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图片报道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信息公开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离退休干部局 > 岁月如歌
 
 
碧水映青山 大坝树丰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7年11月08日    来源:
 

                            

碧水映青山 大坝树丰碑

——回忆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一些往事

张培义

  

距北京城北约四十公里,有一处名胜游览区——十三陵旅游景区。该景区除了依山错落的十三座明朝皇陵外,在其东南盆地上还有一座碧波荡漾的大水库。水库面积是昆明湖的二十倍,总蓄水量为六千万立方米。水库四面青山环绕,大坝就建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大坝为斜墙式建筑,坝高二十九米,底宽一百七十九米,总长六百二十七米,坝顶宽七点五米,顶上修建了古典风格的游廊及工艺品商店和小吃店,供游人游玩休闲之用。大坝的外坡上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全部是用汉白玉石块组成并镶砌于紫色的安山岩做的坝坡上,远处观赏十分壮观。

二十多年前因干旱少雨,水库蓄水量不断减少,一九八四年将延庆县白河堡水库的水引入,使十三陵水库水面宽阔如初,水质清澈碧绿。后来,在水库中的“孤山上”修建了北京九龙游乐园(九龙宫公园),每日到这里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使水库除承担了拦洪蓄水,浇灌农田的作用外,又增添了旅游观光的新功能。

十三陵水库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当年六月三十日胜利竣工,我有幸亲自参加了这一宏大工程的建设工作,回顾当年,不胜感慨。

 

一、北京地区的四大水库

一九五八年,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激情的岁月。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进入了“大跃进”时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当时的北京是个缺水城市,解放前市区的地表水源仅有西郊玉泉山一处,多年来平均出水量只有三千万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农业用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有计划地开发水利资源,在流经北京地区的永定河、潮白河等几条主要河道上修建水库。北京周边相继修建了四个大水库,除了官厅水库竣工于一九五四年五月外,其余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均同时建于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时期。四大水库的建成,基本解决了北京市当时受困多年的缺水之苦。

 

二、成立十三陵水库建设机关指挥部

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国务院反映,修建十三陵水库每天尚缺工一万人,希望中央国家机关能以参加义务劳动的方式给予支援。二十一日,齐燕铭副秘书长指示由国管局负责牵头承办此事。

国管局接到任务后,随即组织了一个临时机构,“国家机关义务劳动办公室”。原交际处副处长任民同志为负责人,我为联络员,另一位是司机赵根繁同志。局里为“劳动办”配备了一辆吉普车,我们就进入了前期准备工作。工作一接手,真是千头万绪,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白天跑北京市,跑水库工地了解情况、领受任务、察看劳动场地、安排住房,晚上开会研究方案,排列各单位出工时间顺序表。与财政部门协商出工补贴问题,与粮食部门研究制定粮食供给问题,还有电话通讯、劳动工具、照明设备、医疗救护、广播网站、宣传报导等,样样都得想到做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每天工作到深夜,睡办公室是常事。此时,水库工地已于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动工,参加建设的各路大军纷纷开赴工地。有北京各县组织的民工、北京市县机关干部、北京院校的学生、北京市商业系统的职工和驻京部队等等。

为了尽快落实国家机关各部委的劳动队伍进驻水库工地,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及时在中南海召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办的主要负责人开会,亲自动员布署。按照我们提供的报表下达任务,提出要求。会后各单位立即行动起来。那几天,我每天守在电话机旁与各单位联系,了解情况,解答问题,协商出勤人数,安排出发时间,整整打了三天电话。

二月三日,我们“劳动办”的三个同志,带上简单的行李,坐上吉普车,正式进驻水库工地办公。当天率先开进工地的是水利部的三百余名干部职工,他们自行解决食宿,由昌平县水利局给予安排。下午,任民同志带我去水利部驻地看望大家,一方面向他们表示慰问,一方面征求意见,搞调查研究。当时看到有些干部职工从家里带了两台缝纫机专门成立了缝纫组,为大家搞后勤服务,认为此法很好可以推广,我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把了解到的情况一一做好记录。

