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物仓建设作为国家提出的资产管理创新举措,是对应机关事务三大职能中“资产管理”和“服务保障”的平台载体,在建设节约型机关和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中起到积极作用。面对机关运行保障区域一体化建设需要,公物仓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增强跨层级、跨地域的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共建共享来提升机关资产配置效能。
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立足全面建设节约型机关,着眼于服务保障方式转型,充分挖掘市场化服务供给在机关运行保障区域一体化中“共建共享”的布局优势,将既有的现代公物仓平台优化升级,加速推进成都区(市)县分仓建设,形成“主仓+分仓”联动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跨层级资源共享,为服务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级公物仓主要通过借用、调剂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以提高资产利用率来增强资产使用价值。在“过紧日子”要求下,降低资产闲置率、提高资产配置效能是机关运行的改革方向,也是公物仓建设的本质目的。机关事务部门受地方财政独立的限制,存在“治理碎片化”困境,特别是在服务保障领域,尚未实现有效的区域互动机制。在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地方机关事务部门需要由“自我管理”逐步迈入“区域协作”, 实现区域内机关运行保障能力的均衡高效。对此,公物仓跨层级共建必然是探索机关运行保障区域一体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工作突破口。
(一)全面推行服务供给市场化的需要。《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指出,在全面深化机关事务管理改革中,后勤服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市场化方式供给。一方面,市场化方式的后勤服务可以将机关运行保障市场进一步向全国开放,实现服务保障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随着“放管服”改革的全面深化,各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域性羁绊逐步消除,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资产科学配置的跨区域障碍也得到削弱,为机关事务部门推行市场化服务保障提供了良好基础。
因此,采用市场化方式供给是公物仓服务保障水平提升和机关资产配置方式优化的现实途径。公物仓采用市场化方式供给具有三方面实用价值:一是可以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大幅降低机关运行保障成本,可作为跨层级、跨地域资产调剂共享的有力补充;二是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把控服务保障品质、产品质量,优中选优,提升资源服务时效;三是可以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有效破解地方公物仓资产类别少、服务保障范围小、保障能力不足的发展瓶颈,实现服务保障的跨层级、跨地区联动。
(二)全面建设节约型机关与高效能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过紧日子”要求给机关事务工作提出更高标准。因此,统筹节约型机关建设纵深发展、高效保障机关运行是当前机关事务部门承担的重要使命。《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资产集中管理、统筹调配资源,充分运用市场化专业化力量。这一政策不仅为建设节约型机关树立提出行动要求,也为高效能服务型政府建设及公物仓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现阶段的公物仓建设需要响应《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要求,通过跨层级共建推进资源整合、统筹调配,不断打通区域内部的协作障碍,并可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节约财政资金与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逐步形成部门高效协作、服务标准统一、成本控制有力的新时代节约型机关建设模式。公物仓部门需要由闲置物资的“仓库管理员”转型为服务保障的“市场监管者”,让机关服务保障在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中运行。
(三)全面建设数字政府的需要。《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全面推进机关运行保障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机关事务数字化建设过程需要逐步打通区域内部的协作障碍,建立集中统一的服务保障数字化平台,并成为机关事务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载体。
面向机关运行保障区域一体化,机关事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应用新一代信息通信与数据技术,加强公物仓平台的数据共享、部门协同、业务运用等内容,打破机关运行保障的“信息孤岛”。作为机关事务领域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创新打造的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平台,公物仓通过跨层级共建可有利于实现资产配置、服务保障等业务的互联互通,是提升机关事务管理水平与保障效能的重要支撑。
二、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的成都实践
2017年,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整合社会资源,率先在国内开展“互联网+虚拟公物仓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引领“实体”+“虚拟”的公物仓平台发展,带动资产管理与服务保障创新转型。2021年,国管局、四川省、成都市《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中均指出“公物仓建设”在机关运行保障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公物仓的跨层级共建,将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关事务区域合作机制。
(一)发展历程。成都公物仓建设历经10余年的实践,已实现从1.0版“实体”到2.0版“虚拟”再到3.0版“现代”的持续创新升级,形成“线上展示+线下体验”创新融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现代公物仓运营理念从“实物保障、信息化保障”拓展至“市场化+数字化+一站式”;运行机制从传统“基础后勤保障”转变为现代“运营服务保障”;供给方式从“通用办公物资调剂、租用”扩充到“多时段、多内容、多领域可选择的购买社会服务”,完成机关资产配置和服务保障现代化转型的三重突破。
(二)发展规模。现代公物仓的平台规模在过去一年得到显著提升,提供物资保障与技术服务的供给方大幅增加,从“虚拟公物仓”时期的8家本地入驻供应商拓展到包含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在内的百余家全国优质供应商。现代公物仓立足于保障公共机构办公物资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目前开设办公家具、文印设备等11大类专栏,纳入汽车服务、电器维修、货物搬运、物流配送等项目。在过去一年中,现代公物仓先后为40余家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大型会议及赛事活动提供市场化服务保障,节支率达70%。
同时,现代公物仓积极开展成都都市圈的共建工作,搭建市级与区(市)县“线下体验平台”,在线上设立成都市主仓、下设辖区内的区(市)县分仓频道,初步形成主仓、分仓主体联动互动的服务保障新形态。实现资产管理与服务保障品质的协同提升,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
三、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的建设目标
