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重要谈话记录的前前后后
陈训淦
一九八七年离职休养后,由于常年做文秘工作的关系,我仍然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一九九四年七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在全国发行。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拿到这部著作后,我准备有计划地通读一遍。一天下午,午后斜阳暖暖地洒进书房,像往日一样,我再次捧起这部著作,开始了又一次的读书学习。当我翻到这本书第一五六页时,上面登载着一篇题为《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越往下读,越发感到文章的内容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当我一口气读完此篇文章时,压抑不住内心无比激动的情感,我的思绪,一下飞回到了十五年前,追忆起我曾参加过的一次重要座谈会时的情景¨¨¨。
那是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七日上午八时许,在胡厥文先生家中,我接到中央办公厅打来的电话(当时我担任胡老的秘书):邓小平同志邀请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主要领导人开一个座谈会,请胡厥文同志上午九时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参加会议。放下电话,我把通知内容告诉了胡老,胡老要我请示一下统战部,是否可以带秘书。我知道,由于胡老年事已高,听力衰退,出席各种会议总要让我陪同左右,一方面为他做翻译,将别人的讲话就近重复给他听,一方面做好笔录。我打电话请示统战部后,对方迟迟未回电话。此时,离开会的时间已经很近了,胡老当即决定带我同去,如若进会场时有人盘查再说。
从胡老住处出发,驱车不过十分钟就到了人民大会堂,我陪同胡老走进北门来到福建厅。当时,福建厅门口既没有见到中办秘书局的工作人员,也没有遇上警卫局的同志(注:根据中央决定,当时中央办公厅及其各部门,正在进行重大的人事、机构调整),我随同胡老顺利地走进了会场。
进入福建厅,我发现这次会场布置比较特别。宽敞的大厅中间对头摆着两排大沙发,距离靠得很近,大沙发的后面散放着一些扶手椅。我们入场时,荣毅仁、胡子昂、古耕虞、周叔弢等民建中央和工商联的主要负责人已在大沙发上就座,对面坐着乌兰夫、纪登奎、谷牧、陈慕华、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贸部副部长卢绪章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会议尚未开始,大家面对面地坐着亲切交谈,气氛十分融洽。我注意到会场上既没有麦克风,也没有录音设备。我为这个座谈会的独特安排感到十分新颖别致。
胡老入座不久,邓小平同志穿着一套深色中山装,面带笑容,神采奕奕地步入会场。在场的人全都站起身来。小平同志顺序地与大家握手打招呼,随即在诸位老先生对面中间的大沙发上落座。此刻,我发现会场靠窗处有一个椅子,前面摆着茶几,上面准备有记录用的纸笔,我见位子空着,就走过去坐了下来,习惯地掏出钢笔准备记录。
会议开始了,小平同志首先发言,他说:“诸位老先生都是开国时期的元老,是我们党最真挚的朋友。我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地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年,彼此都很了解。听说你们对如何搞好经济建设有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很高兴,今天就谈谈这个问题。”
我知道,小平同志的话题是因为前些日子胡厥文先生代表工商界的民主人士,给党中央写了一封有关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建议信,信是由我转发的。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不久,会议确定了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的“左”倾错误,及时做出了从一九七九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正是基于当时的形势,小平同志才即时召开了这个座谈会。
我低头认真地做着记录,并不时地抬头看着小平同志,因为他的讲话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我怕听不清,时刻注视着他的讲话口型,尽量把他的原话记录下来。此时,我还注意到在小平同志讲话过程中,与会领导全都认真地听着,因为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小平同志的语音洪亮,一向耳背的胡老竟然没用我这个翻译。由于在座的民主人士大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先生,自己动笔记录的几乎没有。
在环顾会场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整个会场上除了偶尔出入的服务员端茶倒水外,工作人员只有我一个,其它都是领导和首长,包括邓小平同志也没带秘书。我为自己出席会议的身份是否合适稍有疑虑,但随即又被紧张的记录工作打消了。
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创意、新举措,使我在边听讲边记录的过程中,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理论功底的博大精深和实事求是的精华所在。小平同志说:“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吸收外资和科技设备,可以让外国人来这里办工厂,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我们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也可以搞合营。国家计划应调个头,不要再搞“以钢为纲”,要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如轻工业、手工业等。”他还特别提到开发旅游业,他说:“发展旅游业,能够赚取大量的外汇,解决就业安置问题。我国地方大,名胜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你们可以推荐有本领的人当旅游公司的经理,有的可以去当顾问。还要请你们推荐有技术专长、有管理经验的人管理企业,特别是新行业的企业”。
小平同志的讲话内容,听起来真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振奋。我注意到胡厥文老先生在小平同志的讲话过程中不时回过头来看我一眼,我明白他是提醒我认真记录,不要把小平同志阐述的重要思想遗漏掉。我岂敢怠慢,笔尖如飞地做着记录,连喝口水都顾不上。
这时统战部部长乌兰夫同志说:“本来统战部安排小平同志只找荣毅仁先生一人商谈筹备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事,后因收到胡老的信,得知工商界的朋友们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有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就决定请大家一道来开个座谈会让大家畅所欲言”。
小平同志讲话后,恳请大家发表意见。诸位老先生相继发话尽述自己的肺腑之言。大家就小平同志提出的引进外资、举荐人才,发展旅游业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小平同志认真倾听着大家的发言,不时地频频点头表示赞许。当他听取胡老和古老就落实民族企业家和工商业者政策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情况时,语气加重地说:“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也包括他们的子孙后辈。他们早已不拿定息了,只要没有继续剥削,资本家的帽子为什么不能摘掉?!”
