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象关键因子的新疆公共机构绿色低碳供暖策略研究

2025-08-15 15:4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供暖期长达57个月。区域内气候差异显著,北疆严寒,南疆寒冷。此特殊气候对供暖系统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固定模式运行导致能耗高、舒适性差。气象因素作为供暖需求关键变量,其精准预测与有效利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精准供暖的核心。本研究聚焦气象数据在新疆公共机构供暖系统中的应用,旨在探索气象驱动的绿色低碳供暖新路径。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聚焦新疆地区公共机构供暖领域,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分析气象因子对供暖需求的影响机制,提出智能化管理方案,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量化气象影响:精确评估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对供暖负荷的具体影响。

动态预测模型:构建精准可靠的供暖负荷预测模型,提升供暖系统的响应速度与效率。

节能技术评估:评价多种节能降碳技术在本地的实际适用性,确保技术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智能管理架构:设计集成化智能供热管理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三)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并重的综合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广泛开展国内外文献研究,深入分析气象因子与供暖需求关系、建筑节能技术及智能供暖系统应用,确保研究的理论前瞻性和国际视野。

案例分析选取新疆典型公共建筑案例,剖析其供暖能耗现状、系统运行模式及节能措施,识别节能瓶颈与改进空间,为制定差异化策略提供支撑。

数据驱动基于新疆气象与公共建筑供暖能耗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量化气象因子影响,确保数据质量,为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机器学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随机森林和LSTM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气象因子的精准供暖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与验证,确保模型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泛化能力。

系统设计将供暖需求预测模型嵌入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多源数据融合、边缘计算与多目标优化算法,形成AI+气象+供暖智能化解决方案。

政策建议根据新疆气候特点和公共建筑需求,从政策、技术和管理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绿色低碳供暖策略,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新疆公共机构供暖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供暖能耗与碳排放现状及特征

近年数据显示,新疆公共机构供暖能耗约为0.8亿吨标准煤,占全区建筑能耗的25%。其中集中供暖与分散供暖的比例分别为60%40%。能源结构上,煤炭为主要热源(70%),其次是天然气(15%)和电力(10%)。碳排放方面,公共机构供暖产生的碳排放约为2000万吨,占建筑领域总排放的2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气象响应滞后75%的供暖系统仍仅依赖室外温度调节,对湿度、风速等关键气象因子敏感性不足,导致系统响应滞后,用户舒适度降低。

气象数据整合缺失80%系统缺乏与气象预报系统的有效对接,依赖人工经验决策,未能实现供暖策略的提前优化,造成能源浪费。

区域适配性不足现有供暖标准未充分考虑新疆复杂的气候多样性,约60%的公共建筑缺乏因地制宜的差异化供暖方案,导致区域间能耗不平衡。

极端天气应对薄弱。70%的供暖系统缺乏针对寒潮、暴风雪等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和调节机制,系统韧性不足,难以保障稳定运行。

建筑适应性欠佳50%的建筑外墙保温性差、30%存在门窗漏风问题,建筑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气候特点,导致热损失严重。

用户节能意识不足40%的公共机构人员缺乏根据气象变化调整行为的意识,导致能源浪费

三、气象因子的筛选及其对低碳供暖相关性分析

新疆气候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北疆冬季严寒漫长,极端低温频发;南疆昼夜温差大,供暖需求地域异质性强。因此,供暖策略须精细化、因地制宜。本研究聚焦公共机构供暖需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量化温度、湿度、风速及太阳辐射强度等关键气象因子与供暖负荷的关联。模型拟合度高(R²=0.955),有效揭示了气象因子对供暖负荷的显著影响。公式为:

 

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系数,并标准化自变量,确保各因子的可比性。


 

如上图所示,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清晰揭示了温度、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对供暖负荷的显著影响,形成以下洞察

·温度(°C):回归系数为-8.4838,表明温度升高显著降低供暖需求。

·湿度(%):回归系数为-2.0395,显示湿度增加提升舒适度,减少供暖需求。

·风速(m/s):回归系数为2.6665,表明风速增大加速热量散失,增加供暖需求。

·太阳辐射强度:回归系数为-0.8998,表明太阳辐射增强可直接降低供暖需求。

以上4个变量p值均低于0.05,证明其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

四、基于气象因子解析的供暖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一)模型建构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气象、建筑和能耗等多维数据,构建精准、动态、智能的供暖需求预测模型,以应对新疆公共机构供暖系统面临的挑战。模型将为低碳供暖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供暖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数智驱动转型。

(二)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为确保供暖需求预测模型的高精度,将采集以下多源数据:

气象数据:获取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关键气象要素的逐时观测数据。

供暖能耗数据:收集典型公共机构建筑的逐日供暖能耗记录。

建筑特征数据:包括建筑面积、朝向、围护结构参数等。

用能行为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获取。

数据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数据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二步:数据标准化统一数据量纲,消除对模型的影响。

第三步。特征工程。据数据分析构建新特征(如供暖度日数、冷负荷指标),提升模型预测精度。

(三)模型构建与验证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两种方法构建供暖需求预测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选取日平均温度(T)、日平均相对湿度(H)、日平均风速(V)和日累计太阳辐射量(R)作为自变量,以日供暖能耗(E)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E为日供暖能耗,T为日平均温度,H为日平均相对湿度,V为日平均风速,R为日累计太阳辐射量,为回归系数,ϵ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训练与验证步骤:

第一步:数据划分将数据集按82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第二步:模型训练。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回归系数。

第三步: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计算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RMSE)等指标,评估模型预测能力。

模型拟合结果如下:

