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后勤的发展
(一)国有企业后勤的历史沿革。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有企业为了生产建设的需要,建立后勤系统承担本应由社会化经营主体或公共机构承担的各种社会服务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初期创业乃至以后的发展阶段,后勤系统在改善职工生活,安置职工家属和子女入托、上学、就业、就医、交通、住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身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后勤系统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包袱,后勤建设不计成本、粗放式经营浪费严重,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低下,加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负担。
鉴于国有企业后勤系统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通过政策引导,逐渐推动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集中有限资源做强主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改变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促进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促进再就业工作,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作为安置富余人员的主要形式;深化主体企业改革,促进主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辅业改制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有步骤地剥离重点大企业办社会职能。
国有企业后勤完成主辅分离后,按服务和保障功能划分为以下几类:综合安防、便捷通行、设备维护、资产管理、能效管理、智慧办公、医疗管理、餐饮服务等。
(二)相关政策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制度,指导国有企业落实主辅分离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要求,主要有:
1995年,国家经贸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国经贸企〔1995〕184号),要求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2002年4月,国家经贸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2〕267号),要求逐步将国有企业所办的普通中小学校、医院等公益型机构以及后勤服务等福利型机构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主体相分离,切实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提出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政策和办法。
2004年2月,国资委发布《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的指导意见》(国资发规划〔2004〕172号),要求推进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200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22号),对第一批3家试点中央企业所属中小学和公检法移交社会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政策和操作办法。
200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4号),对第二批74家试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提出了具体政策和操作办法。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19号),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017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的通知》(国资厅发改革〔2017〕20号),要求全国国有企业到2017年底,“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完成企业办市政、社区管理等职能分离移交和消防机构分类处理。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要求国有经济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有效提升国有资本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
(三)国有企业后勤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历经多年主辅分离和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以及职工社会保险、福利规范化和货币化后,部分国有企业后勤呈现“弱化”趋势,暴露出新的问题:
后勤资产质量较差。因缺少更新改造维护投入,后勤资产设施设备普遍年久失修,资产状况较差,难以满足国有企业生产保障和职工后勤服务需求,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的包袱,也留不住人才。
人员素质技能偏低。国有企业后勤部门长期不受企业重视,主要用来安置转岗和分流人员,后勤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化培训不足,人员基本能力素质无法满足国企后勤管理改革的需求。
科技支撑手段不足。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普遍停留在纸质办公、手工作业、电话问询、师傅带徒弟等传统工作模式上,各后勤组成部门缺少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没有建立统一的后勤服务保障平台,既缺乏效率,又毫无服务质量可言,与现代科技办公水平相差甚远。
二、国有企业后勤智慧化管理的运用
(一)国有企业后勤智慧化管理的意义。推动国有企业后勤智慧化管理,从国家层面看,有利于国家在应急救灾或发生战争状态时,通过国有企业的智慧化管理平台紧急调度和使用应急或战略物资,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从行业层面看,国家或者行业能够在国有企业智慧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国资系统后勤保障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国资系统后勤资源和设备的流动和交易,满足平战结合的需要;从企业层面看,能够有力提升对生产保障和职工服务的能力,降低后勤运维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后勤智慧化运用现状。目前,已有多种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到国有企业后勤智慧化管理中,比如将图像动态识别、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引入厂区综合安防领域,可实现视频异常行为预警、消防告警、在线巡查、人车布控等功能;将5G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引入到干部职工的餐饮服务中,通过对干部职工的饮食习惯、消费习惯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干部职工健康饮食;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融合,引入到楼宇和物业的管理中,提供智能化管理服务;将5G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实现网络化远程控制,实现报修、检修等功能。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已经呈现出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后勤管理与科技手段的融合,还有许多应用场景待挖掘和开发,智慧化管理水平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涉及的主要科技手段。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涌现,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成为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引导国有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主动求变,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国有企业需要紧扣产业变革的脉络,因势利导地推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后勤等多个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抓住改革带来的技术红利和创新先机。
国有企业后勤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字转型的业务和流程进行专业处理与分析,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和苗头性问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对后勤管理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验证、传递和管理,避免数据被篡改;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后勤管理中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配置计算,使手机终端实现随时、随地、随身的高性能计算成为可能;可以利用5G技术,使得后勤服务或交换对象、手机或计算机终端、后勤资产等实现高速网络互联;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后勤资产与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使后勤管理具备可视化条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服务或交互对象进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
三、对策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预留与外部环节的衔接通道。国有企业既要从公司经营整体角度出发,规划好后勤智慧化建设,统筹考虑后勤与研发、生产、管理、销售间的协同关系,做好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衔接的优化和适配;又要从国家战略及行业发展高度出发,做好具有战略及应急救灾用途的设施设备的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资源共享,为建立国家或行业战略应急资源大市场预留企业外部数据衔接通道。
从数字化转型做起,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化。国有企业后勤要立足后勤管理的资产和业务流程,从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转化和整合开始,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后勤管理的基础交互平台,实现数据治理、可视化呈现、量化分析等基本功能。在积累的不同维度的数据基础上,利用数据建模,进行机器识别和学习优化,最终实现自动预测、预警,并给出决策建议的后勤管理智能化目标。
加大人财物的持续投入,实现后勤智慧化管理反哺生产经营的良性机制。国有企业要加强对后勤智慧化管理的经费投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大对后勤资产的更新维护力度,建立高效的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对生产经营的反哺。
(文/国资委机械机关服务中心下属北京中汇誉华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吴东江)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