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承载文明,创新驱动发展
——孔子学院总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验介绍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十年来,已在132个国家建立了483所孔子学院和88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345万人,举办中华文化交流活动10万多场,受众5000余万人,已成为深化人文交流的响亮品牌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孔子学院的带动和影响下,有61个国家和欧盟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初步建成中国语言文化的全球传播体系。
一、事业发展与文明创建相辅相成,成效显著
孔子学院总部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支部和处室“三级”组织领导和落实机制;制定《创建文明单位实施办法》,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学习型”“德育型”“文化型”“服务型”“节约型”的“五型”总部创建模式,取得了事业发展与文明创建双丰收。近年来,连续荣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部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播中华文化
孔子学院总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展示传播中华文化为主线,以志愿服务和学习先进典型为抓手,积极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展览,在多处显著位置张贴海报、标语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三个倡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传播核心价值观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外派院长教师志愿者培训课程,使他们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读本”和宣传当代中国的“形象大使”。
二是通过多种方式熏陶锻炼党员干部队伍,在良好氛围中积极感受和主动弘扬中华文化。设立“道德讲堂”,邀请许嘉璐、余秋雨、于丹等上百名专家学者每周举办讲座;常年举办“经典诵读”活动,指定学习《论语》《德育鉴》《中国人的修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经典书目;积极开展“三观”“四德”教育,组织观看《郭明义》《天上的菊美》等优秀电影,学习焦裕禄、杨善洲等道德楷模,人人有学习有检查有心得体会,努力强化员工道德素养。
三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强化“文明风尚”传播,设置中华文化体验中心,通过文化展品、电子屏幕、互动橱窗等宣传中华文化;将《郭明义》改编为新型视听对外汉语教材《中国好人》,提供上百所孔子学院使用,让外国人了解普通中国人的道德品行,大大提升中国国民形象;组织知名剧作家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开发《微言大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从字词的起源、释义、用法、相关故事对核心价值观12个词、24个字进行阐释,增强可读性,现已完稿,出版后将向全球孔子学院推荐。

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是 通过志愿服务与学习先进典型实践活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一岗双责,积极组织员工参加“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主题活动;设立职工关爱互助金,大力开展扶危济困活动,定期走访慰问病休人员和退休老同志。积极组织向边远山区捐赠棉衣“送温暖”等;成立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在“中国志愿者网”注册165人,占员工总数76%。以小分队形式为来访的中外朋友义务讲解中华文化,为驻华使节义务讲授课程,为外国来华夏令营等活动承担志愿服务工作;以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为契机,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标准,在全球孔子学院评选出“最美汉语教师”、“最美志愿者”,号召总部员工和一线广大教师、志愿者学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
经过多年努力,总部现已成为展示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三、工作体会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事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创建需要凝心聚力。孔子学院十年发展汇聚各方之力,联通各国人民之心,对传播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沟通、增进友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学院总部的精神文明创建始终与孔子学院事业发展相辅相成,与打造总部文化和“三感三情”精神一脉相通,与干部职工队伍能力提升互促共进,全员参与,特色鲜明,以易于接受、容易理解、能够消化的传播方式将中华文化以“碎片化”形式呈现,覆盖面广,创建效果显著。
站在孔子学院下一个10年发展的起点,总部将继续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做好志愿服务和学习先进典型相结合,以“三位一体”模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创新文明创建方式方法,取得精神文明建设新成绩,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