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如何在落实“双碳”目标中率先示范、构建什么样的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综合治理体系等问题意义深远。深圳市福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立足全国公共机构用能现状,结合本区实际,以福田区委大院为样本全力推进“近零碳机关”标准化建设,探索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及其集成标准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面积约为67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约129亿平方米,占比约19%,运行碳排放量却高达38%,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8.4%。公共机构分布式光伏建设以屋顶光伏为主,建设体量较小,发电量不足以支撑既有建筑办公用电。建筑智能化程度较低,设计初期未考虑建筑节能问题,能源利用效率低,内部管道老化导致耗能较高。空调、配电、供水和消防系统等设施设备使用时间长、老化严重,更新改造难度大。
“近零碳机关”建设目标:围绕福田区委大院“近零碳机关”试点建设项目,探索实践经验并形成理论成果,制定《近零碳机关建设、管理和评价规范》地方标准,建构集中办公区集成标准体系,打造“近零碳机关”建设运营标杆。创建数据运营体系,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分析、应用与治理,以数据运营强化能源管理,构筑绿色低碳数字化治理生态,实现“近零碳机关”治理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监测可视化。探索“政府+高校+企业”的“双碳”推进路径,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力量和高校科研力量,形成政府、大学和企业的功能交合、循环作用,系统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构筑低碳治理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结合建筑美学打造会发电的艺术天空花园,风雨连廊设计糅合美观性、协调性,实现地面“双绿融合”,露天车棚采用“光储充”一体化方式建设,提升绿色电力比例,树立福田“城市第六立面”典范。坚持党建引领绿色机关建设,建立党员示范岗与责任区,完善责任与考核机制,形成层层有责任、人人有目标的建设格局。
福田区委大院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建设规划图
建设路径:规范行为标准,以制度引领机关干部职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对标《近零能耗技术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技术标准,强化“近零碳机关”建设的技术制度支撑。聚焦能源资源端,将碳达峰贯穿建筑近零排放的全生命周期,以高效节能、绿色能源、智慧管控为方向,整合区域内多种能源资源,优化布局建设一体化集成供能项目,通过分布式光伏、节能改造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构建“双碳云脑”平台,实现建筑碳排放可视、可管、规范,提高建筑能源消耗的感知力和智慧化运营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绿色创新技术优势,引入建筑光伏一体化、先进储能系统、场景化节能设计等先进技术资源,利用能源路由器减少增容、新建配电变压器,为分布式电源提供并网服务,提高绿电消纳率,构筑“自发电+自应急+自优化+自联网”的技术节能体系。引入社会资本创建“近零碳机关”示范基地,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公共机构建筑屋顶、道路、停车场、连廊等具备光伏铺设条件的点位实现“宜铺尽铺”。丰富“近零碳机关”建设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聚能,将福田文化元素融入“近零碳机关”建设,创建绿色机关品牌文化。围绕“首善之区”建设理念,绘制近零碳机关建设蓝图,打造全国公共机构“近零碳机关”样本。高标准规划、多模式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第六立面”条件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打造全国低碳公共建筑集群典范;制定福田区“近零碳机关”综合治理标准与指标,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关现代化管理模式。
二、发展建议
“技术+标准”引领发展。以节能技术创新赋能“近零碳机关”建设,强化科技新引擎、新动力、新支撑,推动机关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完善新型节能节水技术产品的遴选、鉴定、推广、应用工作体系。优化机关能源消费结构,探索构建新能源微电网,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加快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加快建设“近零碳机关”集成管理标准体系,按照“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理念,打造机关会议服务、食堂、公务用车、资产管理等绿色低碳集成标准规范体系,建构“集中管理、标准统一、低碳环保、节约高效”的高品质保障服务模式及其标准体系,全面梳理碳排放管理业务事项、流程、系统、数据,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相匹配,将标准转变为流程责任清单,打造标准引领低碳治理的先行示范样本。促进技术与标准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近零碳机关”标准化建设,结合重点工作积极申报地方标准,逐步优化并形成领域完整、层级清晰、适用性强的机关低碳管理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宣贯,以技术化创新手段促进标准应用与管理,增强零碳标准实施的技术评估能力,探索创新“技术化+标准化”的低碳管理模式,推进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建设、运行等流程标准化,实现低碳治理数据互通共享。
“低碳+数智”集成发展。建设“近零碳机关”数字平台,深化机关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搭建智慧低碳管理框架,打造“双碳云脑”。建设集碳排放与碳足迹追踪、零碳服务App、智慧低碳餐厅和车辆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施公共建筑与办公设施能源数字化管理。高标准推进“一网统揽”综合低碳治理平台建设,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节能有机融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用能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分析机关用能用电、碳排放特征及水平,测算各环节、各部位、各设备节能降碳潜力,加强数据分析结果应用,整合共享数据资源,建设碳运行态势感知体系和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为机关碳管理的指挥调度、风险防范、事件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政府+企业”联动发展。加强与数字能源公司合作,以数字能源为抓手加速推进区委大院“近零碳机关”建设,引进节能降碳新技术,推进机关“双碳云脑”建设,让机关用能可视化、可感受、可体验。拓宽建筑光伏一体化、先进储能系统、交直流微网架构、智慧能源管理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构建低碳治理技术体系。进一步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激发变量,主动链接公共机构节能服务市场主体,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深化与有关节能服务企业的协同发展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参与机关节能改造、能源管理,发挥节能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企业的先进理念与技术资源优势。建立健全“政府低碳需求—市场服务供给”的低碳服务链条,创新碳管理服务供给模式,优化服务供给体系,借助市场服务力量不断提升机关节能管理专业化水平。
“节约+集约”高效发展。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开展“光盘行动”,创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实施空调系统能源管理节能改造,将人工智能、网络通信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集合应用于中央空调控制和管理。探索集约化管理模式,以节俭、约束、高效为目标,统一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推动降低成本、高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建设零碳能源智慧管理平台,推进光伏绿电的科学优化配置,提升技术、资金、信息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资源要素与低碳管理服务需求的有效匹配。
“红色+绿色”融合发展。将党建融入“近零碳机关”建设过程,发挥机关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带头开展“绿色饮食”“绿色出行”等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践行绿色低碳的工作生活方式,创建低碳办公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示范区;推进党建工作与低碳业务融合,打造全领域“党建+低碳”矩阵。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双碳”技术、经验、知识、管理的交流研讨,开展以“共推双碳项目、共育低碳管理队伍”为主题的合作活动,协同推进“双碳”领域重大课题研究和落地应用;建立健全“党建+低碳治理”责任制度,机关干部设岗定责,层层落实绿色低碳机关创建责任。
(文/深圳市福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