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2-24 16:5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汤在军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援青扶贫3年,他常常用这句话来给自己加油鼓劲。

  他叫杨岳国,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调研员,北京市第三批援青干部。

  2010年起,北京市开始对口支援青海省玉树州,并成立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每3年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玉树开展援助工作。杨岳国是第3期指挥部党委委员。

  2015年底,玉树州40.5万总人口中贫困人口达11.2万,是青海省海拔最高、最贫困的州,所辖一市五县中有四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两个是省级贫困县。20167月,杨岳国来到玉树开始了扶贫工作。1017日下午314分,玉树州杂多县发生6.3级地震,指挥部安排杨岳国负责抗震救灾工作。他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余震等情况进行分析和预判,冒着余震危险,带领人员迅速赶到受灾最严重的杂多县萨呼腾镇,详细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查看对口援建设项目的安全情况,并及时向北京报告灾情,获得北京市500万元专项救灾资金。为熟悉贫困户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走村串户开展调研,与群众谈心交流,了解社情民意,找准民生需求。2017年,杨岳国坚守玉树扶贫岗位达300天,是援青团队中在岗时间最长的。他参与研究制定“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对口支援玉树州的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明确重点任务、重点区域和项目安排,确保了对口支援工作更加贴近“精准”的目标。

  杨岳国在调研中发现,玉树的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服装服饰深受京城百姓喜爱,于是组织玉树企业参加北京市特色产品展销会,使玉树千余种特色商品亮相北京,拓宽了销售渠道,并获得了较为丰厚的利润。他还积极邀请北京优秀企业参加青洽会,将对口支援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促进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玉树是历史上唐蕃古道、丝绸南路上的关键节点,山水文化、康巴文化、宗教文化独特而璀璨。为扩大文化交流,他组织当地文艺工作者、宗教人士等来北京参观交流,组织玉树州土风歌舞团参加北京国际旅游节,并深入北京各区演出。积极开展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与清华美院合作在玉树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研习基地,协调在京高校为玉树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在称多县建设赛马场配套设施、民俗表演中心等,加深了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扶贫工作找到了更多、更实的落脚点。

  杨岳国把玉树当作第二故乡,把藏族人民当作亲人,主动联系了两家特困户,从生产、生活、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帮扶,每月都要从工资里拿出至少600元进行看望慰问。他还利用春节回京休假的时机,找单位领导帮助联系两家公司,为当地2名贫困学生捐助2万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每年暑假,杨岳国都要让读大学的儿子到玉树州第二民族中学志愿支教,扶贫战场父子兵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玉树平均海拔4200多米,一年有8个月处于冬季,极端气温达零下28度,夏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冬季只有40%,自然条件艰苦,气候环境恶劣。一名医学专家很形象地说:“在玉树即使什么都不做,心脏负荷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20公斤。”由于缺氧,许多援青干部高原反应强烈,血压和心率升高,头疼是常态,晚上难以入眠。

  在玉树工作一年后,杨岳国口腔里长了一个小肿瘤,他没拿这种“小病”当回事,而是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了扶贫工作中。直到20185月,在吃饭吞咽都有困难的情况下,才到医院就诊,结果查出是口腔原位癌,进行了手术扩大切除。休养期间,他始终惦记着玉树的乡亲和朋友,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便主动请缨回到玉树,投入到让他热血沸腾的脱贫攻坚第一线,他说:“三年玉树扶贫工作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20194月,杨岳国被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北京市扶贫协作奖”,同年6月被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

  (作者单位: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