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建设“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未来住房建设的方向。保障性住房作为民生工程的“压舱石”,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获得感与社会公平。
施工阶段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投资落实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任何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结构安全事故,增加工程成本、延误工期,并对居住的安全和舒适度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管理,不仅能够保障建筑的结构安全,还可以提升建筑的使用性能和持久性,最终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本文基于“好房子”政策导向,分阶段系统分析了当前保障性住房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以组织优化、过程控制、验收严管和数字赋能为核心的改进路径。
施工质量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设计阶段:开发导向失衡、细节管控缺失与规范执行弱化。一是重开发轻设计。资金运转追求短平快、急于建成交房,设计投入时间精力不足,没有在设计阶段把对工程质量的保障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二是重主体轻细节。在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的情况下轻视附属设施,如室外管廊或者开间安排不合理,影响后期组织施工,甚至造成一定的质量问题。三是重感受缺规范。制度规范不全,贯彻落实技术规范的力度不足,导致设计图纸专业性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图纸不合规、施工费用陡增。此外,工程量清单、概算、预算编制的过程不严谨,合同关键条款和职责任务不够明确,也会影响设计质量。
施工阶段:人员、材料与机械的管控漏洞。一是人员的培训管理。决策者专业素养较弱,片面追求进度;施工和监理管理人员立身不正、违规操作;现场施工人员不具备必要的资质证件。二是材料的选用。在材料采购、运输、进场、管理与使用过程中把关不严,导致不合格产品投入建设;片面节约成本、以次充好,不符合绿色建筑材料的标准。三是机械设备的选择。机械选型、性能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符,流程不严谨、操作不合规,影响施工的进度与质量。
验收阶段:形式主义与责任缺位。施工、监理、设计单位互相包庇,蒙蔽建设单位,以图尽快通过竣工验收。因而建设资料不齐全、专家论证不充分、问题查摆不整改,导致后续出现工程质量甚至安全问题。在交付使用进入质保期后,物业单位缺乏知识经验,对工程问题瞒而不报或敷衍了事,给建设管理单位带来工作困难的同时造成业主大量投诉。
施工质量管理优化路径
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组织。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消除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盲点、痛点、堵点。建立更顺畅的沟通机制。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编制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清单并明确分工,倒排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总结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不足,确保施工按计划开展。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地方主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企业总部、施工项目部五级联动,明责于心、定岗于人,谁负责谁落实、谁出错谁负责。把日常管理和专项检查相统一,结合定期检查和“四不两直”检查结果组织约谈、处罚等。保障施工主要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施工前严格按程序组织技术交底,明确标准步骤。如遇人员变动,组织全面完整的工作交接,阐明内容职责、移交资料档案,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质量风险。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实行试验先行、分级管控。各工序施工前须先进行试验段施工,验证关键参数并形成标准样板后全面推广。关键工序由管理层直接参与,实施分级管控。在事前控制中细化质量控制点。制定工程质量全周期管控表,明确施工人员行为、材料质量性能、技术参数等管控重点及标准。尤其是薄弱环节、关键工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环节,在质量控制点全面的前提下加强质量预控。在事中控制中严格落实“三检制度”及工程变更。施工中要终始如一地坚持作业者自检、工序交接互相检查、专职质检员专检制度。工程变更应坚持按照程序规范实施,如无必要不变更、影响安全不变更。在事后控制中牢牢把握工序质量检验的“牛鼻子”。坚持标准明晰、度量精准、比较公正、判定准确、处理合规、记录及时,严格限制不合格产品的使用,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后续工序。
强化工程质量验收管理。验收管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节点,竣工验收阶段是住房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在验收时,相关人员要熟练掌握政府颁布的相关施工技术验收、质量检验评定等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相关人员要核查项目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和技术质量文档合规性,并检查归档文件资料。在核查后,应详细开展项目竣工验收,组织各参建单位按标准进行严格验收。如果房屋建筑项目不合格且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则不允许交付使用。
完善质量管理数字化预警机制。明确风险范围。分类对施工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工艺方法和现场周围环境统筹管理,常态化系统梳理常见问题,通过“治未病”把潜在隐患稳步消除。增加质量追溯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材料采购、施工日志等信息统一纳入管理,既实现工程质量实时监督,也能做到事后追责。建立BIM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系统,通过全过程管理、可视化展示及混凝土强度等重点监测数据分析,以信息化监督手段倒逼标准化作业,实现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应急的智慧管理。
未来,可进一步聚焦以下3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提高政策协同。推动保障性住房质量标准与“好房子”评价体系衔接,建立差异化监管清单。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探索AI质量巡检、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实现质量问题智能诊断。三是健全共治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与住户参与监督,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质量共治格局。
作者:何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