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物仓建设:绩效评估框架及其应用保障

2025-08-21 11:2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一、为什么要建构公物仓建设绩效评估体系

公物仓是行政事业资产共享的平台,管理范围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置换及撤销、合并后的闲置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和为举办大型活动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财产等。政府公物仓作为资产优化配置和保障政府运行的重要工具,已在各地建设。2021年,国务院发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要求各部门建立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完善绩效指标和标准,推进绩效管理。绩效评价不仅有助于提升资产管理水平,还对建设节约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公物仓建设尚未形成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公物仓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探讨推动该体系应用的保障机制。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物仓绩效评估框架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理论综合考量财务客户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的内容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并进行全面绩效评估。随着平衡计分卡在私营部门的成功应用,其理念逐渐被引入公共部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为公物仓绩效评估提供了有力借鉴。通过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拟从以下5个维度,全面评估公物仓的管理效果:

1.愿景与战略维度公物仓建设目标应与上级政府战略规划及政策对接,评估目标的明确性、实现程度及其对公共服务的贡献。

2.成本核算维度财务评估侧重于成本控制、预算执行、资源配置效率等,确保在合理成本控制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服务单位维度公物仓的服务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评估重点是服务对象的需求、满意度、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

4.内部组织运行维度评估公物仓的内部运营效率,重点关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物流配送等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5.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估组织变革、人员培训、技术升级及管理创新的效果,确保公物仓的持续改进和适应能力。

    三、公物仓绩效评估框架下的指标体系建构

本文基于相关性、可测量性、可获得性等原则,结合平衡计分卡评价思想,构建政府公物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评估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秀(≥90分)、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和不合格(<60分)。

1.愿景与战略维度

此维度包含管理制度完备性和政策适应与更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管理制度完备性评估公物仓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包括制度覆盖范围、内容完整性及其内部逻辑;政策适应与更新能力评估公物仓对政策变化的适应及制度更新能力,确保运营合规性。均为定性指标。

 

2.成本核算维度

该维度包括成本节约率、资产利用率运营成本预算控制率资金使用合规性财务透明度6个二级指标。

成本节约率指评估通过公物仓调剂与租赁节省的采购成本比例,直接反映节约效果;资产利用率评估物资使用频率,反映资源配置的效率;运营成本评估公物仓的日常管理费用,如物资保管、维护以及人员支出;预算控制率评估年度运营预算执行的偏差程度资金使用合规性评估资金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为定性指标;财务透明度财务信息公开和透明程度,为定性指标。



3.服务单位维度

此维度包含客户满意度服务响应时间客户覆盖率客户投诉率客户反馈质量服务创新度6个二级指标。

客户满意度用于评估使用公物仓服务的机关单位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服务响应时间指从客户需求提出到公物仓提供物资的时长;客户覆盖率衡量使用公物仓服务的单位占总单位数的比例;客户投诉率指客户投诉次数与总服务次数的比率;客户反馈质量为定性指标,评估客户反馈的详细程度和建设性服务创新度衡量服务产品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是定性指标。

 

 

 

 

4.内部组织运行维度

此维度包含流程标准化程度供应商管理库存周转率订单准确率流程优化程度风险管理水平6个二级指标。

流程标准化程度用于评估公物仓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供应商管理指公物仓与入驻供应商的合作情况,包括供应商数量和产品类别的丰富程度;库存周转率衡量公物仓库存物资的流动性订单准确率衡量物资调拨和租赁订单的准确性流程优化程度业务流程优化的频率和效果为定性指标;风险管理水平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为定性指标。

 

 

 

5.学习与成长维度

此维度包含技术创新投入员工培训与发展知识管理系统员工满意度组织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水平6个二级指标。

技术创新投入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物资+技术+服务模式上的研发及投入金额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参加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次数及覆盖率知识管理系统指建立并完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满意度员工对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满意度评分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对新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为定性指标;团队合作水平指员工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效果,为定性指标。

 

 


综上所述,愿景与战略、成本核算、服务单位、内部组织运行及学习与成长5个维度及其细分指标,构成了完整的政府公物仓绩效评估体系,全面反映公物仓财务管理绩效、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内部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组织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绩效情况

    四、公物仓绩效评估框架应用的保障策略

为确保绩效评估体系顺利实施,本文从制度、资源、技术和人力四个方面探讨应用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绩效评估体系顺利运作的基础。首先,完善公物仓建设与评估的法律法规,明确评估的原则、标准和程序,并加强法律的宣传与贯彻;其次,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最后,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透明,并定期反馈和总结评估效果,不断优化制度。

(二)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是绩效评估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其一,建立资金保障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评估工作和设备采购,并加强资金管理;其二,确保人力资源保障,配备专业人员并进行培训,激发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保障物资设备,确保必要办公设备和评估工具的正常运转和维护。

(三)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提升绩效评估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完善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和分析,保障信息安全;二是引入先进评估技术,建立技术支持团队,解决评估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部门间数据互通和共享效率,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性。

(四)人力保障

人力保障是绩效评估可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建立绩效奖励制度,对优秀人员进行奖励,设立多样化奖励方式;其次,为评估人员提供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空间,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最后,改善工作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鼓励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些保障措施,可以有效确保公物仓绩效评估体系的顺利实施,提升资源利用与管理效能。

 

作者:曾锡环、黄淑敏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机关事务研究院

本文获2024年研究成果鉴定二等奖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