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管家”:机关事务管理百年征程的精神标识

2024-04-02 14:3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革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机关事务管理百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征程中,逐渐凝结出了忠诚奉献、保障有力、勤俭高效、清正廉洁的“红管家”精神。“红管家”精神是机关事务管理百年历程的重要标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同频共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机关事务管理的百年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苦朴素、保障为主。

总揽后勤,保障各方。长征时期,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为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开始常态化、制度化。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中共中央秘书处之下设立中央管理局,统一管理中央直属机关财政经济、医疗卫生、保育保健、干部招待、房屋管理及分配等日常行政事务,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由机关事务机构负责后勤事务的基本制度,形成了总揽后勤、保障各方的新机制和新局面,影响所及延及当代。

战时供给,军需优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物资、经费长期严重匮乏,毛泽东同志曾指示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红军给养和供给”。为此,1935年成立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重点保障中央红军的物资以及资金来源。为适应战争形势的深刻变化,1945年将中央管理局归入中央军委建制。解放战争时期,机关事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积极服务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后勤保障工作,通过平均分配的办法保障革命队伍成员在政治上和物质待遇上的统一,在保障战时条件下个人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也为革命队伍的稳定和壮大创造了条件。

自给自足,厉行节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政权和军队经济极为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当时后勤自给自足的生动写照。1939年中直与军直机关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各单位除开荒生产粮食外,还组织各种形式的农副业活动,以改善伙食。1932年《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3号通令中明确提出“节减一文钱即是对革命工作有一份帮助”。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中建立和实施了预算、决算制度,并通过拟定制度、建立标准、核定发放、实行配给等措施严格予以贯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事分离、服务为主。

政事分离,统一管理。1950年,政务院机关实行政务与事务分开,成立了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更名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成立的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职权上有着新的内容,在对物质的管理上更注重统一管理、合理分配,逐步尝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供后勤服务。

服务机关,保障供给。随着国家向和平时期过渡,机关事务管理逐渐从战时后勤保障体制向服务性、供给性的模式转变。机关事务管理除了要做好基本的物质保障,还要承担重大会议的总务工作,各大机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各种生产生活及配套设施的兴建等。此外,建国后的机关事务局还承担着为机关干部职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职能。在物资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后勤供给服务保障成为当时机关事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三)改革开放时期:管办分离、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管办分离。行政管理职能和后勤服务职能分开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党领导下的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处于供给制、福利制、封闭式的状态,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格格不入。为此,机关事务部门积极开展了机关后勤服务改革,明确提出管理与服务的分离,推动了机关后勤体制改革。1989年,《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后勤服务人员编制和行政编制分离,将后勤工作同机关工作分开。1993年《国务院各部门后勤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小管理、大服务、多实体”的思路,进一步确定了将机关事务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开、以管理为指导核心的改革方向。机关事务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单一的生产服务向管理保障服务并举的行政管理活动转变,并逐步形成以经费、资产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形态,实现了管办分离。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1993年《国务院各部门后勤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提出,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办实体是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1993年《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对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目标、步骤以及机关后勤机构的设置、后勤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划分以及预算管理原则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机关后勤服务部门从行政序列划出后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从方针政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原则。2004年,国管局组织召开机关后勤服务经营单位改制与创新研讨会,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经营单位股份制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高效、创新发展。

机关事务管理法治化。2012年《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明确规定了国务院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与职责。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规制度。2017年节约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深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公车、办公用房管理。目前,机关事务管理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第二类项目。

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化。2018年,国管局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年推动成立全国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化工作组,将机关事务标准化纳入国家标准化工作体系。2020年,全国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化工作组全体会议同意将《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指南》《机关事务信息化基础数据规范》和《机关事务云接入管理规范》3项标准立项,为信息化提供了可以依照的标准。

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国务院机关事务主管部门对新的信息技术高度重视,主动吸纳、主动建设、主动运用,促进机关事务管理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推进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20175月,国管局开展机关智慧后勤建设课题研究。20188月,机关智慧后勤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2019年,国管局在贵州省、山东省和宁波市分别开展“贵州机关事务云”、机关事务信息化及标准化“两化融合”、“智慧机关事务”试点工作。


二、“红管家”:机关事务管理的精神标识

机关事务在百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征程中,凝结出了忠诚奉献、保障有力、勤俭高效、清正廉洁的“红管家”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机关事务工作百年历程的精神标识。忠诚奉献是“红管家”的政治要求和价值目标,保障有力是“红管家”的业务要求和职能目标,勤俭高效是“红管家”的效能要求和绩效目标,清正廉洁是“红管家”的纪律要求和作风目标。

