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 努力打造绿色低碳机关

2023-12-12 16:0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面完成节约型机关创建的基础上,立足节能降碳管理方式转型,充分挖掘模式降碳、数字节能、科技赋能在绿色低碳机关建设中“精准滴灌”的技术优势,将“绿色节能管理”平台优化升级,加速推进绿色低碳机关“1+3+N”建设模式,按照“厉行节约、制止浪费,双碳先行、节能降耗,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思路,形成互联互动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建设的成都样板,不断厚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为服务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绿色低碳机关建设的必要性

(一)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指出“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有力推进低碳引领行动、绿色化改造行动、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节水护水行动、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反食品浪费行动、绿色办公行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行动、示范创建行动、数字赋能行动等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健全制度标准、目标管理、能力提升体系,强化协同推进、资金保障、监督考核机制,开创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

目前,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主要通过节能技改、宣传教育、能源紧缺体验等方式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2020年以来,成都市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水耗3项指标累计分别下降3.50%,4.34%,4.76%。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的刚性需求增加与能源资源消费下降要求之间矛盾日益显现,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能耗、人均水耗3项指标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传统的“下降率”指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节能工作客观实际,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公共机构率先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二)深入打造节约型机关建设的需要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资产集中统一管理、资源统筹调配,提高资金、资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充分运用市场化专业化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效能,严控机关运行成本,持续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绿色低碳机关建设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其建设工作不仅要节流,更要开源,在完成基础建设和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加强机关运行成本管理,严格控制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杜绝粮食浪费、降低碳排放强度,不仅要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合理配置资产,减少财政资金支出。

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以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低碳机关建设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创新,机关干部职工带头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破除陈旧观念,把绿色低碳机关建设与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融合,倡导广大干部职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持续以《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准绳,将新兴科技融入绿色低碳机关建设,最大限度节约能源资源,深挖节能潜力,强化典型带动,全面提升能效和管理水平,减少污染和垃圾排放,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争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二、成都建设绿色低碳机关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成都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绿色低碳机关建设发展过程中,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从“自我管理”逐步迈向“技术革新”,从“单一变革”到“多维变革”,通过多维变革,逐步构建“造血式”绿色低碳机关。累计4家全国“能效领跑者”,3家全国“水效领跑者”1000余家节约型机关27家公共机构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单位,全市116家党政机关食堂全部纳入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

(一)数据赋能的绿色变革。推进成都市绿色节能管理平台建设,启动全市能耗监测点位接入工作,试点能源资源消费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数字赋能行动,通过地图展示、能源数据采集、建筑能源管理、设备报警管理、接入管理等功能,实现对重点用能设备、用能区域、用能单位等核心部位实施能源监测和能耗分析,实现与省管局相应平台系统的数据自动对接、上传。预留后期开发与功能拓展空间,各区(市)县能耗监测接入,满足通用技术规范,打破数据壁垒,进一步精细能源与资源消费管理。

)资产管理的绿色变革。为顺应新时期国有资产管理和公共物资保障的高品质要求,创新打造“现代公物仓”,实现由传统的“租赁保障”向“购买服务、协作共建、展示宣传、推广带货”全功能借助线下站点与订阅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载体进行推广。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现代公物仓微信订阅号和小程序,打造面积约3500平方米现代公物仓线下体验中心,通过“线下+线上”融合,节省传统仓库管理成本财政支出,简化保障服务流程,为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大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保障经费节支率达70%

)低碳发展的绿色变革。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可持续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经济循环利用发展的新格局。打造绿色建筑全力推动大运会开闭幕式及竞赛场馆100%绿色电能使用统筹推进大运会场馆改造13个新建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36个改造场馆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措施优先采购绿色建材产品。打造零碳场景。推行无纸化会议系统,从服务供给侧减少能源资源消耗。试点“会议碳中和”每场会议可降低碳排放量10%以上。创新增汇机制。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建立“可回收资源-碳积分”转化机制,碳积分可直接用于公共机构碳排放量的抵消。试点以来,累计返还的碳积分可中和碳排放量约26吨。构建中和体系。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开展合作,“点点碳中和”微信小程序作为宣传和实践的阵地,引导公共机构主动融入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碳普惠的绿色变革。20203月,成都市政府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依托成都产业集团建设绿色公益平台,构建绿色出行、参与环保活动等低碳场景,制定低碳评价规范,引导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态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出售碳减排量,使生态建设、节能降碳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呈现经济价值。实施低碳管理,赋予场景内消费行为低碳属性,丰富公众碳积分获取路径。