晚上任民同志召集开会,在会上我大胆提出了一个方案:由于水库周边已被数万民工的工棚、部队的帐篷围满,机关干部的劳动大军只能驻扎在昌平县城。从前期号房的情况来看,安排食宿困难很大,根据水利部的经验,可要求后续各单位自行到昌平联系对口单位解决食宿以减轻“劳动办”的工作压力;再有就是“劳动办”负责安排的住所,规定每人占地面积长为两米,宽为九十公分。有条件的可自备上下床,没有床的一律睡地铺。任民同志完全同意了我的方案。会上我们又研究制定了以下几点(1)要求各单位自行解决炊具、餐具、炊事员,自己就地“埋锅造饭”;(2)干部劳动的时间原则规定两个星期一轮换,每批出勤人数需提前报“劳动办”,由我负责统计审核,伙食标准定为每人每天五角钱、粮食用量定期上报后由我负责核准;(3)由工程总指挥部按照各单位参加劳动的人数,提供简单的劳动工具如:铁锹、洋镐、扁担、土筐等,其它技术工种所需特殊工具及其技术指导,由任民同志负责找十三陵水库工程总指挥部工程部协商解决(当时的工程总指挥是罗文坊少将、政委是由北京市副市长赵凡同志担任)。初始,我们“劳动办”借用的是昌平县委机关大院的两间平房,只有一部电话,任民同志要我明天开始向后续进发的各单位打电话提要求,尽快落实劳动队伍入驻昌平的有关事宜。那天,我们又工作到深夜才休息。

随后几天里,各部委按规定的时间陆续组织劳动队伍开进了工地。我们“劳动办”将国家机关劳动队伍按地域、系统分别组建了十三个大队、七十五个中队、三百二十九个小队,各单位都有几个局、处级领导担任大队长或中队长之职,并且长驻工地直到本部门、本系统的轮换劳动结束,直至最后撤离工地。

从二月三日到六月三十日的五个月中,国家机关的劳动大军承担了水库工地建设中约五十余项工种和施工任务。其中包括修建大坝的两侧护坡、漏水坝、坝顶公路、环湖公路等主建工程和清除草皮、修整道路、采料备料、装运土石等辅助工程。国家机关共动员参战的有三百五十八个单位,八万七千一百八十六人,共完成九十六万零四百五十个劳动日,为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月五日,经十三陵水库工程总指挥部研究决定,为了便于领导统一指挥,由中央国家机关、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北京市党政机关共同组成“十三陵水库建设机关指挥部,”具体负责三方面施工队伍的组织、协调和工程事项。“机关指挥部”由国管局“劳动办”改编组建,任民同志为负责人,北京市公安局的张瑞祥同志任副指挥。这样,我们原来的“劳动办”又改成了“机关指挥部”,工作任务更重更大了。几天后,又调来了三位同志参加“机关指挥部”的工作,一个是《青年报》社的记者柴树珠同志(女),主要负责采访编辑报导工作;《人民日报》社的芦顺义同志,主要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局机关的霍宝凯同志,主要负责与总指挥部和各部委大队的协调联系工作。我负责后勤保障和对外联络事宜。

四月中旬,天气渐暖,水库工程进入了决战阶段。为了抢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大坝合拢蓄洪的任务,各单位都在抢时间加班加点地昼夜施工。那时没有现在通讯的便利条件,从昌平县委上水库工地,最近也要跑六里路。为了加强领导,就近指挥,我们“机关指挥部”搬到了大坝前的大孤山一排竹板房内办公。指挥部还组建了一个话务班,由六名女话务员昼夜值班,随时保障与总指挥部及十三个大队的通话联络。话务员都是从中国科学院抽调的,电话线除了我找邮电部领导批了二万五千米外,任民同志与总指挥罗文坊少将联系后,我从在水库劳动的驻京部队郝参谋处借了五千米电话线和十五部手摇式电话机。在此之前,我们指挥部的同志上工地、去南口、去北京、不是步行就是搭车,后来我们从家里骑来了自行车就方便多了。我回北京办事就经常骑车往返。那时我还年轻,三十多岁正当年,四十多公里的路骑车三个小时到城里也不觉得累。不久,局领导看我们业务量太大,又给借调了两部小车,以解决工地救护和联络指挥之用。

   