(一)忠诚奉献。政治性是“红管家”的根本属性。“红管家”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直接为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保障,是特色鲜明的政治机关,应当做到为党忠诚和甘于奉献,优先保证党和国家机关的物资使用,才能为机关运转和职工生活提供周到和适宜的服务保障。建党以来,“红管家”的忠诚奉献为中国共产党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建党后,“红管家”的无私奉献保证了重要资源的供给和运输,保存了军队实力,促成了战争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存续与发展。张思德就是其中一员,无论是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挑重担、送干粮、尝百草,还是在安塞石峡峪烧炭为救同志而牺牲,张思德总是冲锋在前、舍身忘我。同张思德一样的,长征途中还有追求大义、默默奉献的后勤保障人员。

(二)保障有力。保障性是“红管家”的本质属性。各级机关事务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的原则和程序,运用自身的职能、组织和技术,利用一定的设施设备和方法措施,对经费、资产、服务等各种资源和利益在国家机关各部门间进行调整与分配,以保证机关高效运转、群众上门办事方便快捷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抗美援朝战争中,“红管家”的有力保障为志愿军提供了良好的作战环境,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三)勤俭高效。节俭性是“红管家”的行为属性。机关事务部门在履行管理服务保障职能的过程中,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经济、节约、有效地使用资源是机关事务管理的核心问题。同时,机关事务部门也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等整治措施的执行者,是政府简政放权与购买公共服务的对接者和实施者,是建设高效节能服务型政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源整合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培育节俭效能的机关事务文化,有助于推进党政机关作风建设,发挥党政机关的表率示范作用,引领和转变社会风气,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建军以来,“红管家”发扬勤俭高效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军队实力,有力促进了战争与革命事业走向成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供给、财政经济异常困难,而军队中浪费滥用等现象却时有发生。杨立三指出,“吾人应尽一切努力进行对物质资材之生产节约、之爱护保管,以求打破敌人封锁,保障军需充实”。在惩治贪污方面,提出建立审计制度;在对从事采办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制定了用人标准;在厉行节约方面,强化节约运动教育,研究节约方法,推动生产节约广泛开展。

(四)清正廉洁。廉洁性是“红管家”的价值属性。清正廉洁是机关事务工作的坚实底色。机关事务工作区别于政府对社会、市场管理的外行政,是对机关运行所需经费、资产、服务、能源资源等进行统筹配置、合理使用、监督管理的内行政。诚如小平同志所言,“后勤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要以身作则,不要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要廉洁奉公,当好“红管家”。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同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要同假公济私、开后门的现象作斗争。”

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红管家”以自身的清正廉洁与克己奉公支持了党的革命事业,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1934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却因受伤与组织失联。刘启耀等不及伤口痊愈,带上党的活动经费,开始寻找党组织。在寻找党组织期间,刘启耀九死一生,身体非常虚弱甚至屡次饿晕在路边。即便如此,他都未曾动用公款分毫。20195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专门提到了刘启耀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讲道:“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三、弘扬“红管家”精神的主要途径

《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挖掘机关事务历史文化内涵,从历史与现实表达、哲学与科学思考、文化与艺术内涵等角度提炼机关事务文化,倡导忠诚、为民、务实、奉献、创新、效能、节约、廉洁,为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弘扬“红管家”精神,应从深化理论研究、创新传播方式和完善体制机制3个方面推进。

(一)政治引领,深化“红管家”理论研究。寻根溯源,深化“红管家”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挖掘“红管家”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某一具体精神之间的关系,理清“红管家”精神的发展脉络,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如何映射到机关事务管理领域,“红管家”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凝结出了哪些不同的精神内涵,“红管家”精神的每一种具体内涵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有哪些共同特征,又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什么特质。

关注现实,深化“红管家”精神时代化研究。深化“红管家”的时代化研究就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和机关事务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厘清“红管家”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把信仰融入血脉,做到初心不改、不负使命。

(二)多措并举,创新“红管家”精神传播方式。加强组织传播,营造崇尚“红管家”精神的文化氛围。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符号来营造崇尚“红管家”精神的良好氛围,如借助优秀文化作品传播“红管家”精神内核,通过就职宣誓、表彰大会、参访红色胜地、知识竞赛等多种文化形式营造浓厚“红管家”精神标识氛围等。

巧用技术助力,构建“红管家”精神的传播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存储和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弘扬“红管家”精神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文化传播的信息平台。要加强以网站+“三微一端”为核心的新媒体新阵地建设,对“红管家”进行宣传。

(三)久久为功,构建弘扬“红管家”精神的体制机制。聚焦重点人群,强化“红管家”精神宣传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中央要求,把准宣传方向;提高教育者素质,将“红管家”精神标识教育融汇于百年党史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强化一线工作者的传播力量,坚持政治与业务相结合。

坚持整体思维,完善“红管家”精神弘扬机制体系。建立领导机制,由各级党委发挥核心、领导、带头作用,定期统一研究和部署弘扬“红管家”精神的相关工作。坚持丰富传播机制,在传统和新媒体平台上开设固定栏目、特辑传播“红管家”精神,将有效活动转变为定期活动。完善落实机制,将“红管家”精神的弘扬工作纳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文化建设评价机制中,以结果导向推动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文/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湖南大学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学院  陈瑞芳  谭海波  杨勇  石维军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网站”。)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