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走来的公益耄耋老人
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 孙自省
空巢简居心忧天下
没有到过孙老家的人大概不会相信,他这个享受副局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家里竟是如此简陋,甚至有些寒酸。临街的单元房有些嘈杂,两间不大的屋子显得凌乱,透出自2008年底老伴病逝后疏于打理的境况。家具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公家配置的,油漆早已剥落,十分陈旧。年已耄耋的孙老,始终弓着身体,不多的头发早已全白了,身上的衣服还是几十年前的款式和料子,已经看不出什么颜色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却有着心系国家、热心奉献的坚定信念。多年来,每逢我国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孙老都慷慨解囊,无私捐助。至于有多少次、多少钱自己都记不清了。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孙老马上捐款1000元,之后又送来“特殊党费”4000元。2010年甘肃玉树发生泥石流灾害,在单位尚未组织募捐时,孙老就主动捐款2000元。2014年服务局设立帮扶基金,纯属自愿捐助性质,孙老毫不犹豫地捐出1200元。孙老认为,钱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才有意义。
孙老对于公益捐助从不吝惜,其实他家里并不宽裕。老伴去世前生病多年,大量自费药开销很大,年过五旬的儿子失业在家,经常需要他接济。有人不理解他次次毫不犹豫的大额捐助,说他傻。他说:“我没有积蓄,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和他们比还差得远呢!”目睹社会上的浮躁和追求物质风气,孙老自有想法:“作为党员,要把‘忧国忧民’放在心上,如今我心里惦念的事儿只有三个,家乡、单位和社区。”
点滴中彰显公益真情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看着大家争当志愿者,孙老想,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我虽然已经80多岁也要为奥运做点事。当时老伴病重,生活由他照料。他看到楼下街心公园里常有人将食品包装纸、饭盒、烤肉串的竹签、烟蒂等随地抛撒,很不文明,有损首都形象。于是,从初春“两会”前开始,他利用每天带老伴下楼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先把老伴安顿在一边坐下,再拣拾那些废弃物,直到有一次老伴突然摔倒在地,住进了医院,他只得在医院陪护。朝阳区政府为此向他颁发了个人贡献奖证书和“奥运纪念瓷盘”。
孙老在军乐团工作多年,离休后他发挥余热,义务为单位幼儿园老师传授音乐知识。他的调琴技术出了名,不少人请他去调琴,有的是尽义务,也有的给报酬,他就把报酬转寄给资助的学生。他无偿为社区合唱队排练,合唱队里不少人不识谱,他就逐字逐句地教,还自费为他们买歌本。党的十八大召开令他兴奋不已,掏出一千多元为社区党员买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供大家学习。楼下的路椅经常被坐坏,他主动修理。见到地上有碎玻璃茬儿,他就随手拣起来,以免扎破自行车胎。春节期间,他拿出上千元,请社区不能回老家过年的保安、门卫和电梯工共享团圆饭……他的善举感动了很多人。2014年3月,孙老被北京社区文化志愿者联盟评为“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公益文化大使”。
牢记历史教育后人
孙老常说,“不忘记历史,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作为革命战争的经历者和解放军军乐团历史的见证者,孙老想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了解先辈们在革命年代里走过的苦难辉煌历程。他常常参加单位和街道举办的公益讲堂,对年轻人讲述当年的革命岁月,每每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惊心动魄,回忆起拉着他的手离开人世的挚友,孙老都是边说边落泪。孙老从没有忘记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他曾亲手掩埋的那些革命先烈,有的牺牲时手里还握着没有投出去的手榴弹。他说:“敌人的子弹雨点般地从我身边飞过,我没有死,我很幸运,能活到80多岁很知足了。”
如今孙老年事已高,由于病痛已经不能直起身来,但他每日仍伏案窗边,用俊秀清晰的小楷一字一句撰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大事记”。军乐团的老同志都离开得差不多了,孙老觉得这项工作如果他不去做,恐怕就会成为遗憾了。为了更好地记住历史,激励后人,孙老参与编写了《啊!战友》、《军乐礼赞》、《军乐团六十年代学员纪念册》等党史书籍。其中多次筹划、研究活动都在他家进行。他忙前忙后,花费了大量心血。这些书籍的出版,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一位亲历那段历史的老同志,特地赶来向他磕头表示感谢。孙老只是说,这是一个老党员应该做的。
孙自省同志离休后的生活是充实而精彩的,89岁的他仍在用不懈的追求与奉献,续写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革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