    三、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

十三陵水库是党和政府发动群众采用义务劳动的方式修建的,它的全部造价只花了四百余万元,主要用于拆迁安置了五个村的农民及修水库的用料、用电、用油和工具等。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动员了党、政、工、农、商、学、兵等七个方面的几十万人,用义务劳动的方式胜利地修建完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感召下,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那个年代里兴建水库,我们没有大型的挖掘机、大吨位的载重车,每天在水库工地劳动的有十多万人,向大坝运土近五万方。劳动者们有的只是简单的锹、镐、钢钎、竹篓、土筐和扁担,独轮车和排子车在工地上已是先进工具了。再有的就是全体劳动者高昂的意志,火热的激情和冲天的革命加拼命的干劲。

来到水库工地,看到的是十万人的劳动大军汇成的人的海、歌的潮、旗的云。无数条人流组成的扁担队、小车队像潮水般一上一下地扑向大坝,无论是多拉快跑的民工壮汉、铲土如飞的年轻士兵、凿石运料的机关干部、还是挑起扁担英姿飒爽的年轻姑娘,大家全都抱有一个信念,凝成一股力量,那就是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地尽快建好大坝,建成水库,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水库工地上那幅千军万马,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永远难以忘怀。

   

    四、毛主席来到水库工地

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十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率领参加“八大二次”会议的全体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工地广播喇叭将此消息一播出,整个工地上欢声雷动,旌旗挥舞。十万劳动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呼喊着一个共同的口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那喊声惊天动地,震撼山岳,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能平息。

那天,是北京少有的一个热天,烈日高照,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地上也没有一丝清风。身着粗布衣、头戴大草帽、脚穿圆口布鞋的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劳动者一起在水库工地上铲土装筐,参加劳动。不一会儿,毛主席脱掉了外衣,摘掉了草帽,继续铲土。围观在四周的农民、士兵、学生、干部群情激奋,热烈鼓掌,许多同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休息时,水库工地政委赵凡同志陪同中央首长登上了水库东墩台,观看工地全景。只见一条高高隆起的大坝展现在眼前。赵凡同志向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首长介绍说:“这条大坝高二十九米,现在已筑到二十三米了”。毛主席问:“什么时间能够建成?”赵凡同志略一思索,坚定地回答说:“报告主席,我们一定在七月一日前竣工,向党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听后都满意地笑了。

毛主席和全体中央首长在水库工地上参加劳动、视察、听取汇报,整整呆了一天,直到晚上七点钟,他们才赶回北京,因为第二天党中央将召开八届五中全会。临走前,应赵凡同志的请求,毛主席挥笔写下了“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后被镶砌在大坝的护坡上。

 

五、周总理亲挚“机关第四支队”队旗

周总理对北京地区修建水库的事十分重视,他曾三次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并亲自参加劳动,给水库工地的建设者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六月十一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向周总理报告说,毛主席要求组织政府部门的部长们去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一周的劳动,周总理立即进行了部署。我们指挥部的同志得到消息后马上开始着手准备。一方面我们为即将到来的部长们准备了三百余把铁锹,一百余副扁担土筐;另一方面,任民同志又派我去就近的工程兵技术学校为周总理及部长们安排食宿。我带着指挥部的介绍信来到位于昌平县城东北的工程兵技术学校,找到了校务部主任赵永堂同志,说明来意。他一听说是总理要来,既高兴又紧张,深感责任重大,当即安排战士们腾宿舍、搞卫生,并同时布置了总理的办公住房(房间里只备有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从工程兵技术学校回指挥部后,任民同志听了我的汇报十分满意,并又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想办法为部长们组成的劳动队伍做一面红旗,并当即商定旗子上印有“机关第四支队”的字样。接受任务后,我把找旗杆的任务交给了指挥部的司机赵根繁同志,自己骑上车又跑到昌平县城做红旗去了。六月十五日,周总理亲率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干部职工五百余人组成的第一批劳动队伍,开赴水库工地。这支队伍中,有部长六人,副部长、副主任六十四人,部长助理五十人,司局长一百七十四人,中直机关领导三十九人。国管局局长高登榜同志也带领本局机关干部职工一百余人,加入了这支队伍(第二批由刘冀平副局长带队)。出发前周总理和各部部长、司局长一起到国管局院内统一乘座大轿车前往工地。

