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套公式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时候缺少细致的感性思考和自然、浪漫的审美体验,使整体的景观风格体现较为单一,缺少观赏的层次感。另外,建筑与景观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呼应较弱。与之相反的是,更多住户倾向于景致多样、自然和谐、亮点突出的观景体验,保留庭院的野趣感。因此,脱离俗套的设计公式,注重意境表达的、为设计注入灵魂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景观设计的意境,是景观设计者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以历史的眼光对待景观设计
在设计工作中,不能只追求现阶段流行的元素、风格,随着时代变迁,审美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何让设计在这种变化中不被淘汰,不落于俗套,这需要设计者能够用历史发展的逻辑来思考,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从当下的流行中提取元素,预判未来的审美感受。许多著名的中国传统园林,并不是一时一刻就建成的,需要历经几代人的打磨,不断丰富完善,是时间和人的共同作品。现在种下的一棵小树,十年、百年后,便会成为一棵大树,或者在某个时间断了、枯了,则会成为一个断枝或树桩,这都是景观在时间流转下的自然变换,即便是一年中,季节的变化、天气的不同,对景观都有明显的影响,这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显著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是景观最大的设计者,人们无法把握景物的发展变化,但应以历史的眼光来预见和设计。
注重观景的层次
景观设计如同写文章,观景如同赏文。精准恰当地拿捏观景节奏,最能体现景观设计的意境。开门不被一眼看穿,深入不止有重重障碍,巧妙地使景观在“闭、开、散”之间变换,使人初看眼前一亮、细品回味无穷。所谓的“闭”就是指相对收紧,阻碍视线的景观,例如在传统园林中入院处一般会有一些精美的景观小品或者影壁墙等,也可称为“障景”,用于阻挡视线,避免后续景观被一眼看穿,同时小而精的设计也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拉开赏景的序幕;“开”是指视野上相对开阔的景观,可以是一片草坪或者一汪水面,与“闭”相对应,要把景色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显得通透明亮;“散”是指遍布在园林中各个景观节点,相互呼应却各有不同,可以是一棵造型优美的树,一个形态特别的石头,使人在观景的过程中愿意为其驻足停留,细细欣赏其中的美。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景观中的仪式感也必不可少,整齐的行道树、修整规矩的绿篱,像标兵一样列在道路两旁,都可以显著增强景观中的仪式感,庄重而严肃。
巧妙运用“水”等活的意象
水有一种别致的美。水之美是清晨那一滴清露折射出的七彩朝阳;是清泉石上流的清澈;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魄;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神秘;是至于北海,不见水端,望洋兴叹的宽广⋯⋯世界因水而精彩,园林的景观设计也因水而美丽、典雅、大方。
不论是古典的拙政园,还是当代的世博园,不论是中国的避暑山庄,还是西方的流水别墅,都因有水的流动、水的映衬而与众不同。水以它独有的柔和性感化着无数欣赏它的人。檐前滴水,小桥流水,假山流瀑,荷塘月色⋯⋯这种感觉让人无比愉悦。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因此,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就北京地区而言,大面积水的运用会带来运维成本高的问题,无论是水体的净化、季节变化的应对,都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财力成本。因此,一方面可以精简水的体量,将湖泊等缩减为跌水、喷泉,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砂砾、石块等相对活动的材料,营造“水”的意象。例如,可以借鉴日式园林中“枯山水”的设计,另外,还可以制作一些旱溪,来巩固水的概念,打造无水的“灵动之美”。旱溪是一种无水的溪床景观,源自我国传统园林中的旱溪掇山理水手法,以石材、土壤、植被等自然元素为基底,打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生态环保的景观。在旱季可以表现水的意象,在雨后可以盛水,形成水旱两便的动态景观。
总的来说,具有深远意境表达的景观设计,应该有几何的纯粹、抽象的朦胧以及诗意的深邃。设计者只有将其置身于空间、景物、含义的变换之中,明白景观不只是人类生活空间与自然的简单并列,而是二者共存、互相深入的对话空间,才能有“立石非石,而是挺拔的高山”的境界。
来源:《中国机关后勤》杂志2025年第9期
作者:杜建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