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研究)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0-08-01 15:5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利于反腐倡廉

刘晓敏 

一  我国目前的机关公务用车制度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其弊端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制度下,公车配备和使用,除部分满足公务之需外,更多的成了一种福利待遇,甚至是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坐专车、高级车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身份地位高和权力大。因此,在前些年一些单位的领导不顾中央三令五申,突破规定,购买专车,使机关轿车拥有量迅速增加,且档次不断提高。有的机关通过向企业筹款买车,有的机关用专项建设资金购车。一些县乡连年拖欠教师工资,而购小汽车的经费却有增无减。前几年社会上曾流行的顺口溜:“虽说级别低,出门坐奥迪;没有工资发,照坐桑塔纳”,这实际是对公务用车现状的讽刺。就连申请世界银行发展贷款的最贫困地区的城镇,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在一些机关,公车私用己习以为常:公车旅游、接送子女上学、为亲朋好友跑婚丧嫁娶,少数司机甚至开“黑车”捞外块,假公肥私。公车加油、维修方面漏洞也较大,修车拿回扣已屡见不鲜。据某市的一项调查,他们那里每辆车维修费平均每年高达2万多元,比同类私家车高出数倍。有的汽车修理厂居然准备了从洗洁剂、高档剃须刀到彩电等贵重物品招揽顾客,修公车的司机可以随心所欲,各取所需,反正帐记在公家修车费里。某省直机关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平均每辆小汽车每年节约支出一万多元,全年节约支出就达上百万元。因此,仅从反腐倡廉这一角度而言,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二  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一是增加财政负担。据有关部门统计,前几年仅新增轿车一项,国家每年就需支付买车、养车费用数百亿元左右,加之存量轿车的养车费,财政每年需支出的购、养车费,司机的工资和住房福利等,总数达一两千亿元,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这部分支出中虽有保证公务活动所必需的部分,但很大一部分属于非正当支出,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个人的腰包。仅维修费用一项,有关部门估算,全国一年就有上百亿元的流失。二是资源浪费严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很重,资金短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用于公务车的支出过大,就必然影响财政向科技、教育等项事业的投入力度,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车辆作为一种资源,属部门所有,因“旱涝不均”,致使一些部门闲置,一些部门紧缺而不能调剂,不合理的配备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三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公车的“普及”,使一些部门下基层方便了,工作作风则浮漂了:布置工作蜻蜓点水,检查工作坐车观花,离群众越来越远。三  形成公车使用上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腐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管理不善的原因,有思想教育跟不上的原因,但主要是制度上的原因。现行公务用车制度的特点是实物供给、单位所有、多途径补贴运转费用。其体制上的支撑基础,是计划经济下的财务支出制度和低工资高福利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公务用车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公车使用不合理、不经济和低效率,公车是否得到经济合理的使用与用车者的收益不相关,用车人毋须承担用车成本,甚至可以从不合理使用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四  推进公车使用制度改革,消除公车使用的一些腐败现象,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现行公车使用制度已经存在几十年,形成了很大的习惯势力,要改变这个制度,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触动相当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处理不好,还会影响公务活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要认识到搞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于加快财政职能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消除公车使用中的腐败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尤其领导干部支持、参与这项改革。  第二,明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从指导思想上,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加大改革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既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有利于节约行政开支,有利于端正党风政风和正常履行公务,有利于保持政府机关的高效廉洁的成功之路。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政府采购,控制总量,集中管理,社会化服务。具体来说:一要有利于更好为政府和各项公务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二要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尽量发挥货币杠杆作用,减少实物分配和供给。三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科学管理上。  第三,加快试点步伐,取得经验,稳妥推进。要借鉴一般的国际惯例,并紧密结合我国党政机关的特点和各地情况不同的实际,制定关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办法。要选择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地区进行试点,先点后面、先易后难,并及时总结经验,防止走弯路。试点不强求一律,条件成熟的,步子可适当快一些,如建立集中调配的公用车队,对离退休老同志给予用车货币补助等。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可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做一些改进,不断推向深入。  第四,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当前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节约财政支出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系。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节约财政支出,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保证正常公务用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为了节约开支,该花的钱卡住不花,影响公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走形式主义,不从实际出发,不问行业的特殊性,不问承担责任的大小,把公车使用经费平均发放。二是正确处理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与建立配套措施的关系。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既有破,也有立,破与立必须统一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要实行公务交通费用货币补助,社会化服务的各种条件就必须跟上。要防止破得多,立得少,配套措施跟不上,最终不得不退回来现象的发生。三是正确处理改革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衔接。前一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基础打不好,整个改革的发展就不扎实,但如果不能抓住时机,在条件成熟时适时向下一阶段推进,也会给这项改革造成不应有的停顿和损失。四是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必须注意做到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平。要使改革既具力度,又具可操作性,又有利于社会稳定,既能抓住机遇,不失时宜,又能被社会各方面接受,就必须做好各种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各种情况,保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22000年 第8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