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治理现代化是涵盖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体系、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近年来,山西省机关事务部门通过集中统一管理与标准化建设,推动机关事务治理方式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健全、监管更加精准,为治理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标准化赋能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山西实践
山西省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19年初,就提出了标准化建设的步骤与具体目标,并进入建设阶段。整个标准化体系分为对外管理服务保障与指导和内部工作运行规范与支撑两个功能层面,分别形成由通用基础、经费管理、资产管理、服务管理、节能管理和内部支撑等156个标准组成的标准主体系、机关相关处室58个岗位标准构成的工作标准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基本建成了覆盖广泛、层次清晰、数字化程度高的标准化体系。
在机构设置方面,通过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年度行动计划、工作指南和建设工作规划程序图,形成了标准化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表”。2020年成立了省级机关运行保障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关事务标准化进入稳步推进阶段。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挖掘机关事务部门内部、高校与各科研机构标准化领域的人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方面较为全面的专兼职人才队伍,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咨询团队,为标准的设计、制定、修改、完善提供智力支持。
在体制机制方面,由主要领导负责,各环节专人负责,各部门同步推进,形成“统一管理、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此外,通过工作推进会、研讨会、机关运行保障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议等,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标准制定的科学化、规范化。
以协议管理标准化为抓手,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日益成为优化政府治理与提高治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机关事务领域,山西省政府购买服务遍布餐饮、物业、水电气暖、能源资源节约等各个方面。标准化的协议管理是政府购买服务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其主要内容涵盖协议各主体的界定、协议内容、甲方与乙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等,明晰了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促进了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
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再造,促进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标准化的流程再造,就是以标准化的思想与理念对传统治理方式进行优化,重新塑造与设计管理、保障、服务的各个环节,使执行环节有章可循,以标准化贯穿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一种政府流程设计。与传统的政府运转流程相比,标准化的流程有两大特点:一是范围精准化与内容精细化;二是执行与监督的公开化、透明化。山西省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初步建立覆盖管理、保障、服务的体系化标准制度与规范,成效初显。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山西省丽华大酒店为例,2017年12月,由该单位起草的《酒店礼仪服务标准》成为省级地方标准并公开发布,酒店还制定了标准化的运管手册,其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流程标准、应急预案、工作表单6个部分。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标准持续改进,酒店服务标准不断优化。近几年,酒店好评率持续保持在95%左右。实现市场与政府的共赢。当前,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化协议管理越来越普遍。协议管理标准化有效衔接市场与政府,实现了多元主体共赢。机关事务部门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更加聚焦于核心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行政成本;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由市场专业公司提供,服务质量有所提高;最后,市场主体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长期合同,获得了长期可持续的稳定收益。
以标准化推动实现部门职责衔接与地区政策协同,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机关事务内部治理与协同治理的现实场景中,存在职能重叠、交叉等情况。制定适应部门间衔接有序的标准,使之形成分工明确、衔接有序的链条,明晰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利,避免职权的重叠与交叉,有助于实现管理流程的自动化,促使各部门之间职能运转更加顺畅。山西省机关事务部门在标准化建设早期,通过建立工作组,组织专家、学者及各部门工作人员充分讨论,在标准设计阶段就尽可能地避免了部门职责交叉与利益冲突,实现了部门之间的有序分工和职能衔接。各地方标准的出台与整合有助于破除地区之间的壁垒,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公开透明的标准化管理,推动监督管理精准化。首先,各个部门及各项制度的标准化设计,本身就是风险识别与风险排除的过程。通过对资产归类、差旅补助、内部财务管理的标准化规定,可以规避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强化部门职工风险意识。如使用数字化平台管理差旅及公务出行,可以规避差旅补助等小额资金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了虚假报销与违规使用。其次,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协议管理等基本实现标准化的前提下,内控部门可以准确把握各项事务的步骤与进度,针对各项标准准确识别潜在风险点。在风险暴露的情况下对各项标准进行迅速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机关事务标准化的背景下,标准化建设可以实现项目执行与风险识别的信息同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精力成本。最后,标准化建设基于其公开、透明的程序设计,可以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形成上下级之间、部门人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的机制,防止擅权、越权、滥权现象。促进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外部监督。机关事务标准化管理基于“公开、透明、详细、精准”的特点,让审计监督有迹可寻,大大减少了审计监督的工作量。标准具有持续稳定性,审计部门可以通过逐年比对,迅速发现问题,大幅提高了审计效率。此外,标准化建设的部门合作,也提高了外部监督的效率。近些年,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制定标准时,提前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与咨询,了解国有资产、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以及能源资源节约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查缺补漏,将隐患消除在事前。
山西省机关事务标准化赋能治理现代化的经验
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间、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补充、优化和完善的过程。治理方式的科学化也要求标准化的设计与建设不能过于僵化,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山西省机关事务领域始终正确处理统筹推进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正确看待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对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地方标准,不断优化升级,努力使其成为更高层级的标准;对于具有地方特色或环境约束的标准,不断打造地方特色标准。比如在公务用车方面,虽然制定了各项标准,但充分考虑山西地形地貌情况迥异,有的县市平原为主、有的县市山地较多,若公务用车在车型、里程、油耗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要求或限制,则山区县市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必然受到影响,也不利于车辆的维护与保养。此外,标准化设计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比如会计准则的调整、财务制度的变化、财政收支的收紧等都会影响到当前标准的设定。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山西省餐饮、住宿等标准都进行了更新与修正。标准化设计与管理是随着制度、环境、标准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通过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山西省机关事务工作实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统一。
数字先行,智慧引领。数字化、智慧化是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机关事务数字化可以实现高效便捷管理,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此外,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机关事务标准化的目标不谋而合。山西省机关事务部门依托数字化平台,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飞速发展,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业务领域,以数字平台化促进业务标准化,建成了智慧山西机关事务管理平台,下设办公用房管理平台、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公共机构能耗平台、内控管理平台、综合执法平台等16个子平台,在深化与拓展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基本实现了山西省机关事务“一网通办”。
体制优化,法治保障。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种体制机制的配合与引导。早在2018年,山西省承担了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的任务,以此为契机,山西省机关事务部门大力推进标准化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周例会、月小结、季联席和适时协调等工作推进制度,初步形成了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职能机构和体制机制。其次,通过申请专项经费、向兄弟单位取经、请教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等方式,实现了标准化建设的流程重塑和业务创新,完成了“一图两标三手册”的标准化体系文本,为各地市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范本。法治建设也是山西省标准化建设平稳推进与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2020年9月30日,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机关运行保障条例》,是全国第一部以机关运行保障命名的地方性法规;同年12月1日,山西省政府出台《山西省标准化条例》。上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山西省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段迎君 王敏 王巧云 杨亦婷(山西大学机关事务研究中心、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