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务“两化融合”是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二者相互协调促进,在机关事务工作中以标准引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融合标准化思路,减少思维模式和工作流程的碎片化。从实践看,“两化融合”是在办公用房、公共机构节能、服务保障等领域进行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建设,构建面向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和面向标准化的信息体系。本文以温州智慧机关事务3.0建设为例,研究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机关事务“两化融合”的实践图景。
一、“两化融合”的实践观察
浙江省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作为数字政府的首批实践者,以及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和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单位,在实践中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2015年管理局提出“智慧后勤”理念并付诸实践,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建成房产管理等近20个子系统,完成“智慧后勤1.0”建设。2020年建成智慧机关一体化平台,打破信息应用孤岛,推出初版智慧大院App,建成“智慧机关事务2.0”。2021年全面启动“智慧机关事务3.0”建设,依托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办公用房管理平台、智慧通行等5个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数字化改革试点,深入实施“1266”行动计划——打造1个机关事务智慧大脑,从管理和服务保障两个维度建成12个项目,建设办公用房管理、公务用车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智慧党建、智慧办公6个管理模块,以及智慧大院、智慧餐厅、智慧幼教、智慧接待、智慧生活、公物云仓6个服务保障模块。
2021年8月,《温州市机关事务标准化信息化国家试点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坚持以标准化为本、信息化为用,标准化为信息化铺路、信息化为标准化搭台为总体思路,强化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建设、深度交融,探索以“两化融合”为支撑的机关事务发展路径。温州“智慧机关事务3.0”建设以整体智治、协同高效为目标导向,全面实施“1266”行动计划。总体架构是建立“四横四纵”体系,“四横”指应用体系、应用支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四纵”指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是标准化的具体体现。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和服务保障等特色应用模块率先推进“两化融合”实践,下文以办公用房和智慧通行的“两化融合”实践为例进行介绍。
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秉承“办公用房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制定《办公用房配置管理规范》《办公用房使用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构建办公用房数字管理系统。系统聚焦办公用房权属登记、配置使用、维修管理、处置利用等核心内容,实施“一房一码”精细化管理,给每一栋楼、每一单位、每一个房间赋“码”编号,全面掌握资产底数,实现全市“一张网”。通过“码上管房”掌握办公用房的资产用途、人员信息、考勤信息等,强化“单位—房产—人员”多维度数据联动,对办公用房面积超标、违规拖欠租金、租赁合同到期等行为进行智能分析、自动预警。对房产进行三维建模,联动门禁、车辆、访客管理等项目,形成智慧楼宇可视化数据库,精准掌控温州市行政中心通行访客、车辆、楼宇管道、安防点位、能耗等信息,推动跨场景、多功能互动,实现综合管控、协同流程再造,使管理更精准、调配更便捷、功能更多元。
智慧通行是智慧大院的重要内容,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代表着温州市行政中心的形象。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依托智慧大院App,打造智慧预约安全通行平台,制定智慧通行标准,不仅包含访客身份安全这一核心功能标准,还包含会议、停车等联动功能标准。通过全面改造接待室的基础设施,构建匹配的网络体系和硬件设备支撑,实现干部职工和访客线上双向预约登记,联动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等部门数据,实现线上核验、快捷通行。同时,联动会议预定、一卡通、智慧安防等系统,实现通行、会议、交通和安保多场景应用集成,对访客身份、预约时段、通行情况等各类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智慧通行的“两化融合”建设极大提升了服务质量,弥补了以前预约登记方式单一、访客通行效率低下、通行核验参差不一、安全保障存在疏漏的不足,实现双向预约、准确验证、快速通行、多场景联动。该系统建成投用后,自助通行时间缩短至30秒,通行效率提升80%。
二、“两化融合”的初步成效
助力集中统一管理,推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系统的机关事务工作执行标准和流程,贯彻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减少重复性、流水式、低附加值的作业内容,规范管理服务行为,促进行为精细化、正规化。应用数据库共享联通,全面展示机关运行中各类资源的使用状态,精准反映各部门物资需求,发挥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辅助决策等功能,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以公务用车管理为例,通过制定《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规范》《公务用车报废和更新程序》等地方标准,对车辆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务用车管理平台横向汇总车辆基本信息、运营数据、监管数据,纵向呈现全市各层级的用车情况;运用北斗终端技术,捕捉车辆动态运行轨迹,对轨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严防公车私用行为,并通过全自动的数字监管减少人工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平台集合政府需求,推动机关事务社会化运营。如温州市行政中心积极推进阳光采购“两化融合”,落实《公共机构食堂阳光采购规范》,仅市行政中心食堂物资成本较市场调查价年均节约近700多万元、下降幅度超30%。
