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7-08-24 01:2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那么,我们后勤工作战线和后勤工作者怎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要搞清后勤工作及其改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关系,特别是要搞清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夯实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奠定方方面面的坚实基础。作为覆盖整个社会的机关、企事业和军队的后勤工作,不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搞好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必然起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夯实的作用。具体分析其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1.后勤工作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的要求。其核心就是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发挥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极大地提高社会服务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后勤工作及其改革,承接原来由企业后勤或机关后勤工作承担的局部服务功能,形成社会化的大服务格局。同时,由于我国机关和企业的巨大改革,以及我国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妇女职业化的发展及家务劳动外移社会等原因,也需要后勤工作及其改革扩大和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服务群众作为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重点,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诸多问题人手,进一步完善服务后勤工作体系,满足多方面的服务需求,面向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社会化服务。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最大限度地利用后勤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从而增强党和政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后勤工作的保障功能有利于社会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后勤的保障功能日益健全。社会后勤的保障功能首先体现在后勤工作社会化,管理方法科学化,服务效能高等特点,因此极大地发挥社会后勤的保障作用并通过社会后勤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使群众的需求及时得到反映和满足,提出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利益关切及时得到回应。社会后勤的保障的功能有利于化解矛盾、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由于后勤工作直接面对服务群众,面对矛盾,因此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维护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社会后勤首先通过各类服务保障工作,帮助一些特殊人群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平息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缓和社会矛盾。其次社会后勤保障可以通过协调各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矛盾和冲突,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使人民安居乐业。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且经常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影响团结,以至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后勤的服务和保障的功能,协助党和政府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和教育、协商、调节等方法,努力化解矛盾,使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维护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利益调整作用
      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为,利益结构是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决定该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并且由这种变化导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体制转换中的社会和谐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准确把握社会利益结构状况,加快社会利益结构调整步伐,已经成为造就现代社会和谐环境的重要条件。
      1.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关键是科学分析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结构。各种形式的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模式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利益结构,它将通过国家制度和政策的作用构成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对利益结构作出科学客观的分析,对于运用相关制度和政策调整利益结构、协调利益关系,使国家和社会实现和谐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按着这种要求,后勤工作及其改革首先应当从人的因素上把握利益结构中的各种要素,比如利益结构的主体、利益观念的刚性、利益价值的取向,利益实现的方式等这些比较重要的因素。第一在利益结构的主体方面。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控制和调节利益关系主导力量的现实政权,很容易受到占优势地位的那部分社会成员或利益群体的影响,并且会在政策制定上有利于他们利益的实现。第二,在利益观念的刚性方面,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利益观念,必然会对该社会的利益结构,以至该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起到维护和巩固的作用。正因如此,当社会转型和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利益观念就将产生刚性作用并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在利益受损的那部分社会阶层及其成员中,这种刚性作用非常容易成为新的利益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反作用力。因此,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如何使社会成员的利益观念与改革步伐相协调一致,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不但对于现实政权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而且对于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必然要提出更高要求。第三,在利益价值的取向方面。从取向的本质看,有的追求平衡,有的趋向差异;有的追求平均分配,有的趋向公开竞争。从取向的形式看,有的追求享乐,有的追求温饱:有的追求以物质为主,有的趋向以精神为主等等不一。在个人利益不断觉醒,特别是在利益分化显著的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利益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因而在利益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观点,都应当成为现实政权和后勤工作及其改革正确处理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及其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参数。第四,在利益实现的方式方面,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实现方式,即使在同一利益群体和阶层中,其实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依靠力量上来看,有的依靠个人的力量去追求利益,有的依靠国家或集体的力量去追求利益;从实施途径上看,有的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去获得利益,有的通过合法的非劳动途径去获得利益。对于现实政权来讲,正确把握和科学引导利益实现方式,有利于形成与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创设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最主要表现为经济制度变迁。然而,经济制度调整必然带来利益结构的变化,并且在利益关系变动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在客观上构成了社会的和谐问题。诚然,现存的利益不均衡已经受到政府与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协调利益关系与缓解社会矛盾,是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重要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创设利益均衡制度,已经成为造就现代社会和谐环境的重要条件。
      三、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建立健全机制作用
      作为具有社会管理,服务、保障和协调诸多功能的后勤工作,必然要按照其规律和机制运行。由于其受整个社会规律和机制的刚性约束,必然导致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建立健全机制的巨大作用。具体地说;第一是建立健全正确引导发展的激励机制。后勤工作及其改革重在形成“和衷共济”、“上下同欲”的氛围和共识,激励全体干部、职工和群众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充分发挥职能,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地干好本职工作。后勤工作及其改革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既要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也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重实绩、轻表象”,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和发展导向,从而自觉有效地推进“四个转变”,就是:工作重心的转变,由消极地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办理一些程序性的事务,转向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大局。积极主动地研究对策,探索和创新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方法,促进工作的有序发展;服务对象的转变,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全社会,追求“后勤权力有限,服务无限”,服务内容的转变,由注重间接服务向注重间接与直接服务并重转变,由过去别人找自己办事变为自己积极主动地上门服务,服务作风的转变,坚决摒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恶习,真正做人民的公仆。第二是建立健全和谐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谐社会,重在善于协调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各种利益。化解利益矛盾,着眼长远,抓住重要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第三是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能力强化机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干部职工和群众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构建和谐机关的基础和关键。面对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化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积极实施“四个战略”,以保证人才的不断成长和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四个战略”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战略,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提升战略,以集合国内外资源为目标的优势开发战略,以追求卓越为境界的形象效应战略。
      四、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促进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然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现实表明,社会的和谐运行状态不是自发生成的,它依赖于执政党有效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整合,从这一层面理解,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就是要求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行动准绳。据此,不但会极大地提高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政治促进作用。
      首先,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必须把以人为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的基本点。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包括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人士,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人民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形成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本质是完全契合的。因此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必须始终把以人为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基点和归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后勤工作及其改革必须把建立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机制作为切入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它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而是有矛盾的动态的和谐,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后勤工作及其改革最能够吸纳社会多元利益并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达成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基于此,后勤工作及其改革要以消解社会矛盾为切入点,首要的前提就是了解不同利益群体合法利益,同时通过不断拓宽利益表达和信息沟通的渠道,增加公众反映自己愿望和要求的途径,探索后勤工作及其改革的联系机制。通过民主化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和发挥各种后勤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实现执政党、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