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步 翠 湖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0-07-15 16:4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 刘挈希

 

    北京有北海、南京有玄武、杭州有西湖、昆明有翠湖,有山有水的城市,才称得上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何况翠湖承载着昆明的人文情怀和历史积淀。漫步翠湖一周,等于回望历史一遍:明初,西平侯沐英在翠湖西侧今云南省图书馆和农展馆一带建“柳营别墅”,颐养天年;明末,大西军抚南王刘文秀将“柳营别墅”改建成“南府”;建文帝走投无路的逼死坡;吴三桂填菜海子即翠湖一角建王宫;讲武堂,云南贡院,会泽院,东陆大学即今云南大学,云南第一天文观测点,九龙池上的云南第一座自来水厂,朱德故居,中共云南地下党旧址,闻一多旧居和殉难处,北门书屋,卢汉旧居,黄公祠,大德寺双塔,石屏会馆,王九龄故居,袁嘉谷旧居,李公仆殉难处,圆通寺,聂耳纪念雕塑,冬天的精灵红嘴鸥,这一颗颗集文化、历史、时尚和景观的星星,群星璀璨,围绕翠湖,使翠湖发射出众星捧月的光彩。
    碧波荡漾于翠湖中永不枯竭的是文化。
    2002年,翠湖免收门票,翠湖就成了市井百姓的会客厅、大舞台、健身场和茶馆。退休老人打拳、舞剑、溜鸟、唱歌、喝茶、观光,热闹非凡。这边的花灯调,风趣幽默,全是大实话:“好好呢活,好好呢乐,退休工资才拿得着”;那边的电子琴和萨克斯,沉凝忧伤,《宝贝》,《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接一曲,流露出浓郁的怀旧情绪。
    好久没进翠湖了,今天星期天,在翠湖外面散步一圈后,我走进翠湖公园。
    塘堤两边的荷花池干了,露出淤泥和残枝,旁边的九龙池沉寂在一派喧哗中。1918年,云南第一个自来水厂建在泉水喷涌的九龙池,“机器隆隆九龙池中响,清水汩汩五华山上流。”吃惯了井水的老昆明人,把自来水叫做机器水。现在,水厂遗址改成了纪念馆,泉眼是不是“老眼昏花”了?
    我看过一则公益广告:爱护地球=爱护家园!否则,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翠湖公园上空的“天使”红嘴鸥飞走了,少了一景,人却不少,人山人海,拍照的、划船的、看风景的、打牌下棋闲逛的,仅各种文艺演出就有一二十个,凡是树阴下都有,少到一个人自吹自擂自我陶醉,多到二十多人吹拉弹唱,跳民族舞的,唱京剧的,扭花灯的,说相声的,应有尽有,你方唱罢我登台。
    樱花树下传来女高音《青藏高原》,高音部分唱走调了,围观人群爆发出一阵讪笑。我挤进人群一看,主角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浓妆艳抹,穿着打扮与年龄也不吻合,太张扬。见她演砸了,站在架子鼓旁边几个类似的女人急不可待地上前抢话筒,来来来,该我啦该我啦,我要唱《天路》。“青藏高原”手一扬,话筒举得高高的,不给别人机会,扭头对担当乐队的一圈老头说,听见我唱不上去,你们不会降个调嘎?这回轮到乐队讪笑了,我也笑,高低点儿的“青藏高原”又亮开嗓门唱起来。昆明方言中“高低点儿”,意思是就那样了,莫认真。
    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似乎每个人都急切地想表演一番,个个都浮躁不安。
    干旱,千万别干了清静、旱了心田。
    幸好,还有水月轩留得一隅清凉,几个老头坐在茶室里,双手捧一杯清茶,两耳不闻窗外事,淡定从容,大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气度。水穷云起之时,不就是佛说的“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吗?
    禅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静静地喝茶,好好地养生,妙哉,妙哉。
    春天的翠湖公园,粉红一树的樱花和桃花,洁白满枝的梨花和白玉兰,歌声引来笑声,掌声鼓动风声,一时间,落英缤纷,纷纷扬扬的花瓣,胜似天雨流芳。干旱燥热的正午,这花瓣雨,多么浪漫,多么诗意,多么奢侈。
 

                                                                           (作者系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