)文化培育的绿色变革。进一步拓展“文化+”思维,围绕法治、绿色、安全、数字、效能、廉洁“六个机关”建设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机关事务文化体系,深化全国机关事务文化建设试点示范效应。坚持“工作布局一幅图工作管理一张网工作推进一盘棋、工作督查一把尺工作标准一面旗”,高标准完成全国机关事务文化建设现场会、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改革,高质量保障世界华商大会、世界旅游组织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务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匠心、真心、热心、细心、虚心“五心”服务品牌,高效管理12个集中办公区、130万平米办公用房、1100亿国有资产、近200台电梯、千余套电气设备,保障全年300余万人次就餐、3200余场会议,确保机关政务活动有序开展。围绕讲好机关事务管理文化建设故事,青羊的“柔软文化,沁润心灵”,金牛的“创造目标先进,打造团队精神”,武侯的“五个一”,青白江的“清白文化”,郫都区的“豆瓣文化”等多形式多角度多载体的文化建设活动发掘机关事务工作文化闪光点。


三、绿色低碳机关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能源利用低碳转型。推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以电力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提升电能终端能源消耗占比,提高用能清洁化水平。实施供暖系统电气化改造,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及电锅炉等新型清洁用能设备。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立面、车棚顶面、园区绿化等适宜场地空间,深入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公共机构建筑中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建设连接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和充放电设施的微网系统,推动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技术在公共机构建筑中的应用。加快淘汰报废老旧公务用车,加大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提升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新增及更新用于机要通信和相对固定路线的执法执勤、通勤等车辆时,原则上配备新能源汽车。提升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内部停车场要配建相应的充(换)电设施设备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鼓励内部充(换)电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到2025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有停车场设置专属新能源充(换)电停车位原则上不低于20%。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自助分时租赁等商业运营模式,租赁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提升既有建筑低碳水平。合理配置办公用房资源,推进节约集约使用,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鼓励公共机构申报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强化绿色建筑运行管理。以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能、提升用能效率为路径,开展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重点耗能系统节能改造,对建筑屋顶和外墙进行保温、隔热升级,更新建筑门窗,淘汰高能耗陈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公共机构数据中心集约化、高密化,稳步提高数据中心单体规模、单机架功率,鼓励应用高密度集成等高效IT设备、液冷等高效制冷系统,因地制宜采用自然冷源等方式。深化成都市公共机构绿色节能管理系统应用,加强公共机构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实时采集、统计、分析建筑用能数据,优化空调、电梯、照明等用能设备控制策略,鼓励公共机构将楼宇自控、能耗监管、分布式发电等系统集成整合,力争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互联互通,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实施减污降碳资源利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机关单位食堂管理十条措施》,推动标准化食堂建设,健全反食品浪费长效机制,各级党政机关食堂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消费以及餐厨垃圾处理等环节做到节约减损加强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深化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区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试点成果应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推进党政机关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执行《成都市公共机构一次性用品使用目录(试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重点单位用水管理,开展供水管网、绿化灌溉系统等节水诊断和用水设备日常维护巡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新建公共机构建筑节水器具使用率实现100%

(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探索推进党政机关节能市场化机制运用,鼓励重点用能单位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和运行维护。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实施前后分别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效益评估。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带头采购节能、低碳、循环再生等绿色产品,优先采购秸秆环保板材、再生耗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在物业、餐饮、合同节能等服务采购需求中,明确绿色低碳管理目标和服务要求。开展绿色低碳技术集编制和应用示范案例征集,推进线上展示活动和绿色低碳技术网络展厅建设,充分展示新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推动公共机构参考技术集和案例集,结合实际进行应用,逐步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效。

(五)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宣传。推动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与节约型机关创建、“近零碳”公共机构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遴选等示范创建活动融合,完善示范创建活动指标体系。选取能效利用水平高、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低的公共机构,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绿色出行宣传月等为窗口,充分利用公共机构自身宣传终端,面向全社会宣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与绿色低碳生活的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围绕绿色低碳有关工作,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树立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宣传品牌。倡导绿色低碳办公理念,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绿色低碳办公方式。积极推广办公电子化,加快推进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倡导“135”绿色出行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入特色公交、共享单车等服务,保障绿色出行。严格执行室内温度控制标准,充分利用自然光,适量乘用电梯。尽量减少照明灯数量和照明时间,坚持“人走灯灭”,不断营造绿色低碳办公及生活氛围。

(六)强化绿色低碳管理能力。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能耗统计、能效测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提升节能降碳管理水平。全面应用成都市公共机构绿色节能管理平台,持续深化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整合能耗实时监控、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反食品浪费评估等功能模块,创新开展公共机构智慧能源管理,进一步提升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实行重点用能单位分级管理,细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目标,探索推进基于能耗定额的公共机构用能预算管理模式,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分析预警,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研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及配套机制,开展机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和绿色低碳试点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或单位先行先试。

 (文/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