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唐局长在河北省里参加会议,结束后特意拐到县里去看我们。
我来阜平前是在财务司工作,当时的财务司领导还专程来县里看我;而且全司同志捐款,买了很多文具书包,给联系的小学搞了一个捐赠活动。当时的人事司司长李宝荣同志也很关心我们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也会按期写工作报告,及时向局里汇报工作。
局领导们真的是时时刻刻都关心着扶贫干部,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我们心里边也是热乎乎的。
希望阜平继续抓好孩子们的教育
假如回到阜平,我最想去阜平一中看看。我在阜平的时候,县里只有一所中学,当时县政府的办公楼跟县一中只有一墙之隔,我天天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晚上九、十点钟也常常看到教室的灯还亮着。县里的孩子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就要去读高中考大学,这是唯一的机会。
我觉得,阜平还是需要抓教育、抓人才建设的。如果阜平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再加把劲儿,把这些孩子都培养起来,让他们将来能够有能力回报家乡,为阜平今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是最好的。
看望扶贫困难群众
马青,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在阜平县挂职扶贫,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国管局第八批挂职扶贫干部。
为阜平县政府广大干部改善办公条件
当时我们第一眼看到县政府办公楼,有点傻眼。那时候工作特别繁重,许多同志就住在办公楼里,但是楼里没有空调、没法洗澡,夏天有时候温度能达到将近38度。
当时广大干部都渴望能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咱们局对这件事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局里给了我们专项资金,为县政府的一些宿办室装了热水器和空调,解决了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但为了节约资金,我们坚持不给自己房间装空调和热水器,直到我们走的时候也没有安装这些设备。
农业发展与教育扶贫齐头并进
我们对县里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跑遍了所有的乡镇,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件。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我们经常跑河北省扶贫办找项目,他们支持了8万元,经和有关部门研究后,我们搞了养牛项目,由农民负责饲养,县里统一协调收购;和局里房管司沟通,把部委“煤改气”淘汰掉的锅炉支持给县里,在满足县里需求的同时,把多余的锅炉处理了,从这批经费里拿出了25万,为村里建了一个塘坝。教育扶贫方面,一方面联系京内的一些单位,如宋庆龄基金会等,给县里的小学捐赠一些电脑、传真机、课本、书包等教学教具,还组织阜平土门小学的6名学生和县教育部门的3名工作人员参加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赴日文化交流活动。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捐赠以及帮助县里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工作。
与阜平县的同志在县政府门前合影
做任何工作,必须为老百姓考虑、为人民考虑
我觉得国管局帮扶阜平这20多年,确实让阜平县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参加扶贫工作的时候全县财政收入不到2700万元,到现在已经达到几个亿了,支柱产业也有了,农产品展销也走向全国了,这些都能让阜平县的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受益。我作为扶贫干部来说,看到现在的成就,心里非常高兴。
对我个人来说,一年的扶贫工作,我的收获太大了。以前我没有接触过地方工作,真正从事基层工作后才知道,基层干部承担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但当地的干部都特别有定力、有魄力,敢于也善于为群众办事。回到机关里面,我经常反思,感受到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为老百姓考虑、为人民考虑,为人做事一定要正、一定要廉洁,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