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国地质科学院:以地质科技为钥 打开精神文明创建之门
精神文明建设网    www.ggj.gov.cn    2015年05月22日

以地质科技为钥 精神文明创建之门

——中国地质科学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验介绍

中国地质科学院(以下简称地科院)作为社会公益类地学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院以来,为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积极贡献。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院现在既是荣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单位,又是称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1. 促进科研成果社会化,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企事业单位和有实力的大学建立战略协作关系,进行实质性科技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先后与福建省地勘局、深圳市地质局、西藏地勘局、浙江地勘局等单位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贵州地勘局、宁夏地勘局、延长石油等达成科技合作意向着力推进实质性科技合作,有效推动了政产学研用结合,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了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空间。成功举办西藏地质找矿突破研讨会,联合共建地科院西藏分院和拉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北京亿阳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组织专家赴浙江丽水和黔西南分别开展找矿突破联合攻关,应用自主专利技术进行汞地球化学测量发现重要找矿线索,有力支撑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

2. 主动围绕国家需求,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中环境地质和生态地质优势力量,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重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岩溶碳汇调查和全球变化研究全面展开,高质量完成全国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乌蒙山抗旱找水取得突破,地质公园管理得到加强,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3. 积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当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我院地科院科学家快速做出反应,赶赴灾区进行科学考察并排险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4年鲁甸地震发生之际,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组织专家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科学考察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对全国各地的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主动排查防治。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预防预警,组织科技骨干力量,对十三陵构造断裂带进行地应力综合监测和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分别作了批示。

4热心各项公益活动,培养职工社会责任感促进地方发展

支援贫困山区经济建设,改变落后地区面貌。利用优势资源,支援贫困地区建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地质科技问题。2013年,国土资源部确立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为我院地科院基层扶贫联系点。院领导多次带队赴云南盐津开展调研,准确掌握了扶贫联系点的困难和实际需求,结合学科人才优势提出了重点开展扶贫点地质灾害排查、地质公园规划和地质遗迹保护等意见与建议,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了有效对口联系扶贫机制;组织优势力量,积极推动盐津县申报省级地质公园;重点开展扶贫点地质灾害和地质景观调查,成功申报2个地质调查项目;为盐津县城搬迁选址,进行了科学论证等一系列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城乡携手共建文明结对子,促进共建文明新农村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整体提升北京市各级文明单位创建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院地科院充分利用地质专业优势和科技资源,拓宽共建领域,搭建同创平台,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4年,积极响应中央首都文明办“城乡携手结对子,共建文明京郊行”的号召,与房山区佛子庄乡结成共建对子,分别与房山区旅游委、佛子庄乡政府分别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和精神文明共建协议;帮助房山区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中国地质科学院房山科研教育基地。通过专业优势和科研资源,加强房山区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和保护,推动当地地质旅游经济的发展,开展生态农业地质研究,加强房山区佛子庄乡的地质科普工作,树立保护地质遗迹、地质环境的意识及观念,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6.加强地质科学普及教育搭建科普新平台,传播社会正能量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开设院士讲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从2013年开始,先后邀多位院士专家作讲座:2013年1月,科学院许志琴院士作题为《越过喜马拉雅》的报告;201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工程工程院陈毓川院士作题为《矿床的成矿系列与我的科技之路》的报告20138月,工程院赵文津院士作题为《忆传统、讲使命、找差距》的讲座20138月,邀请资源所唐菊兴研究员作《立足青藏高原 助力找矿突破》的主题讲座;2013年11月,裴荣富院士与青年职工亲切座谈;2014年1月,科学院李廷栋院士作题为《跨越南北极,语说地质人生》的报告。工程院裴荣富院士与青年职工亲切座谈2015年,“院士讲堂”创新了方式方法,开展了“聆听院士、关爱地球、走进校园”系列活动 。赵文津院士先后为实验二小人大附小、人大附中、171中学、北大附小等北京市重点中小学作了 4场讲座,历时3天,参加师生人数多8000人,进行了历时3天, 4场讲座,提高了我院地科院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培养了青少年对于地质科学的热爱,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六、精神文明创建的经验和体会

一是提高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前提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健全,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保障,三是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载体丰富,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效果的载体关键四是积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在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院上下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鼓足干劲,力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努力为实现地质科技事业新发展、新跨越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全院上下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鼓足干劲,力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