机关资产配置方式转型需要计算经济总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模式。在优化服务的前提下,公物仓建设发展需要变被动为主动,从“有什么用什么”转变为“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成为解决机关运行中的燃眉之急,化解机关资产配置难点、痛点的服务型平台。减轻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的公共服务业务工作中。作为数字政府建设与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融合,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工作需要坚持“开放与多元参与”的政府平台特征,面向全国公开引入服务保障供应商,以满足更多服务保障场景的使用需求。
(一)打造现代化转型新引擎。通过科学高效配置机关服务保障资源,顺应世界行政改革浪潮,首先在成都都市圈普及市场化服务保障运作方式,进一步开放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打破公共服务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持续推动服务保障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充分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资产配置与服务保障效能,降低机关运行成本。
(二)构建区域协同新生态。以机关资产配置方式现代化转型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协同服务保障标准、优化协同服务保障模式、提升协同服务保障效能,在区域内推广“市场化服务保障与区域资源共享”的机关运行保障新理念,共同带动引领服务保障配套产业链、相关供应链、对应创新链的提质升级与深度融合,促进机关事务保障供给侧结构性优化,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品质,提升现代机关事务服务保障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三)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需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强化现代数字政府平台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的三大核心要素。紧抓“双城计”重大历史机遇,用好成都超大城市的广阔市场和产业发展基础,用活天府新区国家级开放新区以及自贸区等政策红利,促进区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共建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服务成都“三城三都”打造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
四、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的创新思路
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要体现不同区域、部门、层级间的统筹、共享、协调与联动,特别是要立足于资源整合平台搭建,通过平台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效高质流动。
(一)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基本原则。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多元绿色共建共享”四项原则。一是“多元”。坚持多元主体合作共建,引领机关资产配置方式现代化转型,提高跨层级服务保障质效,注入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新能量;二是“绿色”。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绿色低碳机关运行保障新典范;三是“共建”。坚持统筹协同、合作共建,整合优化区域资源,在做好“主仓+分仓”联动互动的服务保障模式下,面向全国集聚创新资源,融合共建机关事务协同发展新体系;四是“共享”。坚持开放包容、优化服务,立足需求导向,促进机关资产配置方式现代化转型,构建包容联动的机关事务治理新格局。
(二)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应用场景。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打造“1+4+N”服务保障体系:“1”指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强化“市场化+数字化+一站式”保障新模式;“4”指研究接入成都都市圈各级机关事务部门的资产管理、公车管理、公共机构节能、后勤保障四大业务;“N”是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出发点,持续拓展平台新功能与业务新领域。
构建“市场化+数字化+一站式”保障模式。现代公物仓跨层级共建将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立足提高机关事务服务保障管理效能,在现有平台基础上,探索建立成都都市圈机关事务服务保障共享共用机制,健全机关事务跨层级市场化服务保障制度标准,做到对服务保障资源的整合盘活、合理配置、规范使用。
探索“四大业务”接入现代公物仓平台。一是资产管理。建立成都都市圈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共享的新联动。在合作完善机关闲置办公家具设备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教学、医疗等单位所需的教学用具、大型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等产品搭载现代公物仓平台实现区域共享,服务于成都的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和科研产出。出台适用于成都都市圈各地闲置的办公用房、住宅、车库、车位等资产管理与综合维修等政策,适时适度接入现代公物仓平台。二是公物用车。推进成都都市圈公物用车“三定点”服务共享机制,推广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应用。对比研究成都都市圈各地市公物用车相关管理办法,科学建立公物用车“三定点”服务供应商互认机制,实现“一地采购、区域共享”。利用线上平台推广展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举办线下主题展、进机关等活动,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在成都都市圈公物出行中的应用率。三是节约型机关建设。合作推动成都都市圈节约型机关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公共机构节能业务方面,加强绿色产业、碳中和科技、智慧环保等领域的对接与应用,重点探索将绿色出行、绿色建筑、运行成本控制、新能源、碳标签等接入现代公物仓平台,扩大低碳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在成都都市圈公共机构中的应用。四是地方特色产品。依托成都“十万精品、百万特色、千万创新”名优产品活动的丰富实践经验,进一步挖掘成都都市圈“名”“优”“特”等农副产品、文创旅游、非遗文化等生活文化类资源引入现代公物仓平台。适时开展区域特色产品的分项分类媒体推介及“走出去、请进来”的互推互展线下体验活动。通过机关后勤保障这一特殊“窗口”,以精品展销、专场推介、订单销售等方式,探索建立跨层级“基地-公司-集中采购平台”模式,畅通跨层级“产品基地-机关食堂”一站式配送渠道,使现代公物仓形成巩固拓展成都都市圈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内循环的“推广带货”新窗口。
拓展平台新功能与业务新领域。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公共服务需求,现代公物仓加入了乡村振兴、非遗文化、应急物资保障等业务领域产品,得到广泛社会关注和相应政策支撑。2022年3月,“通过‘现代公物仓’购买社会服务,有效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效益”写入《成都市应急物资(救援救助类)保障“十四五”规划》。目前,现代公物仓平台已搭建了应急物资保障专栏并细化物资分类,为应对处置市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提供抢险救援保障物资、应急救援力量保障物资和受灾人员生活保障物资。此外,现代公物仓在2022年6月正式纳入成都智慧城市建设“智慧蓉城”体系,作为机关事务部门政务数据共享应用的重要举措,助力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提升。在未来,现代公物仓还将结合成都都市圈内公共机构、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差异化服务保障需求,持续扩容提质、继续拓展平台新功能与业务新领域。
(文/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