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关后勤服务监管 提升机关运行保障质效

2025-03-19 15:2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随着机关后勤服务改革不断深化,后勤服务监管职能不断转变,机关运行保障的需求和预期不断提高,机关后勤服务项目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展。如何提升后勤服务监管工作效益,改进后勤服务工作水平,是当前机关后勤服务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上海实际,分析研判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措施。

具体实践

200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区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启动区、县机关事务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根据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原则,参照市级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做法,并结合区、县实际情况,设置了区、县机关后勤管理机构。到目前为止,各区都成立了机关事务管理局,并列入机关行政序列,主要承担区级机关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用房及产权管理、调配,基本建设管理,会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管理,区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及对区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等职能。目前,上海市各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机关服务中心、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承担机关后勤服务项目购买的职能工作。

随着机关后勤服务改革不断深入,上海机关后勤服务已经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职能格局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治理机制,从封闭、单一、分散的行政后勤保障职能演进为开放、综合、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能,当前本市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的法治基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进一步夯实。

法治基础。20173月施行的《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办法》中设置“服务管理”章节,202211月施行的本市首部机关运行保障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机关运行保障条例》中设置“服务保障”章节,从而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了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职权明晰、职责明确的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法治基础已经初步形成。

市场基础。市级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形成了健康、良性的竞争态势,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一方面,市级机关后勤服务承接企业的跨年更迭明显。根据市级机关后勤服务合同备案工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内,有市级机关后勤服务承接记录的企业共316家,而以2021年为例,承接各类后勤服务的企业共计157家。另一方面,承接机关后勤服务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可观。仍然以2021年为例,上述157家企业中有民营企业101家、国有企业42家、其他类别企业14家。除了总机通信服务外的其他各类后勤服务中,国有企业数量占比均未超过50%。秉持尊重市场、实事求是、质价相符的原则,上海市区两级绝大部分党政机关已在物业、餐饮、公务用车、会务等后勤服务领域,实现了社会化购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机关后勤服务市场,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同时,伴随着机关后勤服务改革改制后成立的后勤服务企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与服务意识,努力融入广阔的后勤服务市场,与其他优秀的企业同台竞争,整个机关后勤服务市场不断优化。

制度基础。为适应本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形势,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不断探索构建科学的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并印发《上海市市级机关购买后勤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级机关后勤服务合同备案管理办法》《上海市市级机关后勤服务质量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并进一步研究制定统一的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办法,明确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断强化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力度,细化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规范,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制度体系逐步构建完善。

创新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创新思想观念。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是简单地从社会购买商品,而是要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机关后勤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益。通过市场购买后勤服务,要树立市场思维,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公开、公平原则,科学合理地设定服务保障标准,充分公开服务的项目内容、承接主体条件、服务评价标准等信息,确保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要促进建立后勤服务购买双方平等均衡的市场地位、公开透明的权利义务关系。

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机关后勤服务方式,根本目的是提升机关工作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关注机关工作人员最直接最关切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构建有序和谐优美的机关办公环境,把机关建设成为能够充分满足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要紧紧抓住机关运行保障需求和机关工作人员需求,进一步推进服务方式变革,鼓励机关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组织提供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推动服务资源共用共享。分散独立办公的,推行就近的机关单位实现物业设施设备、餐饮服务、停车位等后勤服务资源共享,鼓励机关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共享服务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创新治理方法。统筹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各机关单位和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各方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创新的积极性,坚持协调协同,特别是发挥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机关后勤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参与度,实现机关各单位共享机关后勤治理成果。建立机关工作人员沟通反馈的平台和渠道,提升机关工作人员对机关后勤服务监管的参与度。

创新制度设计。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需要建立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要形成涵盖机关后勤服务项目计划、预算立项、招标采购、合同签订、考核评价全过程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制度规范,建立机关后勤服务监管的“根本大法”,构建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科学合理的规章体系,使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创新文化理念。要从机关后勤服务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新机关后勤服务监管的文化理念,紧紧围绕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职能,以创新为驱动,以“精细、极致、专业、满意”的价值追求,推行“绿叶工匠”为核心的机关后勤服务文化内涵,践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创新后勤监管、保障机关运行、提升服务效能的机关后勤服务监管文化理念,不断提升机关后勤服务现代化水平和能力。

创新技术运用。要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移动支付等新技术能力,拓展运用场景,主动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引入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中,构建机关后勤服务智慧平台,打破原有数据运用碎片化状态,将项目购买、能耗管理、服务保障等业务中形成的数据信息全部纳入智慧平台,促进机关后勤服务数据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资源共用、后勤服务共享,让机关干部体验更加便捷的机关工作生活方式,提升机关运行效率。

随着机关运行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机关后勤服务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更加凸显,新形势下,机关后勤服务监管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通过不断创新,提升机关后勤服务监管工作能力,对于提升机关运行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首先要解放思想,在方式方法、制度标准、文化理念等方面,大胆创新,大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机关运行保障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监管处(指导处)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