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园林设计风格研究

2025-08-01 16:1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新中式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梁思成先生提出“中而新”一词。即通过中国传统美感和现代科技,反映中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启现代创新之路,从而开辟了“新中式”风格探索的源头。它对传统元素的提取不再像古典风格那样,直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应用,而是在保留核心元素内涵的基础上,提炼、整理、重组传统元素的符号,去除繁琐的装饰,这也是新中式风格在设计手法上最重要的理念。

可见,新中式园林的研究,与中国古典园林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园林的古典时期已成为过去,但是其古典韵味的生命力却一直在传承,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湮没在尘埃里。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为:商、周、秦、汉时期,而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分类主要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如:拙政园)、寺观园林,中国园林的特点主要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基于对新中式园林概念的剖析,本文将从构成要素和应用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新中式园林的构成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基本要素为山、水、植物、建筑。在京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主要元素为山与植物,此处展开论述。

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可见,有鉴赏能力、好风雅的人才会在园林中堆山。计成对于假山的分类采用了2套体系:一者以假山所在之环境分类,即“宜”;另一为所构成假山本体之各个器官部分,即“体”(侧重施工)。而体现较为充分的,当属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在方寸之间,营造出了春夏秋冬四个假山区。十二生肖石象征春天,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景色,黄石烘托秋天群山的挺拔,而洁白的雪石则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其间有抱山楼连接,与环境相得益彰。新中式居住区的设计中,多模仿其手法,展现中式园林掇山之美。

计成认为,书房掇山,则宜掇小山,而对于墙壁一侧之假山,则宜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画,辅以花树,再以窗收纳。因此,居住区入口景观,若用此理念,则添加背景墙更为符合意境需要。

《园冶》虽无花木专篇,但植物造景贯穿始末,从开篇“园说”中的“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到末篇“借景”中的“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这说明植物应与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相互呼应,使景色有着“手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而在现代园林种植中,则有着较为明确的孤植、对植、群植的定义,如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中,对植物造景给出了明确的设计指导。

在新中式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在北京住宅区内,孤植常用树种有:红枫、栾树、玉兰、雪松等(树形优美即可),对植常用树种有:海棠、丁香、石榴、碧桃、黄栌等花灌木或色叶树,群植或行道树常用树种有:银杏、泡桐、杜仲、国槐等。

在新中式园林中,植物造景贯穿乔、灌、草,仍然以画境为氛围,追求植物与建筑物、植物与植物的搭配。

新中式园林设计案例分析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园林的产生本身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园林的设计自古以来就坚持“师法自然”。因此,在新中式园林设计中,更应区别于西式规则的园林形态,运用框景、障景、借景、漏景等造景手法,丰富景观内容和层次,营造更为自然灵动的线条与空间。

诗画的情趣。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水田园诗的意境、山水图与园林“师法自然”的追求不谋而合,如《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居住者为园林题名,又如苏州狮子林的“问梅阁”,取意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因此,新中式园林设计与诗画的情趣往往密不可分,设计中或直白地书写诗词、或委婉地表达情感。

意境的蕴涵。对于新中式园林设计而言,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利用经提炼的传统园林符号一步步建造出古典园林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可描绘为“世外桃源”,亦可描绘为“如诗如画”,如厦门建发央玺将“居山水之间”的传统处居思想与“出则繁华,入则幽静”现代人居追求完美糅合,探索古与今的共同呈现。

合理利用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园林植物进行居住区绿色空间的再创造,建成花园式小区是居民的期盼,新中式园林设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兼顾生态原则、功能性原则、美学原则、安全性原则,是建造可持续园林的根本遵循。有关工作者应当继续做好在现状调查分析、需求评估、目标制定基础上的住宅区园林绿化提升工作,为营造高品质、高水平、高标准的服务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路丽君(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