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 爱心无限
——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文灿同志先进事迹
陈文灿,女,汉族,大学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1978年5月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曾任出版部副主任、上海分部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她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工会干部、教育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工作者,连续多次被评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陈文灿同志一直关注着社会上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致力于希望工程,帮助联系建立4所希望小学,并先后用自己的收入资助5名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她还多次向受灾地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向需要帮助者伸出援助之手。
一、忠诚教育事业,致力希望工程
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在全国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的号召,把当时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阳原县作为该社的扶贫点。阳原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县,尤其是山区里的农民,祖祖辈辈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双手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据了解,1997年有关部门曾投资想在某一村庄打一眼深水井,解决这个村庄的饮水和灌溉问题,结果井打到了200多米仍未见一滴水。
1997年年初,身为工会主席的陈文灿和有关部门代表一起,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领导要求,首次前往阳原县考察。大家来到阳原县后,就听说前一天有一所小学的教室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砸伤多名正在上课的学生,其中一人死亡。陈文灿和同事们立刻赶往出事的学校,并去医院看望了受伤学生,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钱全部捐助给了受伤的学生。
回京后,陈文灿将考察情况做了汇报,高等教育出版社决定要帮助阳原县建立两所希望小学,由工会负责落实。陈文灿及其他工会干部一起选校址、送支票、买桌椅、购图书、赠物品,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阳原之间。在社领导的鼎力支持和社工会委员及工会小组的积极参与下,建校工作顺利完成。希望小学建成后, 为提高师资水平,高等教育出版社党政领导要求工会组织学校的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 前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先后被安排到景山学校、史家胡同小学等北京重点小学听课、座谈交流。通过培训,教师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水平,对提高当地的小学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还组织两所希望小学的学生分批来京参观学习,如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 去国家博物馆、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这些从未离开过小村庄,连汽车都没有坐过的孩子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此后,陈文灿同志经过不懈的努力,又帮助阳原县建成了两所希望小学。四所学校的相继建立,大大改善了当地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并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奉献爱心的实践者、宣传者
陈文灿同志不仅是奉献爱心的实践者和志愿者,还是奉献爱心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在她的宣传、带动和影响下,献爱心活动如同星星之火在全社职工中点燃。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各工会小组与贫困学生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帮扶方式,并订立了长期计划,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各工会小组代表,将大家捐献的钱款和物品送到扶贫学生手中。1998年初,陈文灿同志代表社领导和全体职工率队再去阳原,为贫困的家庭送衣、送物,给学生送书、送本,并为学校带去用于教学的物资。她在走访中了解到,希望小学建成后,由于当地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很多家庭无力让孩子上学读书。为此,不少孩子尤其是女孩上不了学。陈文灿同志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一方面深入下去调查村里困难家庭的情况,动员家长支持孩子上学;另一方面与贫困地区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请他们协助认定失学孩子的名单,并决定回京后召开工会委员会会议,号召大家再次为那些面临失学的孩子们捐款、捐物,献出自己的关爱之心。
在阳原走访过程中,陈文灿同志资助了一个在上小学的贫困女生,名叫薛银花,孩子的家住在阳原县灰泉子村。因为村子在山里,去看望她要走很远的路,且进村的小土路凹凸不平,每当马车经过黄色的土路时都会翻起滚滚尘埃,让人睁不开眼。同事们都知道陈老师身体不好,年龄又大,走这么远的颠簸路,怎么能受得了,但陈文灿顾不得这些,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小银花的家。
薛银花也是一个家境十分贫困的女孩子。几年前,银花的爸爸因车祸而残废,妈妈因为受刺激神经失常,常把大便往墙上抹。因此,窑洞里臭烘烘的,村里人都不愿意进他们的家门。由于生活的贫困,全家祖孙三代同住在一间破旧、潮湿的土房里。陈文灿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要为这个家买一眼窑洞。她找到了镇党委书记并递上一个信封说:“这里装有2000元,请你帮助薛家买一间房吧!”之后,镇里的同志帮薛家买到房,并把情况转告给薛家时,银花的爷爷拽着银花双双跪在地下,老人泪流满面,不停地说:“真是遇到活菩萨了!真是……这辈子我当牛做马也一定要报答你们啊!”从那以后,陈文灿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没有间断过。
此后,陈文灿还为无力交纳学费而面临辍学的特困生魏学枝、张顺平和安小乐支付学费。当陈文灿去阳原时,她专程看望了帮扶的特困生,详细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陈文灿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好建设家乡,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她还给每一个孩子留下邮寄费,要求他们每月给她写一封信,汇报各自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还每月给四个孩子分别邮寄100元生活费,进一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改善生活。
魏学枝在作文中写到:“虽然我们生长于贫困家庭,过早地体验到生活的坎坷,命运对我们来说是不幸的,但今生今世我们能遇上陈奶奶这样的好心人,得到她慈母般的关怀和无私的资助,我们又是幸运的。”是的,能够为社会多尽一份责任,为贫困孩子多献一点爱心是陈文灿的心愿。
三、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陈文灿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同志,深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一方面从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即把社会责任与传统道德紧密地结合起来。她多次组织受助学生来北京,带他们去天安门、科技馆、国家博物馆、长城、颐和园等地参观学习,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拓宽视野,提升知识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高考前夕,陈文灿多方了解补习学校的情况,为他们选定了具有很高教学水平的湖北黄冈中学在京的培训点,为他们交齐了高考辅导班的报名费和培训费,并安排好他们在京的衣食住行,还为每一个孩子买了一张月票。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外语,她又为每一个人买了一台复读机。这些孩子在上高复班期间,正逢春节,不同姓氏的孩子们团聚在陈文灿家中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共同欢乐,分享陈奶奶对他们的关爱。在陈文灿同志的无私奉献和关心下,魏学枝、张顺平、安小乐都已考入各自报考的大学,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魏学枝、张顺平、安小乐均已完成各自的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陈文灿看到他们的成长,十分欣慰。
四、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远大的胸怀
多年来,陈文灿始终没有放弃对贫困孩子的资助和关爱,而且更加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经过艰苦努力,她分别从香港宝莲禅寺和中华慈善总会争取到资金,又为河北省阳原县建成了两所希望小学。“努力”两个字看似平凡,它却蕴涵着陈文灿对山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倾注着陈文灿对孩子们的关怀,表现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远大的胸怀。她宁愿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也要帮助山区的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
2003年的“三八”节期间,已经退休的陈文灿应邀参加了“纪念赵朴初希望小学”落成典礼。这毕竟是经过长期的付出所收获的果实,她非常高兴,专程赶赴学校。之后,陈文灿又为该小学设立计算机室购买了15台电脑。
陈文灿懂得,对于一个已经退休的人来说,今天多一份积累,就意味着明天多一份保障,但她更懂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责任。她选择了奉献,义无返顾。她常说:“每当我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那渴望知识的眼睛,那因付不起学费的无奈和无助,就心如刀绞。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己节省一点,可以多帮助一些贫困的孩子们上学,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太阳。我觉得值!”说到这里,陈文灿脸上浮出灿烂的笑容。望着她那和蔼的面庞,亲切的微笑,感受着她那坦然的心态和质朴的话语——这就是陈文灿,这就是那位给失学孩子传递温暖,照亮前程的普通共产党员;这就是一辈子辛勤工作在教育出版战线上的老同志;这就是那位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