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是指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包括人才培养、科研转化、战略咨询和高校建设4个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长三角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作出批示:“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以机关事务领域为例,2017年起,国管局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此后地方机关事务管理部门陆续探索与当地高校开展合作。目前共成立省级机关事务研究机构23家、市级机关事务研究机构18家,各研究机构在学科共建、人才共训和理论共研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产出模式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创新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和战略咨询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研究背景
相比工科教育成熟的校地、校企共建模式,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实践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征: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于政府管理人才构建现代化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校地共建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培养满足政府需要的管理人才,需要高校和政府双向互动,有机整合双边资源。政府组织更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导致高校和政府双向互动的校地共建,尚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共享资源不系统和配套支持政策不平衡等制约。教育部发起的“新文科”建设,提出高校开拓发展文科新领域、新学科,更需要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达成一致,相向而行,发挥文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探索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这一新兴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有助于更好培养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管理人才。
成果和困境
笔者以重庆大学机关运行保障研究中心为例,系统总结了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模式的制度性实践,并对潜在的困境以及问题解决路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一个目标、双向互动、三个要素、四个支柱”的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模式创新机制以及对应的5条创新路径。
学科共建。重庆大学作为第一批示范单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编写的《公共管理硕士“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方向指导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增设“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并对培养方向进行了改革:设置了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研究、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等课程;增设行业师资类别,聘请具有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现理论知识构建和实际技能培养相结合;增加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专业实践实现对已学理论知识的强化、拓展与提高。
人才共训。重庆大学于2022年增设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方向,在当年的MPA课程中加入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案例的教学,并于2023年开启“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方向的专业硕士招生,开启高校和政府合作的人才共同培养训练。
理论共研。重庆大学机关运行保障研究中心依托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围绕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标准化信息化融合、节约型机关创建、成渝机关运行保障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合作开展了“重庆市机关事务保障研究”“川渝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研究”“重庆市级机关办公用房优化研究”“成渝地区公务出行区域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分别从办公用房优化、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标准制定和保障质量提升4个方面对机关事务管理科学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和运用,服务机关运行保障水平提升,并为后期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随着共建模式的推进,也遇到了新的困境。高校和政府不同的组织类型,在人才培养理念、平台职能定位、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同组织价值诉求差异导致的人才培养理念差异。高校和政府二者具有不同的组织诉求,高校对学生提出道德素养和学术素养并重的长周期培养目标,政府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适应实践工作的能力,两类组织的价值诉求差异导致人才培养理念偏差。
不同组织在校地共建平台中的职能定位模糊。校地共建平台由高校和政府两类组织合作运行,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制度约束,能够发挥不同的职能作用。明确两类组织各自的优势和限制,相辅相成地实现目标,是校地共建的重要一环。
不同组织管理差异导致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有待理顺。政府组织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导致政府工作人员作为师资资源的流动障碍,需要设立相应的师资资源共享模式;其次,基于政府实践的案例教学、情境式学习等模式,与企业实习存在差异,需要设立符合政府运行逻辑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等。
有效服务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研究成果转化缺少制度保障。虽然近年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科研成果数量增多,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难以真正促进社会发展。新文科背景下的校地共建模式,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保障平台正常运行和成果转化。因此,需要构建理论与实践联动的发展体系,进一步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咨询建议。
创新机制及路径
高校和政府的组织差异,导致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模式存在培养理念、职能定位、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4个维度的困境,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和地方政府双向互动为核心,确立“素养为本—能力为要—创新为纲”人才培养3个要素,构建支撑校地共建机制顺利运行的平台职能分工、人才培养体系、资源共享系统和制度保障4个支柱。基于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模式创新机制,形成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模式的5条创新路径:
创新路径一:确立“素养为本—能力为要—创新为纲”全方位的高质量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理念。明确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培养创新型公共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基本要素,是解决人才培养理念差异的根本路径。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人才,既要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机关事务管理实务人才,更要增加一批专门研究机关事务管理的学术人才,实现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二者需求,确立高质量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理念的3个要素。
创新路径二:设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府服务”一贯穿的校地共建职能与分工。基于学校和政府的资源禀赋,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模式的平台职能,区分不同组织的功能,形成校地共建平台职能定位及其分工。基于此,厘清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政府服务三者的关系,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服务政府;明确学校和政府双主体为了实现目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具体功能,确定分工;比较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功能差异,设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府服务”一贯穿的校地共建平台职能。
创新路径三:构建政府全周期参与的高质量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校地共建培养体系,需要政府全周期参与,识别政府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发挥政府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设置“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的教学体制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的课程体系,创新情境式学习等教学方式,优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式。
创新路径四:建立“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三融合的校地资源共享系统。依托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探索“校地共建”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和互动机制,构建融合课程、教师和实践等资源的校地资源共享系统,实现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实践资源的三维互动。一是课程资源互动,课程设置既包括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研究、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等理论课程,也要增加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研究案例分析等与政府实务密切联系的课程;二是教师资源互动,增设行业师资类别,聘请具有政府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现理论知识构建和实际技能相结合;三是实践资源互动,与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等单位建立“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创新实践基地,增加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专业实践实现对已学理论知识的强化、拓展与提高。
创新路径五:建设校地双投入的多赋能制度保障。通过建立保障机关事务研究机构“校地共建”平台正常运行的制度,实现高校和政府双向赋能,基于校地共建的研究中心管理需求,立足政府服务所必需、高等学校可承载等维度,明确研究中心共性保障事项,建立保障制度;明确保障管理主体,依托研究中心的校地共建模式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构建分工协作的保障制度;整理保障投入,提高保障效率。
校地共建作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产出模式,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工科专业的创新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和战略咨询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机关事务研究机构作为新文科的“校地共建”模式探索,则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培养率先作出尝试,并且依托学科建立将模式制度化。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与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机关事务管理实务人才,更要增加一批专门研究机关事务管理的学术人才。机关事务研究机构的建立,正是对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回应。
作者:钱蕾 叶道顺 张鹏(分别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综合指导处处长;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