下午三点左右,周总理、习仲勋、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及五百余人的劳动队伍,顶着烈日从昌平县城的工程兵技术学校步行六里多地,来到了大坝前的机关指挥部门口,工地上一下又沸腾起来,许多群众跑过来夹道欢迎周总理及机关领导干部组成的劳动队伍。我和指挥部的几位同志怀着喜悦的心情正在给领导们装运劳动工具,忽然看见队伍中正传接着一面旗帜,等我看清楚,这正是我购置的那面写有“机关第四支队”的旗子时,红旗已传到了总理手中。当我再看到这面红旗的旗杆时,我忽然心底一沉,手握工具愣在了那里。心想:“小赵同志从哪儿找来这么个又粗又高的大竹杆当旗杆呀!快有六米长了”。小赵同志事过多年再提起旗杆的事时,还一脸懊悔地说:“当时谁想到周总理会亲自打旗呀!就这么一根杆子,还是我跑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附近一家山货铺的后院找到的”。

只见周总理神采奕奕地高举着这面红旗,带领队伍大步走上了沸腾的工地。六月的骄阳,晒得脚下的沙砾发烫,在工地上,闻讯赶来的总指挥罗文坊少将向总理敬礼后刚说了句:“欢迎各位首长的到来”。周总理立即纠正说:“这里没有首长,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就请总指挥下达任务吧。”

在劳动中,周总理有时推车向坝上运石料,有时汗流浃背地挑土、铲土,有时和同志们一起肩并肩地排成长龙传递石头、土筐。他对同志们说,什么样的活儿他都要学,都要干。在周总理的表率作用激励下,第四支队的劳动者们特别能战斗,劳动效率非常突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四十五岁,其中不乏一些战功卓著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英雄,许多人身上还残留着敌人的弹片,但他们个个像周总理一样,以普通劳动者为荣,在劳动中仍旧表现出战争年代那种拼命精神和工作热情。指挥部给第四支队下达了一星期备石料二百六十方的任务,结果他们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经过请求,又追加了三百二十方,最后他们还是超额百分之四十八完成了任务。

当天下午六点,周总理和第四支队的同志们一起在工地上吃饭,大家同吃一样的干粮、咸菜,同喝一桶菜汤,然后继续参加劳动。环顾建设中的水库工地夜景更是令人兴奋和感叹。工地上到处闪烁着灯火,有电灯,汽灯,马灯,甚至部队还打起了探照灯,在灯火的辉映下,建设者们仍旧挥汗如雨热火朝天地干着,此起彼伏的歌声、劳动号子声、马达轰鸣声,汇成一曲雄壮的劳动交响乐,直冲云霄。周总理和第四支队的同志们一直劳动到夜间十一点,才披星戴月地赶回昌平驻地,当晚周总理下榻在工程兵技术学校一间布置十分简单的房间里。

 

六、十三陵水库胜利竣工

十三陵水库,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领导下,在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于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胜利竣工,七月一日召开了隆重的竣工庆祝大会。至此,全体参加水库劳动的建设者们为党的三十七周年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奠定了一块基石,也是为毛主席、周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领袖风范,为人民群众改造山河,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气概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水库收尾阶段,总指挥部布置了各单位的评功授奖活动。中央国家机关指挥部所属有六个大队荣获了“先进大队”的称号,二十四个中队和三百二十九个小队获得了“先进集体”的奖状。八月四日,国管局召开大会,向参加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的各机关单位颁发了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十三陵水库建设总指挥部授予的锦旗。我和机关指挥部的司机赵根繁同志被评为“工地组织”劳动模范,每人获得了一枚精致的劳动奖章。

岁月如逝,斗转星移。告别那个火红的年代已近五十年了。在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劳动过的十三陵水库,今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光秃的蟒山、汉包山、豆角山等,已是苍松翠柏,郁郁浓荫,被开辟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水库四周垂柳如丝,繁花似锦。坝内碧波粼粼,鱼翔浅底,坝外果树成行,春华秋实。昌平八景之一的“天峰拔翠”遗址,已成为今天的九龙宫公园。赫然矗立在公园内的一块纪念碑上镌刻着周总理在水库劳动时的挥笔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四周被鲜花簇拥,每天引来无数的中外游客驻足凝视。

今昔对比,感慨万分。我想老一辈革命家生前为国为民的诸多设想和心愿,现在正逐步得以实现,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告慰先辈们的在天之灵了。

愿十三陵水库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朽!浩气长存!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