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杜治利:投身大西北的找油先锋
精神文明建设网    www.ggj.gov.cn    2014年08月28日

投身大西北的找油先锋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杜治利

 

2007年7月杜治利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名校高学历的人才,当时多数同学都选择留京,毕竟大城市的生活是舒适的。然而杜治利作出了令很多人诧异的不同选择,奔赴远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塔里木油田,只因为坚信塔里木是中国石油的希望,在这么大的舞台上一定大有可为。

杜治利脱离大学生的娇骄二气,虚心向油田基层工人学习,向现场师傅学习。2007-2008年,杜治利在地震队、钻井队和采油厂实习过程中,与现场工人同吃同住。在英买力的戈壁滩上,他曾有过与十几个工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帆布帐篷里,同吃同住的难忘经历。在实习现场,他不停留在眼观耳听上,而是不怕脏、不怕累,参加到放大线、摆排列等基础工作中。通过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虚心向老师傅学习,认真实践,出色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被油田评为优秀实习生。

杜治利有一种绝不服输的韧劲。实习期结束后面临二级单位再分配,有人“好心地”建议他选择库车、塔中或塔北等勘探热区,这里成果多,将来得奖机会也多,而塔西南则似乎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孩子,勘探难度大,成果少,奖励少,多年来都留不住人。杜治利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塔西南的勘探史,他没有盲从,再次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塔西南难度大,有挑战性,工作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而选择热门区块则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他坚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几年冷板凳算什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终有回报的一天,况且冷与热是相对的,现在的“冷区”说不定将来孕育着勘探大发现的机遇呢。

塔西南也被戏称“塔西难”,勘探难究竟难在哪?杜治利下定决心迎难而上,解开这个困扰了勘探工作者多年的谜。他多次深入亘古荒原的昆仑山前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埋头钻研塔西南失利井资料,对每一份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和分析测试资料务求吃干榨尽,对每一条地震测线认真解释,不放过每个看似寻常的细节和线索。作为主要负责人,他先后完成了4口探井的井位论证,井位汇报2次,负责或参与编写8口井的钻井地质设计,负责5口井的随钻研究,解释地震测线2000多千米。杜治利经过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逐渐使制约塔西南山前勘探的关键问题变得明朗了。在油田研究院的青年成果汇报上,杜治利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塔西南勘探瓶颈一在油气圈闭不落实,二在储层发育不清。

明确了关键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杜治利和同事们针对性的开展地震部署和处理解释,使塔西南地下构造形态渐渐变得清晰了,白垩系储层的展布也更清楚了。通过创新思维,杜治利提出山前隐伏构造有广泛的勘探前景。这一认识被塔里木油田采纳,2009年部署论证了柯东1井,而杜治利担任这口井的第一设计人。多年的勘探失利,让人对柯东地区抱有怀疑,等着看这口井的笑话。杜治利没有理会这些质疑,他认真组织,精细研究,通过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钻井论证和设计工作。在中石油股份公司组织的柯东1风险井论证会上,与会评委专家给予了一致认可和表扬,当场批准了钻井设计方案。2010年4月4日,柯东1井也不负众望,油龙腾空,试油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打破了昆仑山前油气勘探33年的沉寂,重新燃气了人们对塔西南的信心。

这口风险探井的成功给杜治利带来了荣誉,获得了当年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发现奖,但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作风。他在生活方面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朴素;团结同事,关心周围群众,尤其是对新来的同事积极予以热情帮助。在近年来我国遭遇的地震、7.5事件和西南干旱等灾害之后,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为灾区人民的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奉献爱心。杜治利和妻子都从事石油行业,均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工作上,两人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比翼双飞,在单位考核中两人均多次被评为优秀。

    2012年12月,杜治利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新的岗位上,又面临着角色转换等新挑战。杜治利那股韧劲又来了,深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的。现在,他凭借着对石油事业的满腔热情,将自己的眼光投到了塔里木盆地之外的广大战场,关注的领域扩展到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这一更广阔的天地中,他将为我国的公益性找油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