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国家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革北京市委教文卫体专委会委员,民革中央教文卫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

2015年3月5日,张晓艳在中华志愿者协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沙龙上发出倡议,建立一支全国性的高水平、全学科医疗专家志愿服务队伍,让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基层百姓、帮扶基层医护,义务为基层群众送健康、送温暖、送爱心。
做为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团长和发起人,在中日友好医院领导和同仁的支持下,张晓艳从零做起,到目前为止,该团已拥有900多位专家志愿者,他们主要来自北京知名的三甲医院和各大城市主要医院。近两年来,张晓艳带领志愿团专家们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等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活动近千人次,为近万名基层患者提供义诊和健康指导,为近5000名县市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开展疑难杂症会诊和诊疗培训等帮扶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张晓艳行医最高的接诊纪录是一天看了189名患者,其中外地患者占了一半,当时她请了8个助手,开了4台电脑进行诊治。这件事让她认识到:面对北京每年上亿次的异地就医人数,仅靠专家加班加点是远远不够的,她萌生了远程培训基层医生和为外地患者送医下乡的想法,要让北京的优势顶尖医疗资源辐射带动更多不发达地区,为解决群众看病难和首都疏解人口作出自己的贡献。张晓艳的提议赢得了志愿团专家和基层医生的一致赞同。2015年3月5日,张晓艳在中华志愿者协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沙龙上,倡建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该倡议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医疗专家群体的热烈反响。
张晓艳从繁重的日常业务工作中硬是挤出时间,奔忙于专家邀请、团队规章建立等繁杂琐碎的建团工作。凭借张晓艳在全国医学界多年的行业影响力,该团获得全国各地医疗专家们的积极支持和响应。该团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900多位专家志愿者,主要为北京知名三甲医院的著名专家,和各大城市三甲医院的顶尖专家,目前迅速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志愿服务社团。
从京郊大地到秦岭南侧的南水北调水源地,从北大荒到巴蜀山区,张晓艳和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的专家们利用休息时间先后走入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京津冀地区新建社区等地,把医疗志愿的公益阳光送到基层百姓的身边,每次义诊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经常是义诊结束时间已到,患者们仍源源不断地赶来。这种优势医疗资源下沉的作法,有效缓解了百姓看病难,同时对疏解外地来京就诊人员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八路军司令部旧址所在的山西武乡,刚从国外参加完学术交流活动回国的张晓艳,强忍倒时差的困倦,在半天时间里为120多位患者义诊。在董存瑞炸碉堡的牺牲地河北隆化,张晓艳和专家们在结束了一天的义诊后,特地摸黑前往烈士牺牲地瞻仰,用志愿服务告慰英灵。在重阳节,张晓艳带领志愿团专家们前往密云鼓楼街道福利院,为孤寡老人送上健康温暖。义诊同时,她还一次次搀扶着老人们来到相关专家的义诊台前,帮着向专家介绍病情,向病人解释诊疗结果,毫无名医专家的架子。在国际志愿者日,她带领志愿团专家前往河北固安,为北京人迁居住户较多的新社区送去医疗公益的爱心温暖。有益于推动京津冀诊疗水平的均衡化发展。2016年七一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志愿团专家们坐火车倒汽车,千里奔波,赶赴陕西白河县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代表首都人民感恩回馈南水北调水源地百姓。在黑龙江农业大县宝清,张晓艳身体不适,但她绝不因病倦怠,始终对病人亲切问诊、耐心解惑,在嗓子沙哑、眼睛干涩的时候,只能喝口水润一润,眼睛闭一闭,继续认真为百姓看病。
这样的感人场面还有很多。也许对张晓艳和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专家们来说,这些都习以为常了。但对于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见到大专家,困扰已久的病痛能获得权威专家的诊治,不啻是件身心豁然的大好事。而基层医护人员不仅能近距离获得身兼博士生导师、教授职务的医疗专家们面对面的指导,而且拥有了能通过网络通讯时时求教的良师益友,则更是一件提高当地医疗水平的大好事。近两年来,张晓艳带领志愿团专家们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等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活动近千人次,为近万名基层患者提供义诊和健康指导,为近5000名县市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开展疑难杂症会诊和诊疗培训等帮扶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做为第十四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的张晓艳,一直不忘人民为先的初心,多次为民发声,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她带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的专家们,正在着手筹建开展网络远程培训基层医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疗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