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推动服务便捷化人性化。出台《智慧机关事务工作指南》地方标准,指导机关事务数字化建设,建立机关事务“一号通”等一批线上应用,实现温州市行政中心服务保障事项“一次即办、一网通办”,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以卡证办理为例,用户可线上办理办卡、挂失、更换证件照、变更门禁等事项,实现机关内部办事“一次也不跑”。推出智慧大院App,集一号通、智慧通行、智慧餐厅、智慧生活、智慧接待5个功能于一体,内含小程序30余项。如“远程开门”小程序通过手机远程操作解锁门禁,解决不带卡忘带卡的问题。智慧大院App推出以来,用户数近5000人,日均活跃量超1100人,总点击量约50万次。根据第三方后勤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温州市行政中心后勤服务保障综合得分98分,“一号通”中心、餐厅等服务窗口满意率均超过99%。
促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机关事务标准化指标是成本控制的量化依据,加之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的规模化、信息化、市场化优势,在提供同等资源、同质服务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管理局通过制定《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评价》等地方标准,建立智慧节能系统,智能管控、实时监测市行政中心能耗、水耗等各项数据,利用数字技术自动预警、减少资源浪费,截至2022年已经超额完成全市60%以上党政机关节约型机关和全市公共机构3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的创建任务,累计建成14家国家级、34家省级、55家市级节约型示范单位,54家无废机关,696家节约型机关,3141家垃圾分类示范单位。
三、“两化融合”的深化路径
确立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两化融合”项目。一方面,以标准化引领信息化,制定《温州市机关事务标准化信息化国家试点建设总体方案》,长远规划“两化融合”实践,按照修改一批、制定一批、成熟一批、融入一批的思路,完善机关事务数据标准规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等行业标准,健全机关事务内部服务、管理、保障等领域具体制度,形成内容全面、规定具体、要求明确、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助力标准化,以“1266”计划为抓手,建设面向标准化的信息体系,打造“机关事务在线应用”,通过信息化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将标准内容落地落实,减少原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流程的碎片化,通过信息集成的赋值应用,实现标准间的联动融合,推动标准的修改完善。
发挥平台优势,高效推进“两化融合”实践。坚持“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机关事务一体化平台是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对接国管局“数正云”、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浙里好管家”,统一应用接入标准,以“1266”计划为行动指南,做好平台与各项业务的衔接,为实现跨层级、跨领域、跨业务协同提供保障。融合机关事务工作台、智慧大院App、“浙政钉”机关事务平台等应用平台,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实时在线的中心数据库,在重要业务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打破各系统之间的壁垒,优化资源利用和信息流通效率,推动各部门间合作管理,提升协同效能。依托智慧大院App,推动跨场景、多功能互动,实现一号通、智慧通行、智慧餐厅、智慧生活、智慧接待等业务领域多级联动、一网共享,利用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提升智能辅助决策,风险识别、分析、应对能力。
坚持联动配合,深化提升“两化融合”机制。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市委改革办、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等单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力推进试点各项工作。推动政企深入合作,搭建多元参与平台,与农业银行温州分行、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市场、资金、技术的互补优势,由市场和社会承担具体服务,实现需求部门和供给主体的无缝对接。加强与高校、研究院合作,推动“两化融合”成果落地和推广,与地方高校和市标准化研究院合作,成立标准化实训基地,举办标准化实训培训班,突出“两化融合”主题,通过辅导讲座、现场观摩、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系统培训,引进专业化、创新型人才,改善机关事务管理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健全常态化实施监督体系,通过效果评估、满意度测评、专家评价等方式,将“两化融合”建设和实训情况纳入全市机关事务系统考核,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应用实施,逐步实现由试点走向推广应用。
(文/浙江省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付翠莲 张祺婧 王成涛)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