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忘我地为残障人士服务——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王喜太同志先进事迹
精神文明建设网    www.ggj.gov.cn    2013年06月22日

忘我地为残障人士服务

——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王喜太同志先进事迹

王喜太,男,56岁,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历任河北省假肢厂厂长、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无悔选择,全心全意为残障人士服务

我国有8300万残疾人、1.8亿老年人,对康复辅具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但由于社会认知度低、资金保障不足,只有很小一部分得到了有效配置。据统计,残疾人主动要求配置康复辅具的占38.56%,而实际配置康复辅具的只占7.31%。为解决这个巨大的难题,王喜太同志多次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等部委间进行沟通协调,呼吁通过将康复辅具纳入医保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康复辅具配置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使2亿多残障和老年人群都能负担起辅具配置费用。

同时,王喜太同志还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5年来共组织7项公益项目。其中,“福康工程”项目共为中国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上千名肢残病人配置了假肢、矫形器,为58个福利机构配置了3000余万元的无障碍辅具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更是五次亲赴灾区,第一时间参加卫生部赴灾区救治专家组,参与制定地震伤员救治康复工作方案,组织“阳光康复”和“牵手助残”项目为汶川地震后的灾区伤员配置康复辅具3600余件。

二、潜心钻研,开创康复辅具研究新局面

为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康复技术水平,增加康复辅具品种,王喜太同志多次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议国家从政策和财政上大力支持康复辅具研究。经过他的努力,多年以来对辅具行业认知度低、科研项目立项难的状态得到了有效改善。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通过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陆续向社会发布了康复辅具研究项目课题60多项,投资2个多亿,参与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单位多达数百家。康复辅具研究已然成为“十二五”民生科技的主流。

虽然行政事务繁忙,但王喜太同志始终不忘科研工作才是重中之重。近几年他共承担完成了二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自主研发了多功能护理床、电动轮椅车、假肢接受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系列假肢关节、足底矫形器等系列辅具产品,并带出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出色、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获得民政部科技成果创新一等奖1项、民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民政部科技成果创新三等奖1项。

三、把握机遇,积极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

随着残疾人数量和人口老龄化的比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康复辅具的发展前景,并进入了这个行业。但是,对残障人实际需求的不了解、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系统科研能力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整体行业的发展,王喜太同志主动联系,通过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技术人员交流培养等方式扶持相关企业。在他的帮助下,杭州一家生产楼梯升降椅的企业不但一举解决了核心部件的质量问题,还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技术队伍,缓解了资金压力,从濒临倒闭的边缘起死回生。

为了解决康复辅具产学研“脱节”现象,在王喜太同志的积极倡议和组织下,成立了“中国康复辅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各领域的优势组合和创新资源整合,加大了自主品牌产品研发和转化力度,加快了我国康复辅具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忘我地为残障人士服务成为了王喜太同志生命的全部。作为我国残障康复事业的领军人物,王喜太同志淡泊名利、充满激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谱写了一个残障康复工作者的点滴真情。王喜太同志深知,残障康复事业任重道远、使命光荣,他说:“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我感到无比幸福,我将为之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