大家听了小平同志的讲话,情绪都很激动,纷纷表示感谢党的关怀和信任,决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座谈会开得很成功,会场气氛既和谐融洽,又坦诚真挚,大家像拉家常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发言此起彼落,十分活跃。
听着大家的发言,我飞速地记录着,说实话当时要把所有人的发言完整无误地记录下来,其难度可想而知。我只能是有选择地捡重要的谈话内容记。我虽身为首长秘书,但毕竟没有学过速记,一些速记方法虽然略知一二,但也只是皮毛。在记录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也采用了一些符号式省略法,有些符号还是当时自己情急之中发明出来的。
座谈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但大家似乎仍觉得意犹未尽。时至中午,小平同志提议暂时休会,与大家一道共进午餐,大家听后都十分高兴。服务员当即在大厅的一角摆放了两张长桌子,继而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铜火锅,原来是吃涮羊肉。小平同志请大家入席,他和胡子昂、古耕虞先生都是四川人,凑在一起对桌坐着共用一只火锅,当然那只火锅里的辣椒放得最多。他和两位四川老前辈,用四川话相互交谈,偶尔还摆上几段龙门阵。其他同志也是边吃边聊,有说有笑,气氛轻松、热闹,我作为惟一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次小平同志的“火锅宴”心里自然也十分高兴。午餐持续了一个小时,鉴于诸位老先生已是迟暮之年,精力有限,小平同志宣布座谈会到此结束,他站起身来,一一与老先生们握手告别。
这次与小平同志的会见,胡老深感党和政府的殷切厚望,心情十分舒畅、兴奋。在回家的路上,他指示我尽快将座谈会记录整理成文,准备在工商业联合会的干部会上进行传达。
下午回到办公室,我立即着手整理座谈会的谈话记录。由于会上发言热烈,有时同一时间就有两个人交叉发言,我在记录时,为了听清发言人的讲话,十分注意口型的变化和吐字的频率,经常是不看纸笔的一通“盲写”,写在纸上的字迹十分潦草,有的地方连自己都很难辨认。有时因为跟写不上,只得划删节号,等到誊写整理时,不得不反复回忆、辨认、梳理。记得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当时大会领导指派我和其他三位同志担任会场记录,同时还开启了录音设备。毛主席的讲话湖南口音很重,有些词句不易听懂。我们在整理讲话记录时,除了用四个人的记录互相比对外,还一遍遍地播放录音,认真分析研究,准确无误地整理出毛主席所作报告的完整文稿。而这一次在整理笔录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大困难,一是没有录音设备作辅助工具,二是没有其他记录做比对,我的记录稿是这次座谈会上惟一的记载,只能靠自己的记忆,靠文字的辨认去一点一滴地梳理成文。
那天,我连续工作了十来个小时,下班后回到家里继续伏案书写,直至深夜一点多钟,终于将记录稿整理完毕。第二天上午一上班,胡老就让我带上座谈会的记录稿与他一并来到民建中央和工商联总会的办公驻地。为了传达贯彻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民建和工商联的领导决定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会议开始时,我将连夜整理誊写的记录稿递给了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任委员、工商联常委的胡厥文先生,哪知他却让我在会上照记录稿内容传达给全体与会者。
我照稿传达了小平同志的讲话,与胡老一起参加过昨天座谈会的诸位老先生都相继发言,谈了对小平同志讲话的感受。胡老在发言中,心情激动地对大家说:“各位同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即将迎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欣逢盛世,就是用尽吃奶的力气,我们也一定要为国家的‘四化’建设贡献毕生。”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要积极行动起来,向全国各地的工商界组织和朋友传达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解放思想、解除顾虑、团结一心、轻装上阵,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过了一天,胡老告诉我说,乌兰夫同志亲自打电话向胡老索要座谈会记录稿,让我誊写一份,他准备在统战系统会议上传达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又过了几天,我在胡老家中接到谷牧副总理打来的电话,我以为他找胡老有事,请他稍等,他却在电话中说:“是陈秘书吗?我就找你,听说你把上次小平同志召开座谈会的讲话记录稿整理好了,你给我准备一份,我派人去取。”此时,我开始觉察到,座谈会上那份记录稿的重要性。为了慎重起见,我再一次审核了全稿,并认真誊写(那时还没有复印机)、装封,交给了谷牧同志委派的取稿人¨¨¨。
现在收录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这篇文章,正是我当时整理的那篇小平同志的谈话记录,虽然文字进行过必要的调整和删改,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动。读着这篇文章,小平同志当年在座谈会上讲话时的风貌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令我浮想联翩,感慨系之。我为自己能够作为那次座谈会上惟一的参会工作人员,并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很有意义的记录、整理任务而感到幸运和欣慰。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转眼又过去了十三年,如今我也已是八十五岁的老人了。当年参加座谈会的工商界诸老和小平同志都已作古,但小平同志在那次会上提出的改革开放的许多观点和思路,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现在我们的国力强盛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家都在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每当我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时,就更加深切缅怀小平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