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字化+”模式打造智慧后勤的探索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行政保障中心为例

2023-11-23 10:1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一、机关后勤数字化的发展背景

机关后勤工作是服务型管理业务,在新时代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中,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后勤服务保障,从而提高工作规范性、标准性,具有关键作用。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智慧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能管理服务平台,融合优化机关单位现有服务和保障资源,是实现后勤管理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因此,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坚固的“后院”,夯实服务保障基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整合四址办公区行政保障资源,成立后勤服务保障部门,负责总台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主要涉及综合协调、行政服务、房产管理、物业管理、医疗保障、交通保障、餐饮服务、基建管理8个板块。同时,立足总台发展实际,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坚持“一个整体”原则,牢牢把握系统思维对服务保障工作进行部署,积极推进“数字化+后勤服务”模式,通过数据共享驱动业务流程再造和跨部门业务协同运行,构建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以改革创新思维系统打造整体化、协同化、数字化的服务保障管理,破除总台多址办公的区域壁垒,确保服务保障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二、坚持服务导向,构建“数字化+”服务模式

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含义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改变服务方式、流程及模式,从而达到高效治理与完善职能的成效。从数字技术在机关事务工作中的运用来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在不改变传统业务部门的专业分工的前提下,借助“数字化+”模式对组织战略、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不断提高了服务的成效与效率,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和有机互动。

总台在技术部门、信息化部门以及服务保障部门的相互沟通协作下,在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行政保障中心紧紧抓住总台资源优势,着眼于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沟通、科学布局,基本建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推动了总台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质升级。

(一)科技创新赋能后勤办公管理。总台办公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提升,较好满足了职工日常办公需要,规范了办公服务线上流程。同时,打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和信息孤岛,实现各部门、人员之间无纸化办公、数据信息即时共享,加强了沟通交流,促进了业务开展。在办公系统中创新性地将各种便捷服务引入后勤服务工作模式中,职工可进入餐饮服务系统,了解就餐信息、菜单预览、食堂就餐人数及空余餐位信息等。并搭载智能终端充值设备机,职工可实现电子充值。完善会议服务系统,根据会议人数、时间,可提前线上预定会议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通过拓展移动前端服务渠道整合后端业务系统,打通线上线下服务保障,实现了职工统一登录功能,优化了交互体验,提升干部职工对后勤“掌上服务”的得感。

(二)智能算法赋能公务用车管理。总台开发建设的车辆调度管理系统,优化和加强了车辆监督管理。管理人员可通过PC端、移动端等不同入口,将职工、司机、用车单位连接起来。在平台使用上为不同使用角色定制系统,做好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台账,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实现公车调度的自动化。职工通过线上管理系统,可实现快捷申请用车,查看实时订单进度。车辆调度员可查看订单详情、委派司机车辆、订单改派、查看员工评价。司机可查看订单任务、确认上车、记录行程数据、行程费用等,实现多角色的高效协作。同时,可对出车数据、行驶数据、财务数据等重点指标进行分析,形成数据总览,对车辆的调度和运营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数据驱动业务优化。

(三)“数字化+”模式赋能服务保障。为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四址办公区全覆盖,进一步创新后勤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模式,以全场景、智能化、移动化、数据化的方式实现了职工工作生活的智慧管理,基本涵盖机关事务管理全业务要素,包括办公、技术、动力、餐饮、保卫、物业等方面。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接行政办公系统,可实现网上保障表单导入,关联工单系统、通知消息、保障服务入口等。并连接智慧行政数据库,提供系统运行数据,对问题进行标签分类、归集,支撑数据库分析并形成报告。

(四)促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科学化服务管理。一是更加精准、便捷地为总台职工提供物资保障,统筹调配管理各种物资,优化办公用品管理系统,丰富后台管理功能,实现办公用品的精准查询、缺货预约、到货提醒、办公用品的热门排行和同类推荐等功能。强化了业务分析能力,为预算支出、办公用品消耗、采购及库存管理提供决策支撑。二是实现总台办公用房、职工住房的系统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总台房产管理部门与信息化、技术等部门积极沟通,确认数据接入方式、系统架构形式,明确了办公用房基础数据,着力推进系统初始化测试工作。三是切实做好职工的医疗服务保障,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携手建立健全医联体运行机制和智能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高效、便捷、安全的就医平台,实现智慧医疗、智能配送等新型服务模式,努力打造医疗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职工看病就医的快捷通道。


三、坚持守正创新,深度构建“数字化+”服务模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数字化+”服务模式需在进一步坚持业务协同、接口统一前提下,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实现系统兼容,避免分散和重复建设,消除信息孤岛问题。

(一)夯实基础数据设施建设。联合技术部门推动构建联合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构建后勤服务工作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进一步深化数字建设,形成更加适合总台发展的业务应用系统,推动基础软硬件平台集约化建设,确保制定实施数据更加标准规范。

(二)立足实际搭建业务系统。聚焦重点业务工作,建设资产管理平台,加强对办公用房、职工住宅、地方总站的规划、建设、调配、维修改造、处置等,实现“一张图”动态化管理。加快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实现公务用车统一管理、车辆使用统一调度和用车情况实时监督“一张网”。

(三)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保障平台。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更加贯通的线上线下空间,进一步创新服务保障方式,逐步在总台各址办公区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按照“应有尽有、全程在线”原则,实现让职工少跑路、办事更便捷的任务目标,切实实行一站受理、快速运转、及时处理。

(四)加大数据辅助服务力度。通过数字化智慧化建设进一步实现服务数据更加具象化、精准化,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强化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与挖掘,厘清供需关系中的主次矛盾、因果关系和制约条件,认清阻滞发展的关键症结,抓住重点,定向施策,提高服务保障的质量和水平。


四、机关后勤“数字化+”服务模式的实践意义

对机关服务保障来说,从创新服务模式视角出发,坚持服务导向、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驱动数字化赋能,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服务管理平台,对推动后勤服务保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数字化后勤建设面临崭新命题。坚持以“便捷、高效、智能”为目标导向,以建设节约型机关、推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不断探索数字化后勤服务保障建设新模式、新途径,对实现智慧后勤系统融合更加协同、数据治理更加高效、事务管理更加智能、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全面推进后勤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动态化、即时化、便捷化的服务方式,可以协助保障部门快速响应、精准施策,推动服务保障管理即时有效、管控到位。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服务模式,可以实现工作全程留痕、执行效果具象化、动态监管等,真正实现过程管理和末端管理,将责任层层传导到位,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服务方式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可充分发挥出数字技术的扁平化、快捷性等优势,准确从数据记载中整理出具体服务需求要素,完善台账登记,利于推动管理精细化、保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可利用数字技术将工作产品化、服务管理订单化、沟通反馈常态化和意见建议数据化,实现全时空、全要素的管理保障服务大数据积累,经过分析研究相关数据信息,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为执行者实施绩效评价提供支持、予以证实,实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通过分析研究相关数据信息,能够更为清晰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特征,精准贴合需求、创新产品、整合资源、优化体验,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化、个性化服务保障,实现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行政保障中心  邹迪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