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统一管理是机关事务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多数地区的机关办公场所分散,后勤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使集中统一管理难度增大。本文针对机关单位办公条件相对分散的现状,从管理模式、部门预算、购买服务、资源整合和巡察监督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去边界化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为机关运行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去除管理边界,相对集中的办公场所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后勤服务统筹。为提升机关运行效率,我国部分城市建成了功能完善、集中程度较高的办公场所,为机关单位集中统一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仍然有很多地区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在独立的院落办公,院落间存在明显的物理边界,为集中统一管理带来了障碍,物业、安保等后勤服务资源共享受限。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改变只有集中在一处才能集中统一管理的传统观念,去除院落间的管理边界,在通勤距离较近的相对集中范围内,统一由机关事务部门管理,后勤服务由一家企业提供。根据有关标准,物业服务费用主要和建筑面积成比例关系,多个院落的统一管理通常是建筑面积和服务费用的叠加。而在服务企业的实际开支中,多个院落的统一管理可以统筹管理人员、水电维修工人等人力资源,以降低支出。在相对集中的范围内,通勤支出也非常有限。
去除年度边界,机关事务运行保障经费实行滚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科学性。目前多数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采用定期预算法编制预算,这个方法能使预算期间与会计期间在时间上配比,便于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但是定期预算常常以年度为周期,提前制定预算在实际执行时会出现预测之外的情况,导致预算滞后和间断。机关事务工作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保障机关运行,与阶段性项目建设工作不同,常常跨越年度周期,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特点。另外,机关事务工作还受季节气候和设施设备状态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在实际保障工作中,常出现没有预算又不得不办的矛盾,与“先谋事、再排钱”的原则不符。可以考虑去除预算的年度边界,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开展预算工作,以季度或月为计划周期,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及时修改预算结果,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去除采购边界,建立市场化供应商库,提升机关运行效率。后勤服务类型广泛、内容庞杂,集中统一管理后,如果按照传统的政府采购方式,仍需招标、订立合同、采购等过程,而这些采购往往数额不大、频次较多。频繁采购将导致项目周期过长,保障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可以考虑采用框架协议采购的方式实施。框架协议采购是为了规范多频次、小额度采购活动,提高政府采购项目绩效出台的采购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主管预算单位采用框架协议确定供应商,并通过签订合同开展采购的方法,为小额度的频繁采购活动省去了繁冗程序。机关事务部门与后勤服务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建立供应商库,使用单位直接从供应商库选取供应商并签订合同,将进一步提升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效率。
去除信息边界,开展数字化“一张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共用。独立办公的机关单位往往都有独立的后勤经费预算,资产资源建设按照本单位自身业务需求实施,其账务登记独立进行,单位之间无法开展资产资源的统筹调剂工作。比如,一些单位建设了会议室但使用频率不高,而其他单位需要租借会议室;一些单位办公家具闲置,其他单位因为临时工作而新购家具,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占用了办公场地。集中统一管理首先要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机关事务“一张网”建设,利用基础数据推进后勤闲置资源的调剂使用,最大程度共享共用,实现勤俭节约。
去除检查边界,形成常态化、系统性机关事务监督制度,强化集约节约成效。机关事务工作在保障机关正常高效运行的同时,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开展工作。为强化机关事务工作管理职能,可以将勤俭节约作为机关事务工作一项重要监督检查内容,对同级机关部门开展常态化监督,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将勤俭节约列入巡察内容。同时,要形成系统性监督制度,加强上级机关事务部门对下级职能发挥的监督。
(文/河南省洛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李刚)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