2.随机森林模型鉴于气象因素对供暖需求的非线性影响,选用随机森林算法,以提升预测精度和稳健性。通过集成多棵决策树,并利用训练数据不同子集和特征子集,模型能有效捕捉复杂关系。构建过程如下:

随机抽样应用Bootstrap技术从原始数据集中生成多个独立子集,各自训练决策树。

决策树构建每棵决策树基于随机选取的特征子集确定最佳分裂点,从而增强模型多样性和对噪声的鲁棒性。

集成策略所有决策树预测结果通过平均集成,提升预测稳定性和准确性,公式为:

与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对比,随机森林(RF)模型在供暖需求预测中表现出显著精度优势,特别在极端气象条件下RF模型能够有效捕捉供暖需求与气象因子间复杂非线性关系,为精准制定智慧供热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五、AI+气象+供暖”集成化解决方案

(一)总体构思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气象因素与供暖需求的关系,并构建了热负荷预测模型。此节提出融合人工智能、气象学与供暖技术的智能化供热管理框架,旨在为我区公共机构提供高效节能的智慧供暖解决方案。

(二)分层式架构设计

AI+气象+供暖智能化供热管理系统由4个核心层次组成:

数据采集层:集成先进气象接口和能耗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环境关键参数,为供暖预测模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数据处理层:执行数据清洗、存储与深度分析,保障数据质量,并通过热负荷预测模型精准预测未来供暖需求。

智能控制层:基于预测数据部署智能控制算法,自动调整最优供暖策略,实现系统节能高效运行。

用户交互层:发管理界面和移动应用,实现管理员系统全面监控,并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优化使用体验。

(三)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应用

本研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气象、能耗和室内环境数据,实现供暖需求的全面监控与精准预测。具体步骤如下

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清洗、标准化和归一化,去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的高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集成:应用本体论的语义集成方法,构建统一的数据模型,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无缝整合。

数据分析:运用多元统计与机器学习算法,深入解析气象因子与供暖需求之间的关系,精确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四)基于深度学习的供暖需求预测实现路径

为突破传统预测模型局限性,本研究创新提出构建融合随机森林与LSTM的深度学习混合模型,旨在提升供暖需求预测的精度和稳健性。该设计充分利用LSTM强大的时间序列数据处理优势,实现对供暖需求长期变化的精准预测。关键步骤如下:

数据集构建:构建高质量、多维度的多年气象与供暖能耗时序数据集,为模型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模型架构设计:精心设计包含输入层、LSTM层、全连接层和输出层的深度学习网络架构,并优化参数配置,充分利用LSTM特征提取能力。

数智模型训练:采用Adam优化器最小化均方误差损失函数,结合k折交叉验证,提升模型泛化能力,防止过拟合,确保模型预测稳健性。

模型评估:通过验证集,采用决定系数 (R²) 和均方根误差 (RMSE) 等指标,全面评估模型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

(五)多目标优化的供暖调控算法

为实现供暖系统能耗最小化、舒适度最大化和设备寿命延长的多重目标,本研究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构建自适应多目标决策模型。该模型能动态调整以适应实时供暖需求和运行条件,通过迭代获得Pareto最优解集,并选取其中平衡性最佳的解,以确立高效持久的供暖调控策略

(六)边缘计算架构

本研究提出在建筑端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的就地实时处理与控制。边缘节点实时采集并深度分析多源异构数据,基于预设算法快速决策,可显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和系统应急响应能力。

六、新疆公共建筑绿色低碳供暖对策建议

本研究提出4对策建议,旨在构建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绿色低碳供暖模式。

(一)提升供暖系统的气象敏感性,实现精准供暖

当前供暖系统多依赖单一温度参数,忽视了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导致效率低下。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多因子联动控制:研发基于温度、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等多元气象因子的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精细调节能力,避免能源浪费,提升舒适度。

二是深化气象数据应用:加强气象部门与供暖管理部门合作,融合气象预测与供暖调度,优化供暖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差异化区域供暖方案:根据新疆各地气候差异,制定针对性供暖方案,避免一刀切,提高供暖效率,降低能耗。

四是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针对寒潮、暴风雪等极端天气,建立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保障公共机构工作与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加强建筑的气象适应性改造,降低供暖需求

部分建筑未充分考虑气候特征,导致能效低下。为减少供暖需求,建议:

一是推广节能建筑设计标准严格执行节能建筑设计标准,优化布局与朝向,选用高效保温材料,降低能耗。

二是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高能耗建筑进行外墙保温和门窗密封改造,减少热损失。

(三)推广智能化供热管理系统,优化供暖效率

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精确控制供暖,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发集成气象数据、供暖需求预测与建筑信息的智能平台,实现全方位监控与优化管理。

二是应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技术,综合考虑能耗、舒适度与设备寿命,动态优化运行参数。

三是部署边缘计算架构:在建筑端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提升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

(四)提升用户节能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用户的节能行为对供暖效果至关重要,需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其节能意识:

一是开展节能宣传教育:通过讲座、培训与宣传资料普及绿色低碳供暖知识,倡导节约能源、绿色生活。

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阶梯价格机制,奖励节能效果显著的单位,激励公众参与。

三是提供个性化气象信息服务:结合气象数据提供实时天气信息,帮助用户根据气候变化合理调整室内环境,实现节能减排。

 

作者:朱建中、刘昊、孔娜、孔令军、张又丹、吴泽福、周培、朱亚江、张莉、余瑞睿、丁红艳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馆、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机关服务中心、自治区科技项目服务中心自治区科普活动中心新疆大学新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本文获2024年研究成果鉴定一等奖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